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伟
(五河县第一中学 安徽蚌埠 233300)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是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方法、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统编版历史教材相比较之前的人教版内容更丰富,因此老师必须带着学生进行强化记忆和知识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深化知识,以此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内在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高一历史的第三课,而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同时由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思维上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发展,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因此要针对高一学生这一特点,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初中已学过相关内容,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时空定位,对史料、史实进行分析与整理,以史料解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辨别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下进行观察和辨别,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秦统一六国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国力,进行兼并战争;长期分裂使人民渴望统一;封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秦国商鞅变法极大提高了秦国的实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特别是秦王嬴政实行远交近攻,等等。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时空特点,即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秦国自身的优势,去分析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从最基本的层面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对秦统一六国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地图,比如秦统一六国相关的时间和地图,使学生知道秦的统一历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清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和一系列开拓疆土与巩固大一统的重大军事、政治措施,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意识。通过分析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培养出对秦大一统的局面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依据该历史时间特点思考秦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因果关联,并提出以下问题:1.秦统一内外原因有哪些?2.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培养时空观,把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教师应采取过程评价法,着重关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材料的分析、语言的表达、观点的叙述、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和评价,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督促其改正,表扬其优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兴趣。
“史料实证”是指学生根据各种相关史料,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并运用其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对历史相关过程的认知,提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史料的多样性,并通过对历史材料和作者出题意图的判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学习和答题的可靠依据,从而能够准确地认识并处理相关历史内容,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史料的出处,提取史料中的相关有效信息,根据相关史料的设问,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最终加深学生通过相关史料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如以“云梦秦简”研究的成果为例,从秦始皇嬴政的主要生平活动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秦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课本第16页的“学思之窗”要求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史料设问,提高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述秦朝巩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措施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相关史料,如皇帝称号、三公九卿、郡县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个人在巩固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智慧。通过这些历史材料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些措施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什么特征?皇帝独尊、家天下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推断能力,培养高中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和素养,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自信心。
“唯物史观”指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即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性质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判。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对秦始皇功过的认识,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相关史料、历史地图,简要介绍秦国一些有作为的国君,如秦襄公“位列诸侯”、秦孝公“傲视群雄”和秦王嬴政的主要生平,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主要生平活动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唯物史观下多方位分析认知秦朝完成统一的各种原因,认识到秦大一统的历史必然性,其符合历史的潮流。再结合课本第15页的“史料阅读”,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仅要看到秦朝的暴政,还要看到他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功绩,如: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有利于秦朝各地区的交流;长城的修筑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开通灵渠,沟通了中原与南方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等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相关的历史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秦统一的必然性,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使学生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解释”是指以相关的历史材料为根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理性的客观评判,同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比如对因果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特别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得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在本课学习中,在学生了解秦朝大一统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向学生提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等历史名词。如“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不是简单的指疆域统一,更多的是意味着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而且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远超之前的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大一统。其表现不仅在实际疆域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的官僚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整个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单纯地使用法家思想使秦朝政治缺乏弹性,也使得秦朝的寿命缩短。再如“中央集权制”的解释,以课本郡县制和分封制作比较,使学生得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它是以地缘组织为基础,同时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政府,拥有完备的、能够实现对整个疆域有效控制的行政和统治系统,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由中央控制,地方官员由中央随时任免,以区别于分封制的地方自治。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秦的“大一统”,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摆脱以血缘关系亲疏与地域政治维系为基本特点的分封制,演进到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要模式的大一统国家时代。最终让学生理解秦朝是一个区别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历史概念。它一般有三个表现,首先拥有辽阔的疆土;其次是中央集权;第三是拥有强大的对外军事扩张能力。与古雅典对比,秦朝这三个表现极为鲜明突出,是最具典型的古代帝国。同时引入史学界对秦及秦始皇研究的前沿成果,还以“云梦秦简”为例,进一步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秦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认识到秦朝大一统结束了长期的国家分裂,使天下最终归一,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家国情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以及能够从实践的层面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正确的思维,以此来体现历史学习的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并着重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核心素养特别是把家国情怀的学习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土壤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本课教学中,老师要适当添加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并巧妙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还以“云梦秦简”为例,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秦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凸显家国情怀。如秦朝大一统后,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中国古代版图的基本框架;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大统一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世纪西方国家相对比,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强大,不仅仅是在政治制度上领先西方,同时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秦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通过对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学习,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的“历史纵横”和第17页的“史料阅读”,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不断实行改革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兼并战争期间与统一时期的治国应该采取不同的主导思想。如果采取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将会导致灭亡。要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按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内容做科学分析,适时按照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才能突出重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的质疑探究,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家国情怀、历史情怀的渗透与涵养。
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既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历史教学的专业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与历史情怀,实现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