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民
(中共祁县县委党校,山西 祁县 030900)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应通过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来实现。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就会越大。引申该理论,一个产业能在当地形成并发展,证明该产业已经在当地形成了比较优势,村集体经济可围绕该产业向后、向前关联度高的产业,产生新的经济组织,形成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
祁县碳素制造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碳素产业集聚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昭馀镇东关村正是在该产业逐步发展中,借势已在当地形成的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资源,建起村办碳素厂,并在产业集群中稳步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企业,依托该企业,村集体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匡远配等认为,农业产业体系就是农业与其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系统,是由多部门组织的农业产、销、服务等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综合体,是实现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县域内,村集体经济可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实现创业。
来远镇北关村依托“来远小米”产地优势,在帮扶单位和县涉农部门的扶持下,2019年开始实施有机旱作小米封闭示范片项目,从源头保障小米品质,帮助村集体兴建了小米加工厂,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农科院所对“富锶来远小米功能食品”进行了检测认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帮助完成了品牌注册,并组织其参加农产品展销、对接省内高校、网络媒体宣传等渠道增加知名度,开设了超市、电商、消费扶贫等销售渠道。实现了祁县“来远小米”产业化,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村集体通过小米加工、销售有了收入,为祁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模式。
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各地区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向其他地区输出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基于该理论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结合区域发展的特性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按照不同区域位置,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壮大集体经济。
玻璃器皿产业是祁县一大支柱产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领先,产业链条完整,出口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集群。截止2021年9月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47户,另外有原料采购、产品设计、模具生产、炉型改造、内外包装、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配套企业20余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全年产值可达37亿元。昭馀镇西关村、北谷丰、下申村、丰泽村、西六支村和古县镇温曲村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利用区位、用工等优势发展起了玻璃器皿产业,其中下申村、丰泽村、西六支村形成了多个玻璃生产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的园区。集体经济在服务产业中增加了收入,下申村集体2021年仅玻璃工业园区土地、厂房出租收入就可达130万元。
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经济体量小、模式单一,总体上,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运行模式都还不成熟,相比其他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昭馀镇河湾村玉米品质好,前些年村集体曾尝试开发玉米面、玉米须等玉米全系列产品,但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至今还没有形成产业。
没有嵌入成熟的闭环产业链中,导致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效应不强。目前,只有极个别产品形成产业雏形,而且效益一般,绝大部分还都是初级产品。在以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方面,近几年祁县也作了不少尝试,借酥梨产业举办梨花节、采摘活动,借中药材产业举办芍药花、金丝黄菊赏花节,起到了宣传产业的良好效果。但作为所在区域的村集体在经济方面收益极低,除餐饮接待有一些收入外,几乎无其它收益。
村干部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头人,领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2020年祁县作为全省农村“两委”换届工作试点县,对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在年龄、学历、能力等任职条件更为严格,换届后,村“两委”主干从结构上比往届更加优化。但应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求,主要还存在三类问题:一是不会作为的能力问题,一些村干部工作能力不足,缺乏发展经济的思维;二是不想作为的思想问题,怕担责,宁愿保持现状也不想创新求突破;三是不能作为的现实问题,一段时期村集体资源资产流失,难以作为。特别是面对发展产业,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在“懂经济、会管理”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于企业组织,外部人还很难融入其中。再加上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产业、不愿意在农村发展的思想导致留不住人才,更加凸显出人才严重不足。
对村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对以发展产业推进集体经济存在顾虑,表现在:一是怕对土地等政策把握不精准造成违规;二是对经营风险的顾虑,受创业思维、资金、人才、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限制,村集体经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较大的项目风险也大,所以一些有实力的村还是愿意选择投资建设厂房、门面房出租,以“稳”字当头,求得资产保值;三是担心群众的议论,有的干部自己也经营企业,担心群众议论公私不分或以公谋私,造成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1.村企合作模式。成功的村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把村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产生一种新的经济体。如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开发旅游、民宿、康养项目;利用土地集约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如:修善村先天具有文化底蕴、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特别近几年在祁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扶持下,兴建起党群活动中心、智能温室大棚,小型果蔬干加工厂、商业门面等基础设施和千亩梨园。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综合经济效益,需要继续引进资本和专业合作团队,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民宿、教育培训等产业上找准方向,融合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2.推进集体经济“飞地模式”。对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投资能力,而本村又缺少投资资源的村,可以在异地进行产业投资,打破地域、资源限制,在本村之外的区域发展产业。如:在异地投资门面房、仓库等,下申村前几年计划在县城投资商业门面房,当时由于资金支付与开发商收款模式不衔接而没有落实。或利用本村资金、技术等优势,在异地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外延增长。
3.优势产业发展型。一是用好本县优势农产品,打造成熟闭环产业链。如继续做深来远小米一、二、三产融合文章,进一步挖掘小米等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以产研、农旅结合的小米主题文化节,衍生其他产业,拓宽产业链。在昭馀镇西六支片区高品质玉米种植、北堡蔬菜、古县酥梨、峪口苹果、北堡和大义红薯等规模种植村,也可以参照“来远小米”的模式,村集体在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农产品中有作为、出效益。二是用好本县其他产业发展优势。在产业环境有优势的村,如玻璃器皿产业中的手绘加工环节,从玻璃手绘、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中相对风险小的环节入手,嵌入村集体经济项目。与社会资本合作,挖掘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借势祁县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发展民宿、文创等经济业态。
4.生产服务型。经济开发区和县域内其他工业园区周边村,成立村集体劳务合作社或物流运输服务等三产服务型组织,通过对上岗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专业化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劳务服务,并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和村集体经济合作共赢。
1.用好乡贤资源。营造让新乡贤回归的良好环境,把对农业农村“有情怀、甘奉献”的新乡贤中的企业家引入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方面的专长和他们的人脉、资本等优势,助力家乡产业发展。
2.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领头雁”,有文化懂市场会经营是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是甘于奉献的精神。要通过本土选、上级派、从外引、公开招等方式,大力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
3.落实好奖惩制度。严格落实《祁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岗位报酬集中统一发放制度》,将每年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资产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作为对农村“两委”主干考核重要内容,把村主干绩效工资与村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达目标任务或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等后果的要进行扣除绩效工资或问责处理。充分激发村党支部的动力,充分发挥能人书记、人才党员的带动作用,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有人想事、有人干事。
1.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开拓村企合作融资渠道,利用自有的土地等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合作,把村里的资源资产和企业的技术、资金有效结合,形成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二是以产业项目为载体,鼓励农民把资金、资源、技术等入股到集体经营产业中,使农民变股东,解决资金问题。三是通过政府部门对优质产业项目的评估和认可,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2.完善产业项目扶持及管理机制。在扶持资金管理上,应按照“集中资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立足特色产业,抱团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结合,把资金用在优质产业发展项目上,为下一步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立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优先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项目、优先签定合同、优先占用土地,临街、临公路等地理位置优越地段优先批给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
3.完善集体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县、乡两级农经部门要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和产业运行的监督管理,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等制度;对产业运营项目,要健全完善投入分配机制,建立权责明晰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体制机制,确保集体经济管理各项制度严格落实,使集体资产稳中有增,使经营的产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