陈良锦 黄 婷
自即时通讯软件推出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变得多元。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等功能的完善使微信成为一个高度融合的媒体平台,一系列人性化的使用体验更是让其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顺应大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得有声有色。其中,微信平台上“心灵鸡汤”式的夜读栏目,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形态下应运而生。
新时代,作为党报党媒,闽西日报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期望借由闽西红色圣地、客家祖地、养生福地等独特优势,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民情,联合电视台、电台的“主播”优势,在继承中创新,推出具有闽西特色的夜读品牌栏目。
闽西日报微信夜读栏目《岩声》于2019年4月27日晚开播,取名为“岩声”,是源自邓子恢等龙岩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23年创办的《岩声报》。《岩声报》作为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在旧军阀残暴统治下的闽西,锋芒直指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传播马列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闽西日报》作为龙岩市委机关报,宗旨是鲜明党性、闽西特色,将夜读栏目取名为“岩声”,是鲜明党性和闽西特色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传承。在移动社交媒介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岩声》传承了革命先辈的探索创新精神,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的方式,宣传闽西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闽西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变迁。
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古田会议九十周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我们和龙岩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龙岩中小学生“红色故事我来讲”朗诵比赛,获奖音频作品在《岩声》上展播,引导中小学生深入了解闽西光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闽西红色故事。比赛活动为期1个月,广大中小学生从学习、宣讲闽西红色故事中了解闽西的光荣革命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思想受到教育、心灵受到洗礼,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闽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项南等著名革命人物。追寻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的成长足迹,却被老屋中的照片吸引,于是刘少雄写下了《跨越一甲子的爱》,文章里杨将军和妻子赵志珍风雨同舟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开播以来,《岩声》相继推出《秋白颂》《云岭遍开映山红》《寻根》等一系列红色题材散文,重温了红色经典,传播了红色文化。
闽西,是著名的红色圣地,历史悠久的客家祖地和养生福地。
发扬本土文学,文章选材“本土化”。《闽西日报》根植红土地深厚的文学土壤,《岩声》立足于从本土文学中选取素材。《岩声》栏目自2019年4月27日晚开播至今,共推出“七景区”系列、“游子情”系列、元宵节、母亲节、端午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节目以及其他类型的优秀本土文学,共计110期,内容涵盖历史、风景、人文、美食等,令听众心之神往。黄征辉的《小镇香肴》里介绍的“涮九品”、焖狗肉、溪鱼豆腐等连城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恰逢雨季,一篇《烟雨九鹏溪》来得恰如其分,跟随作者邓韶征的文字,倾听主播娓娓道来,同蒙蒙细雨和潺潺流水为伴,领略九鹏溪的别样风采。长汀,一个自然、人文并重之地,既是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谢有顺的《让古物和山水重新发声》里,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好友吕金淼的文字里完成了一次关于故乡的纸上旅行。来自郭鹰的《惟有兹岩千古著》发表后,听众纷纷在后台留言表示这里是文化的课堂,听了《岩声》,有了对家乡龙岩更全面的认识,留言中也不乏有许多外地的听众朋友表示,听了文章后想到龙岩来走走,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9月26日,《岩声》栏目完成了一次阅读量的跃升,由语丹诵读的陈寿南作品《双洋古镇寻乡愁》获得了1.4万的阅读量,刷新了该栏目创办以来的阅读量新高。
分享思乡情、思亲情,文章作者“本土化”。闽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始发地,“海圣”王景弘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闽西还是奥运冠军和互联网企业家的诞生地,诞生了林丹、何雯娜、石智勇、张湘祥等奥运冠军,以及张一鸣、王兴、廖杰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家。然而,不管在何处,亲情和乡情如天上的明月,始终照亮和温暖着每个游子在异乡的路。
从陈日源的《目光》里,听众们体味到一种比爱情更说不清楚的爱,一种用血缘牵扯起来的爱。年夜饭席间,母亲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回家过年的儿子身上,眼中充满了悲戚、痛苦、期盼和某种放心所带来的喜悦。这样的描写,让听众们产生了共鸣,有一位听众是这样留言的:“想起高考前母亲送饭的画面,眼角湿润。”张胜友的《父亲》和廖杰远的《父亲教我正道走》,向听众讲述了父爱的宽厚,它像一座山,给孩子们依靠;像一片海,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无声的爱;像一杯茶,平淡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子女的丝丝牵挂。在父亲无声的爱中,孩子们都走在正道上。
闽西,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聚集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客家祖地文化,在海内外客家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岩声》作为闽西日报在媒体融合时代推出的文化类音频栏目,如何更好地将本土文学发扬光大,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将该栏目的开播之日定在2019年全国百名社长总编红色闽西行活动举办期间。借助活动主办单位的优势,提前谋划,特意选取以描写“七景区”历史风貌和人文底蕴为核心内容的文章,配合采访活动进行系列刊播。首篇美文《上杭·客韵千秋》由闽西籍文学作家张胜友和作家李迎春共同创作,文章通过朗读者的二次创作,带领听众徜徉在上杭这座客家古邑中,《岩声》的开播取得“开门红”。闽西这片热土还走出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客居异乡,书写经典,熟悉的故土和美味的食物是他们的牵挂,也是旅居在外的客家人共同的故乡记忆。《岩声》栏目由此策划推出了“游子情”系列。我们将能触动群体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作为文章选择的标准之一,并充分利用与龙岩市作家协会沟通协调、网络约稿等形式,收集与“游子情”主题相关且风格不一的文章作为朗读文本。以龙岩市前作协主席马卡丹的《机翼下的连城》和《四桥》和长汀籍在浙工作的青年作家罗佛宝的《塘背豆腐 一段乡愁的缘起》为例,不同风格、不同年龄阶段的作者在本土文学的传播上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雕版故里连城,一座座传统村落在这里汇聚,文化底蕴之深厚,马卡丹在文章里发出了“保护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那些门楼院坪、前厅后厅、厢房横屋,更该呵护的是那些活色生香的气息”的倡议,再借由《岩声》的朗读推送,引发了大家对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热议。
《岩声》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挥报社在文章素材方面的优势,以“命名本土化”“取材本土化”“作家本土化”为特点,与电台、电视台携手,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形式,打破传统媒体间的壁垒,突破内容形式单一的局限性,使夜读栏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审美,呈现给读者兼具“颜值”与内涵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类音频栏目,使栏目更具有辨识度和记忆点,扩大栏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20年以来,我们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是设计《岩声》栏目的徽标与主题图,将古田会议旧址、土楼、山等闽西特色元素融入徽标与主题图的设计之中,让栏目更具特色和辨识度。同时,也对文章长度、推文的版式进行优化,让文章和音频、版式相互融合,给听众带来怡情放松、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二是把发布的作品合成专辑,在每篇原创文章的顶部都会显示带有“夜读·岩声”话题的专辑标识,此外,在闽西日报公众号首页的菜单栏中,我们也设置了与《岩声》栏目专区,只要读者订阅了话题,就能在节目推出时,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极大地方便了听众、读者查找和收听节目,提高了传播的便捷度。此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牢记自己作为党报的社会责任,主动出击,推出了战疫系列节目,文章体裁包含组诗、日记、新闻报道改编等,通过朗读者诵读的形式讲述抗疫英雄的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龙岩市松涛小学合作推出的《战“疫”特别节目——两地学生,为爱发声》音视频融合作品,在全民应战的疫情期间,龙岩市松涛小学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的少先队员隔空不隔爱,停课不停学,通过结对交流的方式彼此鼓励,共克时艰。《岩声》栏目化身“正能量使者”,从两地学生结对完成的作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视频作品进行展播,帮助他们通过电波传递对彼此的鼓励和祝福。这股“暖流”也在两地结对学校的师生间悄然流淌,为《岩声》正能量文化类音频栏目的品牌特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近年媒体发展趋势,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主动学习与大胆创新是传统媒体变革发展应有的态度。如何在传统媒体变革中脱颖而出,走出一条既适应自身,又富有特色的路,是对所有传统媒体的一大考验。这要求媒体人不断挖掘、不断摸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推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更要主动融入,紧跟时代步伐,必能走出一条从“旧”到新,从主流到“新”主流的独特道路,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贴近民生、迎合受众的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