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仁图雅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社会现代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环境、人际关系等均有所改变,学习内容、范围、难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转变角色,缺乏学习计划,没有目的地消磨时光,以至于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状态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打击了其自信心,如果不能及时克服,不仅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习得性无助,于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提出。习得性无助在部分高职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表现为学生曾经努力过,但是每一次努力都未能取得成功,反而遭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挖苦和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可能取得成功,索性放弃努力[1]。
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包括主观满意感、满足、希望、乐观主义、快乐等。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任务情景中能做出最有效的反应。研究显示乐观倾向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会更多关注事情的有利方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且选择积极的解决方式。积极心理学主张强化人类情绪中的正性积极因素,激发情绪中的正性积极力量,从而在行动上克服遇到的困难,取得成功。本研究着眼于分析积极情绪体验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是其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的激励和回报、产生的积极结果,包括主观收获感、荣誉感和个人成长等,其主要表现为较好的主观思想健康状态、较强的压力应对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健康相关精神生活质量。在质性文献中,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被描述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建立成就感、学会感恩等。量性研究将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描述为满意、提升、奖励、满足、成长、意义和享受等。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情绪体验有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体验与更好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有关,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急需关注的问题。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应当重视积极情绪对个体成长的力量,并在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动积极情绪体验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2]。
首先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一方面,在积极情绪作用下,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体察自我内在需求,能够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反馈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大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情绪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凸显教育主体地位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拓延—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个体瞬间认知能力、增强个体资源的作用。由此可见,积极情绪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想法,提高个体的创造能力。在积极情绪作用下,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凸显大学生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再次为提升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表现,也是诱发主观幸福感的内因。从外部环境来看,毕业生激增,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良的网络言论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从内部环境来看,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能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能够调节由消极事件产生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反应,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个体积极力量。只有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才能提升个体的积极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积极情绪培养方面,高校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建构个体积极认知。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将消极情绪释放出来[5];另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潜力和进步,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能激发积极情绪的事件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中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政课均服务于大学生群体,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养成、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认知方面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一个团体环境,能将个体聚集起来,使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人际互动成为可能。将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6]。
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提高思想认识,增加积极情绪。情绪具有感染性,教育者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教育者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保障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个人品格,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7]。调节情绪状态,减少消极情绪。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及时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以积极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交流,尽量做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始终是积极的一面。加强情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间的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理想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一方面,应当提高教育者的沟通引导能力,积极主动、合理高效地与受教育者沟通交流,表达对学生足够的尊重;另一方面,应增强教育者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8]。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客观因素和隐性条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效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构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育人共同体。思政课教师经历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密切,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构建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育人联合体,既有理论优势,又有实践经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随时掌握学生情绪状态,有效应对情绪变化,真正实现长效育人。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构建。高校是德育主阵地,以学校环境为核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为建设良好学校环境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的学校环境,既要从学校的物质环境入手,加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投入,又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鼓励家庭积极参与,给予大学生更多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既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又要重视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价值引领,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加以正确引导。信息时代要注重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长效沟通机制。推动思政课“时间—空间”双向课程拓展。高校思政课的空间建设和时间管理问题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空间建设上,一方面,走出教室的狭小空间,在广袤的社会舞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在时间建设上,一方面,根据课堂类型,如理论课和实践课,灵活安排教学时长;另一方面,按照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教师讲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师生互动交流等[10]。通过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推进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需生情,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才能有效激发积极情绪。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制定既要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寓教于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首先,通过优美音乐渲染、立体图画再现、真实生活展现、具体事例展示、生动语言描述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其次,通过组织自助式讨论、小组辩论、戏剧表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最后,将新型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加强师生对话交流,了解学生动态需求。脚踏实地,推动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思政课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查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引导学生将思想价值标准外化到自身行动中[1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可有效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在高校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重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容易忽略思政课的重要性。因此,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提升,可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来实现。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协调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找好切入点,对思政教育进行专业教育的补充。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对接专业课程做好思想指引。专业课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能有效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积极实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锤炼心志、修养品行,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积极情绪体验最优化。让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性,使他们走得更远。
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为推动积极情绪体验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提出建议。借鉴积极情绪相关研究成果,推动积极情绪体验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是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现实要求,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
【相关链接】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是200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以原通辽市艺术学校为基础组建的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学院以举办专科层次及合作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职能。
学院占地508亩,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亿元,教学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设有音乐系、民族音乐系、舞蹈系、传媒系、美育系、艺术科技学院、马列与公共基础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有24个招生专业。学院教职工303人,有专任教师180人,在校生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