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知与发展机制
——对书法专业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3-01-09 08:19李永杨扬
大学书法 2022年6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

⊙ 李永 杨扬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的倡导下,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于1979年正式招收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迄今书法硕士教育已历经42个年头。然书法专业硕士教育的起步却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领域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应用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书法专业硕士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机遇,迎来了大发展。然而就书法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我们从事高校书法教育的工作者去深入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目前书法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硕士的学科定位认识度还不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指出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条就指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要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方案》中提到的认识问题,在目前的书法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确客观存在,通过笔者调研,很多学校、很多导师对书法专业硕士的学科定位很模糊,不能明确分清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呈现趋同性。

(二)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需要进一步扭转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总结发言特别强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要有区别,要“分类培养,精准培养”。目前我国书法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很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混同,这也是由上述对专业硕士的认识度不够和学科定位不准造成的。书法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要构建有差别的培养模式,这在人才选拔方式、课程设置、教材建构、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的选题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差异性,以达到学术学位向学术研究方向引导,专业学位向实践能力引导的不同分类培养目标。其二,专业硕士各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趋同。通过笔者调研数所高校的书法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他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等重要领域基本雷同(可能课程名称有一定的差异,但授课内容基本相同)。这样趋同的培养模式必定会造就一大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复性”人才。所以,各大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求,把书法专业创作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交叉学科有机结合,增加其他学科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持续发展。

(三)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还不够完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以衡量专业硕士质量是否合格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其一,是否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实践研究能力;其二,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每个专业硕士领域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书法专业硕士概莫能外。目前书法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还极度不完善,亟需建立符合专业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

(四)就业渠道需要进一步开拓

经笔者广泛调研,近5年书法专业硕士的就业渠道基本还局限在教育系统,如公私立学校、艺术培训机构等。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领域都需要书法专业硕士这样的应用型综合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认真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工作,开设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并依学生兴趣开设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做“拓展”,并以学校为主导,开展学校与文化机构、企业联合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这些机构包括各地市博物馆、公私立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出版社、文联书协、文旅公司、企业宣传部门与工会,等等。坚持开放办学,聘请相关的行业精英作为第二导师或职业规划导师,有利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人尽其用”。

二、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书法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机制

想要书法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各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机制。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拟了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细则,以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细则虽是笔者对书法专业硕士培养作出的思考,但为了比较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之间在各培养环节的差异性,故把学术硕士一并列举作为参照。

(一)培养目标

学术硕士:培养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书法理论研究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书法创作型人才。

(二)理论课程

学术硕士 :“中国哲学史纲”“中国美学史纲”“中国文化思想史与文化思潮”“中国历史研究法”“文化遗产概论”“文字学”“古代汉语”“文献学概论”“金石学”“中国美术史与研究方法”“中国书法文化学”“中国书法史与理论”“中国篆刻史与理论”“书法史论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中国书法史与风格史”“中国书法技法演变史”“书论选读”“古代碑帖选释”“书法的形式构成与造型艺术”“文字学”“古代汉语”“书法风格与技法理论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三)实践课程

学术硕士:“篆书临摹与创作(大篆、小篆任选一家进行临摹与笔法演绎)”“楷书临摹与创作(大楷、中楷、小楷任选一种进行临摹与笔法演绎)”“行草书‘二王’体系临摹与创作”“篆刻临摹与创作”。

专业硕士:“大篆系列经典碑帖临摹与创作”“小篆临摹与创作”“魏晋小楷临摹与创作”“南北朝隋唐大楷临摹与创作”“魏晋行草临摹与创作”“宋元明清行草临摹与创作”“古玺汉印临摹与创作”“明清流派印临摹与创作”。

(四)拓展课程

学术硕士:“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中国文化生成史与中西文化比较”“书法的国际传播(文化学意义与中西文化对话)”“博物馆学与艺术史”等。

专业硕士:“书法的国际传播(形式与方法)”“博物馆学与书画鉴定”“美术馆学与展览策划”“装裱技艺”“书法与工艺设计”。

(五)教材建设

学术硕士:一、根据本校书法学术硕士培养特色,结合本校教师的理论研究方向,规划几本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二、本校教师与他校教师合作编著教材,资源共享。

专业硕士:一、根据本校书法专业硕士培养特色,结合本校教师创作与研究方向,规划几本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二、本校教师与相关行业精英合作编纂教材,资源共享。

(六)毕业创作

学术硕士:真、草、隶、篆、行,任选两体创作3—5幅作品,集体展示。要求:一、思想积极向上,无错别字;二、作品笔法依据一家或者一个时代进行演绎,能看出取法痕迹;三、笔法熟练,章法安排自然得体。有篆刻兴趣的同学可以展示篆刻作品。

专业硕士:真、草、隶、篆、行,任选四体创作15幅作品,集体展示,鼓励有条件的同学举办个展。要求:一、思想积极向上,无错别字;二、作品既能显现一定的个性特色,又有过硬的传统功夫;三、笔法纯熟,作品风格具有一定创新性、探索性。篆刻创作不低于20方。要求:一、刀法熟练、篆法准确、章法安排自然;二、具有一定的个人风格特点。鼓励有一定量的中国画和刻字作品展示。

(七)毕业论文

学术硕士:学术论文。选题范围:一、中国哲学、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观念研究;二、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三、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书法观念研究;四、中国书法通史视野下的书法断代史研究;五、博物馆学视野下的公私收藏研究;六、书法家、理论家、收藏家个案研究(生平、年谱、作品、观念);七、文字学视野下的书法诸问题研究;八、社会学、传播学视野下的书法现象研究;九、学科交叉探索性研究。要求与标准:一、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三、语言通顺,能围绕观点层层深入地论述,材料充实,逻辑结构合理;四、符合学术规范 ;五、最低不少于30000字。

专业硕士:创作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学术论文等。创作报告:针对自己的创作从创作立意、创作构思、技法应用、材料选择、作品风格、作者情趣表达等各方面去立体阐述作品创作全过程。要求与标准:一、创作报告不能只是简单的陈述,而是要对创作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结合古代书史与书论阐释自己的观点;二、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实践借鉴意义;三、语言通顺,材料充实,逻辑结构合理;四、符合学术规范;五、最低不少于8000字。调研报告:可以针对某些书法创作群体现象、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等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要求与标准:一、需要对现象的社会动因、现状、未来发展、措施等做阐述、剖析、思考,寻求解决办法;二、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实践借鉴意义;三、语言通顺,逻辑合理;四、符合学术规范;五、最低不少于8000字。案例分析:对某些创作个案、展览等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要求与标准:一、对案例对象做有深度的分析,并做学理思考;二、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实践借鉴意义;三、语言通顺,逻辑合理;四、符合学术规范;五、最低不少于8000字。学术论文:书法专业硕士也可以紧扣自己的临摹与创作实践,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思考、阐释,分析学理依据,形成学术论文。选题范围:一、对书法历史发展进程中风格嬗变的研究;二、对取法书家艺术风格形成、分期与自己学习取舍的研究;三、结合文字学对自己取法的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做文字学分析;四、书论与书法创作关系的研究;五、从实践角度对传本碑帖真伪的鉴定与风格解读;六、书法技法研究;七、书法与相关艺术跨学科研究。要求与标准:一、紧扣自己的临摹创作实践,做学理分析;二、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对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语言通顺,逻辑合理;四、符合学术规范;五、最低不少于8000字。

(八)发展方向

学术硕士:继续攻读学术博士或担任教师,或任职于文化研究机构、出版社,等等。

专业硕士:继续攻读专业博士或担任教师,或任职于博物馆创作展览部、出版社、画院、美术馆、文化宫、文旅公司、企业宣传部门与工会、艺术培训机构,或自主创业,等等。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一、本细则列举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只是笔者认为重要的可以体现差异与特色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一些共性部分不做列举。

二、本细则的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设置是在对日本、韩国,及我国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而成。

三、本细则所列专业硕士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设置并不代表全部,仅供各大高校参考,各大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教师知识结构进行增加与删减。

四、本细则所列举的学术论文、创作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的要求、标准由于篇幅所限,并不能全部概括,仅供参考。各大高校、各位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学术基础灵活选题。

五、本细则只是笔者的初步整理与思考,难免有遗漏、重复或不规范之处,需要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继续优化。

三、探索建立人才选拔与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上一节探讨书法专业硕士培养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然而,这并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必须还要做好首尾的两个环节。

(一)做好“本硕”衔接,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本科阶段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在持续抓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宁缺毋滥、优中选优原则,把真正有学术潜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爱读书、愿读书、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出来继续攻读硕士。全国开设书法学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具有书法学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阶段教学,又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如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这类院校的研究生招生相对灵活,在人才选拔上可以把那些爱读书、热衷科研的学生向学术硕士上引导,而把那些读书兴趣不浓而热衷书法创作的同学向专业硕士方向引导。二、具有书法学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阶段教学,但不具备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如四川美术学院等美术与艺术类专业院校。在本科教学阶段,发现科研类与创作类德才兼备的好苗子,教师要加强分类引导,带领他们参与自己的科研与实践,增强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科研与实践创新,为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三、有本科阶段教学没有硕士阶段教学的高校,如一些地方性院校。专任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硕士招生单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考前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联合有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联合培养。

(二)跟踪调研人才社会适应度与职业发展状况,探索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考核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重要的指标,就是人才的社会适应度和职业发展情况。即便是培养过程再合理,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再熟练,如果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那人才的培养也是不成功的。书法专业硕士虽然专业性很强,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相对不够紧密,换言之,书法专业硕士并不太能直接服务于社会。这就需要培养单位找准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点,让专业硕士一专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单位要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3至5年的跟踪调查,调研人才社会适应度与职业发展状况,建立人才档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余论:探索“学科交叉”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可能性

书法专业硕士想要稳健可持续发展,必不能故步自封。各大高校必须努力开拓,充分利用本校和校外资源,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与“科教、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科交叉”方面,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尝试:书法学与对外汉语的学科交叉,为孔子学院等培养书法师资;书法学与社区管理服务专业交叉,培养为基层服务的书法专业人才;书法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培养书法资料数据库建设与字库开发等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等等。如专业性美术、艺术院校,可以探索:书法学与设计学交叉,培养能设计具有书法或中国文化元素文创产品的专业人才;书法学与工艺美术交叉(如陶瓷艺术、装饰艺术),培养一专多能的工艺美术人才,等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方面,各大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城市或周边城市实际情况,以高校为主导,邀请其他单位共同培养书法专业硕士,如博物馆、出版社、画院、书法家协会、美术馆、文化馆、文旅公司、大型企业等。要创新教学模式,就要敢于“送出去、请进来”,定期把学生送到这些单位跟踪学习,把这些单位的业界精英请进来,聘为校外导师,安排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和培训讲座。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社会需求做深度调研,秉着对学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探索,敢为人先。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学术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