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国际认证课程效果评价

2022-03-28 14:30程晓青张晓华马青卉赵建忠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资学习者应急

程晓青,张晓华,马青卉,温 莹,赵建忠

师资是应急救护培训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师资的综合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质量高度相关,中国红十字会一直高度重视师资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师资培训中存在“重急救技术,轻教学技能”的问题。2018 年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全球急救资源中心(Global First Aid Reference Center,GFARC)申请国际急救认证资格,并引入应急救护师资国际认证课程,按照《2016 年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1]中关于“急救教育”部分的要求,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完成了全国34 个省级红十字会首批应急救护师资的培训。为持续评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急救师资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全国推广师资培训国际认证课程提供依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组织完成本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参加国际认证课程的师资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75 份,回收有效问卷772份(有效率99.6%)。调查对象包括全国34 个省级行政区(含香港、澳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资,均具备丰富的应急救护教学或管理经验,完成8 天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根据GFARC提供的师资国际认证课程教学指南和实施手册,每省组织为期8 天的培训,授课内容包含红十字运动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微课试讲等标准化主题,授课教师均持有GFARC认证的“师资培训师”证书。

1.2.2 调查问卷 研究人员根据GFARC提供的教材,进行文献研究并咨询专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首批82 名师资培训师试用,结果显示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急救护培训情况和对本次培训的评价等。

1.2.3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急救认证”项目为基础,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组织,各省红十字会项目管理人员经统一培训后收集数据,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并设置了自动校验和“限同一手机或电脑只能作答1 次”等条件,保证调查对象独立、正确填写问卷。调查员对后台数据进行定期审校,并随时对各省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反馈,确保收集的数据准确、可靠。

1.2.4 数据分析 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培训前后自评得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培训前后自评分数的分布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共收集772 人的信息,其中女性(61.27%)多于男性,年龄最大为69 岁,最小为20 岁,平均年龄(40.26±8.67) 岁, 其 中31~50 岁 者 占73.57%, 汉 族占86.66%,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6.29%,医学相关专业占62.69%,具备救护员培训经验者占87.82%,具备理论和实操授课经验者占82.64%,有3 年以上教学经验者占52.21%,学员来自商业或工作场所相关培训者占35.62%,主要收入不依靠于应急救护培训者占92.49%。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汇总表

2.2 满意度评价

2.2.1 总体满意度 所有课程结束后,请调查对象用1~10分进行总体满意度评分,最高分为10分,平均分为(9.01±1.40)分。其中,评分≥8 分的占89.9%,说明大部分人对培训满意度高。以≥8 分为高分,<8 分为低分,采用χ2检验对东中西三个地区评分进行比较,χ2=0.02,P=0.992,说明不同地区的学员对课程满意度无差异。

2.2.2 对不同教学主题的满意度 课程共有标准化的15 个主题,分别统计调查对象对每个主题的评价,用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表示在该主题中是否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中,“非常满意”者的构成比结果显示,对红十字运动相关知识、成人学员和课后反思三个主题非常满意的人数构成比最高;对于课程调整、冲突的解决和一对一反馈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构成比高于其他主题。详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对不同课程主题的评价

2.3 培训前后教学自信心的变化 为了评估调查对象在培训前后的自信心变化情况,要求其在培训前、后分别回答4 个与教学自信心相关的题目:(1)你觉得作为一名师资,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引导和培训学员?(2)你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好应急救护培训质量管理工作?(3)你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学员的心理安全?(4)你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评估学员的学习成果?

2.3.1 自评得分 分别统计以上4 个问题培训前后得分,培训前4 个问题的自评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对四个问题得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自信心自评得分

2.3.2 不同自信水平学员培训前后自评变化 为了解不同自信水平的学员在培训前后自评变化情况,按照培训前自评得分分为低自信组(1~3 分)、中等自信组(4~6 分)和高自信组(7~9 分),分别统计三组培训后自评变化情况,中等自信组培训后自评得分变高的比例最高,而高自信组培训后自评得分变高的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 不同自信水平学员培训前后自评变化情况

2.3.3 不同地区学员培训前后自评总分比较 按照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港澳划分为东部),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调查对象培训前后自评总分,培训后三个地区自评高分人数均增加,其中以中部地区增幅最大,但不同地区之间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5 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培训前后自评总分比较

3 讨 论

3.1 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人数不足,需补充参与式教学内容 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一直重视培养应急救护师资,拥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的要求,到2022 年和2030 年,我国持证救护员需要达到总人口的1%和3%,因此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师资完成救护员的培训任务。研究[3]显示,截至2018 年末,中国红十字会共有24 585 名注册应急救护师资,该研究与本研究中的师资基本特征一致。此外,挪威的一项研究[4]显示,该国的应急救护培训学员也主要来自商业或工作场所。因此,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具备较好的代表性,可以为国内、外应急救护师资培训提供参考。

研究[5]显示,事故发生后5 min内立即救援,生存率可达85%;超过15 min进行救援,生存率为72%;20 min后进行救援,生存率降至60%。因此,应急救护在挽救生命、减少伤亡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公众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技能,并且有意愿和自信时,才能为需要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救护[6]。

尽管研究者尚未确定哪种人群能通过急救培训获得最多益处[7],但可以肯定的是急救课程对不同的人群都有效。传统急救课程内容以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为主,但急救培训最重要的是建立学习者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一些研究人员尝试增加心理急救等新内容,但没有发现学习者的信心有显著提高[8]。由于学习者的急救理论知识一般都比预期的差,因此应努力将理论培训转化为实操培训,并增加新的教学工具[9-10]。参与式教学允许学习者探索和讨论,可以有效地增加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意愿和信心[11-12]。此外,有培训采用同伴教育、情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结果显示参加这种急救培训提高了学员的自我效能感[13-14]。这些急救培训项目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紧急情况下克服影响因素,从而获得更高的施救率[15-16]。

3.2 总体满意度和对标准化主题内容满意度较高 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一直重点讲解救护技术,尤其是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两大经典主题,但对不同水平的师资采用同样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培训易造成“形式固定、方法单一”等负面评价。本次引进的师资国际认证课程包含15 个标准化主题中既包括知识性主题(如红十字运动知识和应急救护培训技术),也包含更多实践性主题(如微课试讲、课后反思和个人反馈),这是区别于其他培训的重要特点,总体满意度评分高。引进该课程时,结合我国红十字会师资情况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17],更重视培训方法,既为师资提供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可以作为我国应急救护高级师资培训体系的重要补充、改变师资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学员的心理安全和良好培训体验感,以期提高学员未来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施救意愿和信心[18],为实现群众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普及、提高人民健康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国际认证师资培训课程采用了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工作站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标准化程序”和“规范化管理”的思路指导构建高级师资培训方法体系,鼓励师资把教学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把小班教学、同伴教育、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方法、情景模拟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19-23]融入该体系中,从“以授课老师为主”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重视培训全程中维持安全、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达到提高人民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和意愿的目的[24]。

3.3 受训师资自信水平普遍提高,但对维持心理安全的环境信心不足 中国红十字会于2019 年9 月获得GFARC授予的“国际急救认证”,在强调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参与式教学理念,要求师资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救护员培训中,提高救护员面对紧急情况时的施救意愿。国际认证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受训者的自信心,强调在培训全程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因此,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测试培训前后自信心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培训后四个问题的自评得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首批由外教培训的高级师资培训效果相似[25],说明我国的应急救护师资可以较好的接受和转化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此外,根据表3 可知,问题3(你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学员的心理安全)平均得分增幅最小,可能的原因是,维持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是2016 年《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中新增的“教育”部分才开始重点强调的,因此在今后的师资培训中增加参与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确保学员心理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关的课程内容,有积极意义。

按照培训前自评得分,把调查对象分为3 组,对其自信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等自信组在培训后自信心增加的比例最高,这提示在未来的师资培训中应重点关注中等自信水平的师资,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信心提升。加拿大红十字会研究发现,不同省份的学生学习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26],但本研究中未发现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存在培训效果的差异,因此在全国推广参与式教学的急救培训是适宜的。

国际认证课程与传统应急救护培训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法,传统培训大多以灌输式讲述为主,学员参与感和兴趣较低,而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运用直观、形象、灵活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员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心,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本研究显示,学员对参与式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的总体满意度高,对各教学主题满意度高,培训后教学自信心提高。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应急救护培训领域进一步推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众对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等自救互救知识的需求高。应急救护师资不仅是实施救护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救护员的主力军。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中国红十字会在推动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中可以补充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对师资进行短周期、高频次的复训[27],培养更多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的同时,探索如何把参与式教学应用于救护员培训[28],并不断收集学员对国际认证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不断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提高急救培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护培训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师资学习者应急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