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我国,日韩两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但日韩两国之所以能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村进阶式发展,主要归功于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和韩国的“新村运动”。尽管日韩两国与我国在基础国情、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差异,资源禀赋和作物类型也大相径庭。但知往鉴今方启未来,他山之石亦可攻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新农村建设都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基础,因此各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通过对日韩两国经验的对比剖析,我们能对他国新农村建设模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炼适配我国国情的农改策略。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其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另外,日本乡村二元经济转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财政支持,资金投入促进农业转型。二战后,日本政府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整合空间结构、要素资源推进村庄建设,通过组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的村庄社区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技术改良,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在日本农村普遍建立的农协组织的带动下,因特网在农村生产中推广开来,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此外,二战后日本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同时调整劳动力的产业分配比例,使得日本农业得以实现质的飞跃。三是人才培育,人才培育提供智力支持。培育人才是日本造村运动的终极目标,“造村”和“造人”互为一体。因此,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视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此外,日本的人才培育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对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兼收并蓄”,既有“吹号人”,又有“主力军”。
韩国的新村运动历经消除贫困、农村改造、民间自主发展三大阶段,完成了农村启蒙、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大任务,最终实现了快速缩小城乡差距并促进农业发展振兴等目的,完成了韩国农村从崩溃边缘到繁荣稳定的超常规发展。韩国令世人瞩目的新村运动中,同样呈现诸多亮点。一是推进主体,实现分散决策向政府主导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分散零散的决策方式往往伴随着极高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在整个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在资金的统筹安排、新兴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均发挥着正确的导向作用。这种依靠政府主导的纲领性决策模式恰好契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牵头、民众共建的发展图景。二是指导理念,实现主观决断向科学指导转变。纵观韩国的新村运动,可以发现政府的决策都以科学、实用、利民为导向。修公路、拉电网,都是民众需要的、稳扎稳打的,不仅见效快,并且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同时,项目的决策均有专家指导,是以现代科学为背景,在理性研讨中得出的结果,并且所有决策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复盘中不断修正。三是发展模式,成功构建三位一体农村开发体制。其中,经济层面是韩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山区开厂引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层面是韩国将乡村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视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禀赋,将生态资源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助力;人的改造层面是韩国强调对人的精神改造,致力于培养会思考的农民,尤其注重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勤劳勇敢等精神品质。
综上,日韩两国的新农村建设的确能为我们提供不少经验借鉴。然而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共存。不可否认的是,日韩两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有很多教训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过于强势主导,习惯大包大揽,行政色彩较浓厚,农民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能动性、积极性及自主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立足日韩两国建设经验,除了取长补短,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还需自省自览,提高农民农村农业自身的造血功能。由此,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21年2月出版的《东亚乡村建设与规划》一书可资借鉴。该书围绕东亚乡村进行研究,整理了日、韩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等学者们的乡村规划建设的相关论文。该书首次从东亚视角来审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乡村规划社建设实践。总论部分提出东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引荐这一研究课题,提出共存与差异,引出下一部分——东亚发达经济体农村发展的困境;其次针对韩国与日本的乡村发展实践以提炼其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接着对农村无形的国民财富和农业农村整治进行论述;最后,该书还针对乡村社区的灾后恢复能力与乡村规划进行探讨,并从生态旅游、生态博物馆、乡村风貌的成因等方面展开讨论,使读者对东亚乡村建设的制度特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该书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适用于城乡规划、社会学及建筑学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