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变霞,马艳伟,柴慈婧,王玉娇,胡小颖,宋 炎,毕 珣
军事训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军人传授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战斗作风,提高其作战能力的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在部队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和平时期,军事训练是提高军事素质、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本途径。2018 年,为了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和实现强军的目标,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我国颁布了《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该大纲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升级了训练的科目,对训练标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1],因此,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这是导致部队官兵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残疾、提前退役的主要原因[2]。为了尽量避免或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本文就部队军事训练伤的现状加以综述,以期为部队军事训练伤的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部队中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特点。下面,主要从军事训练伤的军兵种分布、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三方面进行叙述。
1.1 军事训练伤的军种、兵种分布 由于作战领域、作战装备和作战任务不同,各军种的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是不同的,通过比较陆、海、空三军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发现陆军官兵的训练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海军、空军,并且训练强度相对较大的传统兵种训练伤发生率较高。蔡达等[3]通过对866 名不同军种官兵的军事训练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陆军官兵训练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海军、空军,步兵相对于其它兵种更容易发生军事训练伤。王建国等[4]对3356 名不同军种官兵的软组织训练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陆军的训练伤累计发生率(39.0%)明显高于海军(21.6%)和空军(20.4%)。蔡玉祥等[5]通过对某部队408 名官兵的训练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步兵、炮兵等训练伤发生率较高。这些结果表明训练伤的发生率与不同军种、兵种的训练环境、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有很大的关系。
1.2 军事训练伤的类型 军事训练伤主要包括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和器官损伤等其他类型的损伤[6-7]。刘金京等[8]通过对武警某部4960 例军事训练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骨损伤占全部训练伤的33.6%,关节损伤占26.4%,软组织损伤占18.4%,由于武警部队经常进行高强度的擒拿格斗类的军事训练,所以骨关节类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周青阳等[9]通过对某部队2019 年的539 例军事训练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骨关节损伤最多(54.36%),主要为急性骨折、关节扭伤、应力性骨折,其次为软组织损伤(35.06%)和其它的训练伤,例如特殊环境训练损伤、器官损伤等。此部队的训练负荷大、任务重,急难险类的科目多,加上军事训练主要以大学生士兵和非农户籍兵源的青年官兵为主,其身体素质有所降低。在训练中肌肉韧带力量减弱,对骨关节保护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损伤,因此骨关节损伤占比最高。刘冬等[10]通过对198 例军事训练伤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在训练伤中腰椎间盘突出、骨折、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分别占军事训练伤总数的26.8%、24.2%、17.7%。以上研究发现军事训练内容、科目以及个体因素都是影响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1.3 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部位 研究发现军事训练伤的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肢及下肢。巩博等[11]对1200 名新兵进行调查发现,训练伤的受伤部位在双下肢的占61.82%,双上肢的占27.27%,躯干的占10.91%,研究结果还显示训练伤主要是由运动量大的体能训练引起的,受伤占比超过65%,训练强度一旦超过新兵身体的承受范围,就极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王新伟等[12]在对1934 名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官兵的训练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舰艇的周围环境相对狭窄且主要是金属结构,上下肢活动时容易发生碰撞。因此,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上下肢,而躯干和头部受伤相对较少。军事训练伤的好发部位与国外训练伤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13]。
2.1 组织管理原因 训练前,一些组织者对于训练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未能对受训器材、受训环境、天气等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估,另外一些组织者忽视运动前的热身准备运动,直接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军事训练,使受训者的机体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些都会导致受训者的受伤几率增加。训练中,组织者不科学施训,不按纲施训[14],过分追求表面形式,急于求成,一味地加大训练强度,而未考虑到受训者的承受能力,或训练动作不合理,过多地进行一种训练或者一个动作,导致受训者身体局部负担过重,使相关部位过度使用而造成劳损。同时,组织者训练期间未能合理安排休息,将导致受训者过度疲劳[15]。并且,有些组织者缺乏训练伤的急救和防护知识,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训练现场突发的训练伤,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训练后,组织者未能及时进行放松活动来消除训练疲劳,这也可能导致受训者的机体受到损伤。
2.2 受训者自身原因 受训者,特别是新兵,身体素质较差,对于训练的技术动作理解不到位,训练中易做出违反运动力学原理和人体正常结构的错误动作,导致机体损伤。并且由于缺乏训练经验,绝大多数新兵在训练时会产生信心不足、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导致动作不协调、四肢僵硬、肌肉韧带僵硬等,进而增加了训练伤的发生率[16-18]。部分官兵没有端正自己对军事训练的态度,训练前未能积极地调整心态,不能快速进入训练状态。并且有些官兵对于训练伤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忽视训练过程中发生的“小伤”和医护人员的建议,导致伤情的进一步恶化。
军事训练伤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加强对军事训练伤的防治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提高部队的体能训练效果。具体的预防对策如下:
3.1 科学安排军事训练 按照大纲制定科学的军事训练计划,保证受训者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急功近利,训练动作应从简单、容易逐渐过渡到复杂、困难。(2)坚持专项训练结合全面训练原则。避免过于单一重复某一项训练,导致过劳性损伤。(3)坚持劳逸结合原则。训练过程中应适当地安排休息消除疲劳,避免过度劳累[19],同时可以增强军事训练效果。(4)坚持个性化训练原则。训练组织者要注意官兵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官兵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训练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的内容。
3.2 加强心理疏导 军事训练伤发生原因包括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心理适应不良的人群会导致身体和精神失调,从而更易发生军事训练伤。因此,在军事训练过程中,部队应对军事训练参与者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1)对于新兵,在训练过程中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造成心理疲劳,是军事训练伤的隐患之一[20]。因此,要注意加强心理指导,改善其认知,引导其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遇到的困难,并且开展团体行为训练,使其尽快适应训练环境,增强训练自信心。(2)研究发现,超过70%军事训练伤患者在受伤至康复的这段时间内,会出现以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为主的心理问题,这将影响训练伤的康复效果[21]。军事训练伤中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和军事训练。因此,对于已发生训练伤的官兵,封闭的军营环境和训练伤产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其发生心理应激反应,产生倦怠思想[22]。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伤员的后期恢复和情绪的平衡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3],因此,必要的时候应对伤员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提高其对军事训练的动力和热情,目前的干预方法主要是以认知心理行为训练为主[21]。(3)对于普通官兵,在进行大型演练活动或高损伤率、高难度的训练科目前,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的服务,缓解受训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3.3 重视训练外部环境,加强卫生保障 军事训练伤是部队训练时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训练内容、受训者个人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外部环境的作用[24]。在平时,应该注意加强部队卫生保障工作,为部队官兵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如毕珣等[25]提到的“优序预检法”,让官兵准确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改善健康状态。部队人群的健康体检关系到部队的发展和长远建设,是部队官兵健康管理的主要保障途径,所以应该重视起来。同时,在军事训练前应派专人进行深入检查,考虑训练器材(是否损坏、松动等)、训练场地(是否有砖头、瓦砾,沙坑厚度是否合适等)、训练着装(鞋是否合脚、防滑等)、训练天气(是否有雨、雪等)、膳食营养[26]是否存在问题。在训练现场,注意加强卫生保障,特别是高难度训练现场,卫生保障人员应在第一线,对于现场发生的训练伤以便及时进行处理,查找出导致训练伤的原因,制定出应对措施。
3.4 进行数据融合,实现实时监测 引进新技术、新手段,结合云平台技术实现各部队医疗卫生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把军事训练伤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整理,进行深入分析。早期建立完善的预防训练伤方案,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微型传感器及穿戴技术对官兵的脑体作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及时进行干预,调整训练方案和手段,减少训练伤的发生。同时通过损伤部位、损伤类型等进行筛选、分类,从而使卫勤研究机构全面及时地了解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发现新的研究突破方向,对推动军事训练伤的防治研究意义重大。
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功效,在治疗军事训练所致的肩、腰部等部位的生理性损伤中具有显著性的疗效[27-37]。如研究发现用针灸治疗因训练伤所致的腰肌劳损总治疗有效率高达98%,且干预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30]。在采用推拿理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3%,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38]。对于有慢性劳损性疼痛的官兵采用拔罐推拿法治疗,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且避免了使用镇痛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将壮筋养血中药外敷在部队伤员的慢性冈上肌腱损伤处,具有显著止痛效果。同时,中医联合现代治疗设备也为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用艾灸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训练伤所致的跟腱炎,发现其临床效果比单纯的西药治疗更加明显。并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的各种治疗设备如药物速渗治疗仪等,对于训练伤的恢复也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中医在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军事医学的关注重点。为了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已有训练伤的官兵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在军事训练中发生的急性损伤如骨折、关节脱位一直是后勤保障部门的关注重点,但是绝大部分的军事训练伤是由于长期的反复训练造成的疲劳性损伤,如腰部、腿部长期慢性疼痛等。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以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具有安全、经济、便捷等优点,同时中医的各种理疗方式如推拿、针灸、拔火罐等联合中药一起使用可以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因此,对于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治疗可考虑采用借助现代医学的仪器和诊疗方法,全面充分的了解训练伤的损伤本质和病理特点,以推拿、拔罐、针灸和中药内外治疗的方法来提高训练伤的治疗康复率。
军事训练伤防治始终是军事医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对维护军队战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部队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不可避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训练伤的发生。同时,除了采用早期的预防措施,对于已发生的训练伤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来减少复发率和伤残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