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尚鹏,周 香,吴桂强,黎霞红,杨光会,罗 勇,石修权
2019年12 月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截止2020年12月28日,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 213 741例[1]。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散发病例和局部散发疫情风险存在[2-4]。为了解中学生新冠肺炎防控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2020年3月,本研究对黔北地区遵义市汇川区6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新冠肺炎知信行情况调查并干预,为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遵义市随机抽取1个区,再从该区随机抽取6所中学,以抽取学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调查1 122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 102份,有效回收率98.23%。该研究方案得到6所目标学校和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设计问卷相关知识[5],同时邀请两名流行病学专家对调查方案及问卷进行可行性论证。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住校与否等)、相关知识问题(共计10题,每题10分,共100分)和行为态度。
基线调查后,随即进行首次干预,通过视频、讲座等方式进行干预,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方面分步进行。学校层面,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播放校园广播;家庭层面,通过发放宣传册、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讲座、发放家庭防控宣传海报;个人层面,组织知识讲座、趣味问答、发放宣传册、班级黑板报等。三个层面的干预,间隔15日干预一次,为期1个月,共干预3次;期间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定宣传栏等方式进行连续干预。
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到目标学校班级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填写前调查员对研究目标进行解释,并获得学生同意后开始问卷调查。学生自行填写问卷,有不理解题目内容的可咨询调查员或教师,并在规定时间内回收问卷。
运用Epi 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非正态时采用秩和检验,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生新冠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在10项调查内容中,知晓率达90%的占一半,其中“新冠肺炎防控措施”的知晓率较高,达98.82%;知晓率较低的是“正确的洗手方法”,为11.62%。见表1。
表1 遵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的知晓情况
研究对象中,初中生占63.43%,高中生占36.57%,高中生的新冠肺炎知识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占51.91%,女性占48.09%,男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的学生知识得分高于低年龄组(P<0.05)。非独生子女的新冠知识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0.05)。住校生占59.44%,与非住校生相比,其新冠知识得分高于非住校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遵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比较
表2 遵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比较
组别 人数(%) 得分 t/F P学校性质高中 403(36.57) 75.96±10.80 4.023 <0.05初中 699(63.43) 73.02±13.04性别男性 572(51.91) 74.49±12.83 -1.122 0.262女性 530(48.09) 73.66±11.80年龄(岁)≤ 14 146(13.25) 73.08±13.21 4.652 0.010 15~17 630(57.17) 73.43±12.91≥ 18 326(29.58) 75.83±10.57独生子女是224(20.33) 72.14±12.74 -2.655 <0.05否878(79.63) 74.59±12.20住校与否是655(59.44) 75.63±12.09 5.071 <0.05否447(40.56) 71.83±12.39和谁一起居住父母 922(83.67) 74.05±12.33 0.225 0.775(外)祖父母 132(11.98) 74.70±12.45其他 48(4.36) 73.33±12.60
以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结合专业判断,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线性回归模型,包括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校性质、是否住校设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学校性质和是否住校是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遵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调查对象对新冠疫情防控相关行为依从性较高,有98.73%的调查对象能自觉佩戴口罩,97.91%的调查对象支持社会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调查发现有29.04%的调查对象在疫情期间感到过恐慌,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较大。见表4。
表4 遵义市中学生对新冠肺炎的态度及行为情况
针对干预前后的知信行结果比较发现,新冠知识得分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因素改善较为明显,干预后感到恐慌的人数占比下降4.36%,认为感染新冠肺炎的后果严重的比例下降11.88%,自认为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下降了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遵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行信前后比较[n(%)]
研究发现,“住校与否”是中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且住校生的新冠肺炎知识得分较非住校生高。学校对学生疫情防控管理较为规范,住校生在学校统一管理、教育和引导下,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较好;而非住校生在“脱离”学校管理时间后,对疫情防控的警惕性可能较住校生差,受到家庭对疫情防控的教育也没有学校规范,进而效果相对较差。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结论[6]。在加强住校生管理的同时,也要对非住校生的疫情防控教育进行闭环管理。学校层面,形成同质化管理;家庭层面,学校应制定非住校生疫情防控家长教育板块并追踪家庭教育效果;学生个人层面,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主动干预才有更好的效果,如加强学校宣传教育、家庭安全教育等,并制定学生疫情防控安全教育宣传栏、小测试和演练,以提高学生对新冠肺炎防控的技能。
学生回答自觉佩戴口罩和对目前疫情防控措施表示理解的比例较高,提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自我防护的意识较高。同时,也发现近25%的调查对象在疫情期间感到过恐慌,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较大”。有研究发现,中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强迫、情绪波动性大等心理危机反应,并受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影响,需要在后续干预中加以关注[7]。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8-10]。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按照2020年2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文件要求[11],建立心理干预专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方位干预,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干预后,发现得分有一定提升,也可能存在受到社会媒体等因素造成的混杂因素。干预频次及干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干预应增加仿真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频次,家庭干预应加大对家庭防控氛围和家长防控宣教力度,个人干预应加强干预频次和选择视频动画宣教,完善干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