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健 牛 丛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也已经由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新媒体重要的受众群体,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价值观养成等方面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新媒体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
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主体的大众化是新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所发布的信息一般由专业人员提供,其内容除了体现专业人士所代表群体的价值,还需要经职能部门审核,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等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活动对于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平台的要求都比较高,实际上传播主体是特定人群,而且传播者(即传播主体)始终处于“中心”位置。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运用,使得新媒体技术特别是自媒体发展迅猛,这大大降低了传播主体的“进入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布信息,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现象明显,传播主体更加大众化。
传统媒体主要以报刊、电视、电报、广播为主,通过单一的文字、声音、图片传播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在传播形式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传播者可以选择发送静态的文字、图片、声音传播信息,也可以选择发送动态的流媒体视频传播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无线笔记本、平板电脑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传播形式上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自由化。新媒体以智能移动设备为依托,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能够实现让所有参与者以自由平等的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参与者可以自主选择传播的内容、自由选择传播的时间、自行选择传播的形式,双方、甚至多方自由开展互动交流,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曾经说过:“一个称为形态融合的过程正在使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一种单一的媒介,无论它是电话线、电缆还是无线电波,将承载过去需要多种媒介才能承载的服务。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过去只能通过单一媒介提供的服务,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现在都可以由多种媒介来提供。由此,过去在媒介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侵蚀。”传播媒介除了在形态上的融合,还可以在组织结构、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媒介功能等方面进行融合,传播媒介融合化发展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重新整合创新,更好的满足了受众的需要,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束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跨时空性的特点,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界限,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约束的获取信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传统媒体时代可以依靠校园的围墙阻止社会人员和校外信息进入校园,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取信息。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以后,新媒体可以通过无形的网络突破校园围墙的限制,校外的信息大量涌入校园内部。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重、探索欲强的成长阶段,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兴趣极其强烈、对信息的需求极其旺盛,大学生网络交流空间发展迅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高校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牢牢控制着着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管理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高校天然地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群体则处于被动地位。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碎片化、及时性的特征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扭转了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劣势,这强烈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权威,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削弱了高校主流价值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主动管理变成被动应对。
教育方法对于教育活动的成效有着直接影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让教育活动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校园内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方法也在持续发生着改变。高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于依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授。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引发了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迅速兴起,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互动化、立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高校面临的环境也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到校园,高校成为了各种思想交融交汇交锋的场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大学期间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高校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式,通过单纯的显性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高校的投入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路径依赖。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了信息的大爆炸。各种社会思潮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涌向大学生群体,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系列的“二元特征”——知识传播与观念塑造、正面引导与思潮批判、现实回应与未来引领、灰色理论与火热实践、问题导向与理论建构、自我实现与家国情怀、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进“二元统一”弥合“二元对立”,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场域与隐形场域的双向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新媒体作为当前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工具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严重滞后,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少或者从未接受过新媒体管理和运营的相关培训。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专职运营新媒体的管理人员,往往为了便于管理,会选择依托学生社团或招募学生干部负责日常运营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批判和运用的能力。着力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媒介素养水平,不仅能够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媒体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提升应对新媒体领域风险、解决新媒体领域问题的本领。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抢占新兴的网络空间阵地。
通常来说,高校往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对大学生群体发生教育引导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但由于高校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高,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性格多元的青年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回应,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失衡。
换言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着眼于及时回应大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想大学生之所想,及大学生之所及,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改变,持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平衡。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熟悉掌握受大学生喜爱的流行词、网络语,并能够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背景及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学术化的语言转化成富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教学语言,实现“术语的革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要接地气,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立来自本校的真实案例库和视频库,把理论融入到故事,用故事阐释理论;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教学、开设“微课堂”等新型网络教学形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