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慧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400)
传统意义上的简便计算被教师当作是一种运算定律或者性质进行讲解与学习,将简便计算的重点放在了知识讲解上,忽略对计算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刷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和简便计算的正确率。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做题越多学生的错误越多,对于运算定律的掌握越容易混淆。因此,如何改变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问题所在、如何更进一步突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束缚、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综合效果、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任务。
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简便运算教学本质并没有足够的关注度,教师对简便计算教学模型的建构缺少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关注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对于运算定律的算理分析缺少关注,导致学生在简便计算相关的运算定理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久而久之产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废”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运算定律知识的掌握,对数学模型的建构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再者,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运算定律的背诵,当学生在简便计算过程中出现混淆问题时,教师只是从表面进行分析,并没有指出各种运算定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缺少深入的理解,因此影响了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不同年级段的教材中都涉及一些简便计算相关的内容。如四年级下册三单元涉及加、减、乘、除简便计算的定律以及应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计算教学,在日常学习以及应用过程中对于速算、简算、巧算甚至只字不提,总认为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无论怎样计算都无所谓,导致学生的计算过程机械化、模式化,甚至复杂化,增加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在简便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一则学生对于数字不是很敏感,比如在乘法交换律中4×7×25 学生不能一眼发现其中的“特殊数字”,因此往往会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徒增了计算量,甚至还会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二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拿到一道题之后,学生并没有整体观察的意识,总是习惯摁住就做、摁住就写,写到一半发现错误,然后从头再来,计算效率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错误率也相对较高。
以往简便计算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点都集中于简算的结果,对学生简算过程中的收获没有过多关注,比如学生简算思维的养成等。因此评价没有发挥出教学诊断作用,对学生简便计算学习质量的提升也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如何提高小学简便计算教学的综合质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小学阶段教材中关于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较多,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渗透了简便计算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下册的拆数凑整;二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的加法交换律以及结合律;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和下册、五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都是简便计算的凑整思想。此外,还涉及调整运算顺序,减少运算步骤等简便计算的思想与方法。可见,从低年级开始简便计算就开始逐步渗透一直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教学眼光盯在某一章节、某一册书计算的学习,而是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重新整合教材中相关的简便计算的定律、公式等等,在复习、学习、延伸的步骤中逐渐搭建简便计算相关的运算体系,同时也能够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质量。
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章节内容,那么结合上述教学思路,在具体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从全局角度入手,在具体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将运算定律的学习进行重新整合与学习。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交换律”内容的安排,教材中将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分开进行,先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然后再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是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此部分内容的学习顺序却不尽相同。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就先安排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随后才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那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教师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学习中可以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重新安排具体的教学顺序:“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运用”。将本单元的教学重新整理,按照运算定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规律为顺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挖掘运算定律的本质含义,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再加上低年级的相关定律的铺垫,有效推动了后续运算定律的学习以及应用,为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交换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加法和乘法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简单确定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本堂课学习的目标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在此基础上能够探索并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并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学习、探索、实践过程中,夯实学生运算定律的理解深度,为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内容整合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以往与本章节相关内容的复习,同时也要关注后续相关内容的衔接,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简算练习等等。
如此,在简便计算相关的运算定律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具体学情,通过横向、纵向考查运算定律相关内容,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简便计算相关的知识体系,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计算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情境教学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措施,传统简便计算教学主要是以训练为主,教师在讲解计算规律、感悟时往往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计算结果关注度较高,处于明显的本末倒置状态。而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具体教学,能够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衔接起来,将每一个运算定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衔接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运算定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简便计算的算理,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部分内容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入情境、探究情境等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相关内容,那么谁能够用字母表示一下两个公式呢?(学生在智能手写板上写出两个算式,教师在后台数据中能够看到学生的正确率,根据正确率安排后续的课堂内容。)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定律,我们看一看这些运算定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教师出示具体的案例,可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
案例:上衣45 元每件,裤子35 元每件,如果一共买3 套,那么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能想出几种表示方法呢?
学生1:45×3+35×3
学生2:(45+35)×3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棒,那么你们能说出两个算式的不同含义吗?
学生1:我觉得可以先算出3 件上衣和3 条裤子分别的价格,然后再算出两个结果的和,就是3 套衣服的价格。
学生2:我是先算出一套衣服的价格,然后乘以3就是总的价格。
教师:同学们非常棒,那么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
如此,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在问题情境的指引下,从生活中的购物经历入手,对乘法的分配律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后续的自主学习与探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生活化案例教学就成为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关键。
教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谁还能想出一些类似的、能够用两种方法都能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1:老师我觉得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先计算长+宽的和,然后乘以2,还可以长乘以2 加宽乘以2。
学生2:老师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1 斤苹果5 元,1 斤香蕉3 元,分别买3 斤需要多少钱?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不仅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而且还联系到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其实已经初步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那么后续的总结过程中,教师依然要与学生共同互动,在互动中引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规律,随后再进行巩固与练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目标。
2.多元活动,深度学习
在上述基础上,后续总结活动的落实就成为引导学生练习、反思、分享的关键,也成为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
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维度入手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夯实学生知识牢固程度,提高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在活动组织之前,教师首先与学生们共同进行知识的总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观察一下,上面课本中的例子和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些算式中你们观察出什么特点呢?
学生:他们的算式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数,比如长方形有2 条长边、2 条宽边……
通过师生互动,引出了乘法分配律中的“公因数”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配律的内涵。随后教师又组织了拓展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巩固练习、拓展练习中进行知识的理解、深化、迁移与应用。
活动一:乘法分配律填空
活动二:辨别分配律与结合律
5 表示一瓶饮料的价格,那么5×(4+2)表示什么(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
5×4×2 与5×(4+2)代表的意义相同吗?
通过图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乘法的分配律和交换律等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度分析,有效促进对运算定律的理解深度。
活动三:综合练习
(1)怎样简便怎样算
(2)解决问题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组织参观科技馆,男生有204人,女生有196 人。如果每40 人坐一辆汽车,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要求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关键要先求出_____?
然后列出算式________ 。
通过综合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对整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应用,在系统应用、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针对简便计算教学的评价措施要改变传统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弊端,将学生自主评价、互相评价等引入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分层评价的方法,通过趣味简便计算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比如,线上游戏闯关,将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运算定律等进行整理,然后通过“对对碰”等游戏形式对内容进行趣味游戏活动。
速度大比拼,将一些特殊的数字练习通过竞赛方式呈现出来,比如25×4、125×8 等,考查学生数感。
通过多层的测试评价方式,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知识学习的程度,同时也能够查漏补缺,对本章节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要从教学环节开始,从建构知识体系开始,通过知识体系的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选择为学生打造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通过层次化的评价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反思与评价中了解自己学习的疏漏之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维并举共同促进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