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星 史文丽 马丙祥 冯 刚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必修课,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及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学及临床工作中发现,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考试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不一致,实际工作能力差,不能迅速适应儿科临床工作。该事实反映出中医儿科学,甚至整个医学教育可能存在某些问题,或者缺少一些关联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另外,中医儿科学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中医经典等基础知识要求高,内涵丰富,个别知识点抽象难懂,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融会贯通能力。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又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近年来深受各教育领域关注的教育模式,更突出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及教育成果的绩效性[1]。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点片式、专病式划分教学版块,以讲授式方法为主进行知识的被动灌输,OBE 理念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对学习阶段进行划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及辅助作用。OBE 不囿于固定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而是围绕最终的教学目标及产出,根据授课对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个体能力的提升[2]。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3]。OBE 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基于OBE 理念,我们对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及探索,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高素养医学生。
传统教学大纲以教材章节划分教学内容,明确每一章节需要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知识内容,课时固定,教学时间分配固定,容易导致担课教师只关注知识点的输出,根据大纲及结业考试的需求进行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传统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是对于该章节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某一疾病的定义、辨证、治则等,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利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不符合临床常规以症状为核心,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的实际工作流程。传统教学大纲主要体现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的知识目标,较少体现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思政目标,已不能充分满足当下大学教育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毕业生的使命担当[5]。
OBE 理念下,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应试型人才的培养。故教学大纲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已修习、正在修习及将要修习的课程,制定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使教学成果能够体现“培养出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求的医学人才”这一毕业要求。如针对临床儿科常见的“咳嗽”这一症状设置一个章节,让学生围绕“运用所学知识诊治儿童咳嗽”这一能力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和整合,经教师引导,最终形成针对咳嗽患儿的接诊、问诊、分析病情、拟定治疗方案及病情沟通的诊治流程。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思考并回顾、拓展与咳嗽症状相关儿科疾病的诊断要点,进行鉴别分析,并根据四诊内容辨证分型,最终找到相应的治疗措施,且还要注意儿科问诊及医患沟通的技巧。通过以上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好掌握针对咳嗽患儿的临床处理能力。在这一大纲下,能够调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对通过主动努力及团队协作获得的知识能够有更深的感悟。从而以一个出发点撬动并整合了一系列的知识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加胜任相关的儿科临床工作。
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医儿科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所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章节划分,严格安排授课学时,不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授课内容整齐划一,依赖课堂上的短时间讲授,难以进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及发散关联。基于OBE 能力培养目标,我们将部分关联较为紧密的章节和疾病内容进行整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如考虑到临床上儿童较成人更常发生发热出疹性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类似,故可将感冒和传染性疾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更清晰的掌握感冒和儿科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要点、鉴别及治疗,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工作中类似症状的误诊、漏诊,提高诊疗效率。在此知识网络的学习时,引导学生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思考,学会区分儿科常见传染性疾病与社会疫情下的传染性疾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分析疾病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培养中医诊疗思维,树立专业自信。同时结合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疫情形势,让学生了解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树立职业使命感。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依据大纲要求制定教案,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化的推广,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在大学课堂上普及,但对多媒体的应用较为局限,大部分仅仅是把需要板书内容录入到了幻灯片中,再放映出来,教学仍是以教师的满堂灌讲授式知识输出为主,缺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性,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学习兴趣下降。而OBE 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目标是学生有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进行知识的创造创新,故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促进,注重课堂外时间的利用[6]。在OBE 理念下,围绕能力培养目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如提前发布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或临床案例、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小组学习、安排师生讨论、绘制思维导图、注重技能培训、模拟临床诊疗、观摩名医查房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收获学习的快乐,体验目标达成的成就感。临床实践和模拟诊疗能够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反思自身不足之处,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有益于建立良好职业素养及提升高阶能力。在此,教师应当注意成果产出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包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和情感因素[7]。在此过程中,体现的是学生知识内化并达到有效输出的历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导式、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精彩灵动地达成知识传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得到良好的成果产出。
仍以感冒和传染性疾病的学习为例,在课下发布“掌握儿童感冒及常见传染性疾病诊疗要点”这一学习目标,设置“孩子发烧了,是感冒吗?是不是传染病早期?需要特殊处理吗?”等临床问题,提供图书馆文献查询资源及相关慕课学习资源,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上听取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师生提问并答疑,进行相关中医技能培训,分角色扮演进行临床诊疗的模拟,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知识的存续性;条件许可情况下,学生分组进入儿童呼吸科病房及门诊,体验真实的诊疗过程,或播放相关教学查房视频,促进学习反思,提升专业能力。该教学模式将大量的繁杂工作转移到了课下,而使课堂时间获得了高效利用,达到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中医儿科学作为临床实践课程,需要以临床工作需求为教学导向。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临床拔尖人才的目标,故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OBE 理念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临床实际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大纲,调整、融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出色的专业能力,满足临床工作的基本需求,胜任将来的医师岗位。该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多学科协作教学、尚未建立成熟的基于OBE 理念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等,有待于继续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