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清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实现资源要素(如知识、服务、技术和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更深入挖掘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不但能改善经济增长乏力问题,还能补充和丰富经济创新驱动的类型[1]。因此,持续推动自贸区战略的发展不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建立开放新格局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务院在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2]。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设立于2019年7月,建设方案中提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着力建设西南中南西北出海口、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由此看出北部湾物流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依托,研究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中的困境和机遇,对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带有试验性的自贸区,不同于国际上一般的自贸区,更强调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推动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进程[3]。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国内学界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研究,本节仅从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效应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2.1.1 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不但在实践中更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江若尘(2014)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现状及国外经验后,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应主要从国际贸易新规则、转变政府职能两方面实现制度创新,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荆林波、袁平红(2015)认为要建成高水平自贸区,既要加大航运物流、金融方面的开放力度,也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与TPP、TTIP进行战略性对接。盛斌(2017)认为自贸试验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将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出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迟福林(2019)认为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吸引人才的独特优势。朱福林(2021)认为应从完善顶层设计、协同管理机制、构建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2.1.2 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效应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起的效应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效应。如王利辉、刘志红(2017)基于“反事实”视角分析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经济变量,发现自贸区建设会对地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叶修群(2018)通过对自贸区促进经济增长进行准实验研究,发现设立自贸区显著提高了地区GDP增长率;冯帆、许亚云等(2019)分析自贸区设立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外溢影响,发现自贸区设立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
第二,创新效应。如刘秉镰、王钺(2018)利用准实验法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后,认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上海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且结果具有稳健性;方云龙、刘佳鑫(2021)基于340家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贸易促进效应、产业优化效应等。如何勤、杨琼(2014)构建了贸易便利化测评指标体系,测评结果表明,与其他因素相比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进出口总额影响最大;沈小平、陈一杰(2015)梳理我国自贸区相关政策后,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市场需求、知识外溢、信息效率和制度环境四个维度对新兴服务业集聚产生影响;邓慧慧(2020)研究自贸试验区设立前后产业升级情况,认为自贸区会对产业升级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对自贸试验区和物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对物流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及人才集聚四方面产生影响。如鲍莹(2014)研究内陆经济试验区和航空物流业后,认为试验区建设为航空物流业提供了经济、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物流业进一步发展需增加同其他行业的联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陈岳(2016)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港口物流影响后,认为试验区建设会促进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港口物流运营效率;樊娉(2010)研究试验区与物流集群关系后,认为试验区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完善会引起物流业的产品结构和发展水平发生变化;徐小健(2014)认为自贸区建立会促使物流业升级,物流业升级又会强化自贸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胡文婷(2019)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能促进物流业由传统物流发展为现代物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方云龙等(2021)基于340家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常燕军(2019)认为自贸区成立后在要素集聚过程中,会产生人才集聚效应。
根据上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对物流业以下四方面产生影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产业升级、物流产业创新及物流人才集聚。下文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由上文自贸试验区建设效应可知,设立自贸试验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会增加对物流服务(如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物流金融服务等)的需求,物流需求的增加会带动物流供给增加,而供给增加会引起物流运营效率提高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因此,自贸试验区建设会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由上文理论渊源可知,自贸试验区因制度红利导致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良好的营商环境会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吸引外资不断落户试验区。而外资增多会使得竞争加剧,为了保证供应链竞争优势,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外溢会促进产业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结构改变,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会促使物流业产品结构和发展水平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物流产业升级。
首先,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会吸引外资在试验区开办物流企业,进而提高行业竞争程度。为在竞争中谋求可持续发展,需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
其次,技术创新活动在多数情况下受制于物流企业的融资约束,而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增加贸易量,贸易量增加会促使物流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并降低物流运行成本,进而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
最后,自贸区试错式的制度设计举措会提升企业家风险容忍度,促使企业家产生创新冲动。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要把国内物流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放在同台进行竞争,而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不管是物流产业升级还是物流产业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去实施。因此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开展,国内物流企业为了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创造更大的效益、获得持久发展动力,必须大力招聘物流人才、吸引物流人才、留住人才,进而形成物流人才集聚。
北部湾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更是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而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更是给北部湾港口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竞争。美国广告研究专家Larry Light有句名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唯一赢得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
基于此,北部湾港口物流首先应分析自贸试验区建设下物流环境,明确自身优劣,确定核心服务内容;其次树立“港口物流服务商”品牌建设理念,准确进行服务品牌定位,形成专业的物流服务品牌形象;再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品牌推广,把港口物流的品牌效应延伸到腹地经济中去,向目标客户传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最后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服务品质。
随着社会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为了保证竞争优势,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外包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如采购、库存控制、海关经纪、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非核心业务外包后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的外包商管理压力变大,此时物流企业对物流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会成为物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会使物流企业不出国门就面临国际竞争,为了取得国际竞争力,北部湾港口物流首先要培养国际化竞争意识;其次必须要拓展更多的物流服务功能,给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再次应进一步完善运输网络,如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增加更多国内班次、创新多式联运服务、设立物流运营中心等;最后要形成招聘、培养国际化人才制度体系,提升整合资源、整合物流功能的核心能力。
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须在立足优势基础上进行产业定位,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试验区集聚,做大做强成为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会导致同类物流需求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吸引大量物流公司集聚。出于竞争的考虑,物流公司会开发与核心产业配套的物流设施、创新适合核心产业发展的物流模式、形成适合核心产业发展的物流技术等,以提供更高效、更专业化的服务。
此时,物流业已从提供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进而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贸试验区首先要围绕“产业定位”,引进战略型客户,坚实产业发展基础;其次要加强物流配套建设、延伸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最后要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产业化推进、价值链整合、可持续发展的联动发展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神经中枢,为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持,也为物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支撑。目前不少物流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物流信息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导致企业不重视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有关制度。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力度不够,会导致整体运行效率较低,与客户之间沟通不畅,影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此时物流企业更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其次提升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再次重视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最后完善物流企业信息化有关制度,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