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艺真
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是小班幼儿形成良好品格、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本文立足于家庭教育中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积极情绪形成的措施,从传授调节情绪的方式与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两方面阐述了实施的路径,以期能给相关人员一些参考。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而言,家庭是他们形成安全感、提升自信心的关键场所。然而,随着早教热的日益流行,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过于关注幼儿在智育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对此,幼儿园应做出积极的干预与引导,促使家长改变教育方法,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消除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幼儿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
情绪是指个体在某些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积极情绪则是指个体在一定刺激下所产生的类似于开心、幸福等良好的心理体验。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幼儿主观上存在的认知经验的总称,即感觉、思想、行为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比如开心、愤怒、伤心等。小班幼儿既不懂得处理消极情绪的方式,也不懂得如何分辨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受父母影响较大。若是在日常相处中,父母能从幼儿喜欢的角度出发,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产生较多的积极情绪,他们就会充满信心与求知欲,这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积极情绪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小班幼儿的成长有以下作用。
积极情绪的形成,对幼儿健康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促使幼儿建立可供自身长期发展的各种资源,如心理资源、智力资源等,这些丰富的资源,对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形成良好的自我构建,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在外界事物的不断刺激下,积极情绪的出现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思维获得有效拓展,认知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情绪的出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积极去创造美,最终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与乐观向上的品格。这两方面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疑惑。
积极情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与行动范围,并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如智力资源、社会资源、心理资源等。从心理进化方面来看,不同的情绪会促使个人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积极情绪可以促使幼儿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比如,幼儿在新的环境中,感到无比高兴时,会放下戒备心理,对当下环境产生探究欲,其间,由于探究能力不足、生活经验欠缺等,幼儿可能会遇到较多的困难,但积极情绪可以支持他们克服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畏难、焦虑、担忧等情绪,从而帮助他们积极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因此,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借助各种方式,帮助幼儿发展积极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为了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幼儿园要确保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保持愉快与安定的情绪,能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与同伴的关爱;倡导家长要创设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幼儿能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并形成积极的情绪。总的来说,幼儿积极情绪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家长的教育理念、自身修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若家长的教育理念较为先进,能深刻把握健康教育的内涵,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么,就能使幼儿在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情绪,帮助幼儿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家庭教育健康目标的完成,依赖于家长的教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由于工作较忙、对教育缺乏重视等,在育儿过程中,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无法正确引导幼儿的情绪。为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幼儿园教师应承担起相应的指导职责,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确保家长能切实了解到推动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帮助家长了解促进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实践技巧,同时给家长提供相对专业的场地,开展相应的训练活动,并让家长将心理实践活动落实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为幼儿获得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与家庭是小班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他们形成积极情绪的重要场所,在落实教育目的上,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在培养小班幼儿积极情绪的过程中,双方应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然而,多数家长缺乏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也不明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对家长给予科学地指导,并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使家庭教育符合小班幼儿的成长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第一,教师应借助各种工具促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后者旨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技能,而前者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第二,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每位家长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都是不同的,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未能采取对应的指导方式,可能会引发家长的反感,导致家长无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灵活地采用指导方式,以便家长能更好地接受意见,并将其应用到家庭教育中,为幼儿构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不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式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确保小班幼儿能很好地调节情绪,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家长应在充分了解各种自我调节情绪方式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选择。
首先,家长要注重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水平、阅历等限制,缺乏对情绪的正确认识,这使得他们无法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家长应注意科学引导,比如,在幼儿哭泣时,家长应立刻将其抱住,然后在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后,请他们回忆自己哭泣的原因,引导他们采取最有效果的方式调节情绪。这样一来,幼儿就会明白,有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只要自己处理得当,情绪也能变成成长过程中的推动力。
其次,家长应教会幼儿学会倾诉。小班幼儿在面对沮丧、焦虑等情绪时,常常会不耐烦或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想要为他们提供帮助都无从下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倾诉自己的不开心,不要将心事一直埋在心里。对此,家长可以做出科学示范,在生活中,多向幼儿阐述自己的情感。如“我今天有些担心”“我今天有些难过”等,这样一来,幼儿将逐渐学会倾诉的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后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他们就能尝试用相对理智的语言,向他人阐述不开心的原因,这对于幼儿更好地控制负面情绪是非常有利的。
最后,家长要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运动习惯。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消除幼儿的负面情绪,减少他们发脾气的频率。因此,当家长发现幼儿有不良倾向时,应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一来,幼儿的不良情绪就能得到很好的释放与缓解,负面情绪也能转化成正能量。
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予幼儿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他们对未来的担忧,确保其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最终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为小班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第一,避免在幼儿面前吵架。成人的世界不容易,尤其是家长,他们既要抽出时间教育后代,又要完成相应的工作,当情绪得不到疏解、伴侣没能配合自己开展教育工作时,家长就会忍不住用吵架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幼儿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形成,不利于幼儿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情绪。因此,出于对幼儿未来发展的考虑,家长应尽可能避免在幼儿面前发生冲突、吵架等,而应选择相对理性、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注重以身作则。家长是幼儿成长的镜子,小班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由地模仿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保持得体的言谈,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多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幼儿能长时间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家长要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幼儿理性地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形成。
第三,给予幼儿较强的归属感。家长应适当放下手中的工作,多陪幼儿玩游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应及时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并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还应时常关注幼儿点点滴滴的进步,并及时表扬,以强化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就感,为其日后形成良好的品格助力。
总之,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健康成长。现阶段,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应担负起指导责任,指导家长以健康教育为目标,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为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积极情绪的形成提供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