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以中医学概论为例

2023-01-10 14:21吴元洁宋婷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家中医学学说

赵 黎 吴元洁 宋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医学概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生理观、病理观、四诊、辨证、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等,是安徽中医药大学针对全日制本科层次的中医中药相关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选修/通识课,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为将来工作奠定初步的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需要立足于中医药文化内涵,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注重立德树人,实现课程育人。本文以中医学概论为例,融合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探讨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课程融合路径。

1 以大医精诚为导向对中医学概论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教育部于2020 年11 月发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提出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聚焦立德树人。中医学学科同时涵盖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2 种属性的知识结构,中医文化思想内涵包含着文、史、哲、伦理学等众多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中医事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医人,应当去深刻地了解、领悟和运用这些优秀的中医文化思想内核。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唐代医家孙思邈系统阐述了为“医大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职业操守,要求医者具有精湛医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医乃仁术”,要求医者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又要具“大慈恻隐之心”,愿“普救含灵之苦”。那么,如何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如何培养起中医的思维方法与逻辑推理?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告诉我们,立足于中医药文化内涵,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将“大医精诚”精神融入医学高等教育中,探索课程融合教学路径改革,是实现我国医学生实践育人培养目标的必要之举。“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的创立者和带头人任应秋先生曾提出:“一个名医的临床,关键在于思路”。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时,若能结合诸医家的人格、医德、学术思想、组方思路与成书背景,一定能更好地夯实中医学子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拓展中医思维和眼界,增强专业自信,践行文化自信。

2 中医学概论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课时量较长,内容丰富,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的交流层面,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优势;也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而“中医各家学说”学科主要论述了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主要学术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以方剂基本知识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应如何理解组方思路与配伍规律?若从“中医各家学说”角度切入,可发现“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概论》[1]所选方剂有一个聚集性的特点,即方源出处较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条辨》《丹溪心法》《内外伤辨惑论》《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等。教学中,我们若能将诸创方医家的学术主张、辨治规律、医德医风等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课程内的中医学生理观、病理观、四诊、辨证、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等进行课程融合路径改革,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名药名方的全面理解。

3 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学概论课程融合的实施策略

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学概论进行课程融合,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细落实,是中医中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

首先,新教学目标的制定,以人才培养为工作中心,注意医德医风的熏陶。如在讲述具体方剂时,可结合创方医家的生平与学术思路。许多古代名医体现出至精至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行医中渗透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文思想。医者仁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操守。

其次,教师要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注重交叉学科课程融合建设,加强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立足《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概论》教材,并借鉴其他院校的融合性教材与讲稿,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海波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教学设计是体现教改思路的重要资料与依据,将《伤寒杂病论》、温病、河间、易水医学等相关学术思想、代表方药结合中医学概论课程体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并注意收集具体实施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积累思路和经验的重要来源,由此不断反馈-修订-优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优化,全面体会理法方药的辨治体系。仍以方剂基本知识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医学流派发展、把握创方医家学术主张。如吴瑭作为清代温病大家,所创三焦病机与叶桂所总结的卫气营血病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叶桂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瑭则从卫、气、营、血及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已损等各阶段,创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大定风珠等,使叶桂卫气营血学说臻于完善而形成完整的辨治体系[2,3]。学生全面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会对相关方剂的主治、立法和配伍特点的理解水到渠成。如此,让理论知识“活”起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链,加强知识归类,便于吸收。

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承载“三全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在教学中全方位、有意识地树立起这一理念,注重培养医药相关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素养。而对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更新学习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诸医家学术主张、辨治规律、医德医风等进行归纳、梳理,鼓励学生绘制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与中医学概论融合的思维导图,如联系补血、止血、活血之间的关系,可引入缪希雍、唐容川等医家的学术观点;联系藏象生理功能,归纳脏腑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可引入钱乙、张景岳等医家的学术观点。同时在诸医家的医案医话中,也体现了敬畏生命、济世活人、仁爱苍生的价值取向,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自信。

4 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学概论课程融合的实践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数年来,本课程组注重归纳、梳理诸医家学术主张、处方用药习惯,用于中医学概论的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对名方名药、基础理论的全面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联系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吴鞠通、王清任、傅青主、张锡纯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临证与组方思路,结合《伤寒杂病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的成书背景、制方特点来讲授相关方药,带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又曾针对医学美容专业学生安排专题论文撰写,“结合医学美容专业,围绕某一制方医家,论述其美容方组方特色与主治、功效”,学生选择了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王焘、《普济方》等著名医家、医著为切入点展开阐述,既加深了对中医美容(皮肤)专业理论背景的认识,又巩固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

5 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学概论课程融合的展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承载“三全育人”的重要使命,从“大医精诚”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层面,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路径的融合应强调厚基础、重实践,下一步还需继续做好伤寒、易水、河间、温病等医学流派相关的诸医家理论基础积累,加强与中医学基础研究室、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室等教学、科研单位的交流、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培养中医药高校医药相关专业大学生中医药素养的重要性,以中医学概论教学为阵地进行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改革,这个切入点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尝试意义和价值的。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致力于做好课程育人,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激发出学习中医药学的热情,树立起较高的中医药专业认同,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与优秀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中医药人才而努力。

猜你喜欢
医家中医学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