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玲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架构,对高校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也有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事业也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当下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规模急剧扩大、但师资及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培养模式及管理体系不成熟,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问题频发,高校的培养管理能力和学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趋增大。来华国际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水平亟需提高,以全面推动来华留学内涵的发展。
受学生规模、学校规章制度等影响,高校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培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授课方式、留学生入境入校要求等有所变动,学生培养管理面临更多复杂问题。国际学生来到中国成为很大的问题,不少留学生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放弃了来华学习的机会。
高校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材料审核制,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片面性,难以准确、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影响生源质量把关。部分国际研究生为了获得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广泛、反复向各学校研究生导师发邮件,希望导师给他们发放接收函,有些导师为了完成国际化发展考核指标,或是频繁接到邮件碍于情面,在没有认真考核了解留学生的情况下就向其发出接收函,发出接收函前缺乏考核学生的有力依据。学生报到入学后,培养单位普遍反映国际学生中文水平差、数学水平差、专业学习困难等。
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背景也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来自于欠发达地区,且多为当地高校教师,来华完成研究生学业有助于其回国后提升职称,帮助其职业发展,但我们比较缺乏工业、商业、政治领域的人才,这不能满足我国的战略化发展需求[1]。
教育部近日也修订了《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学生以国际学生身份进入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除须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申请者还须满足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以进一步严格对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条件审批。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总要求,明确选拔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具体需求和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建立有效的审查程序,对申请人的国籍等身份资格予以审查,有的放矢地在招生录取环节严格把关,有针对性地接纳基础过硬、能力对口的国际人才和力量,避免“重完成任务、轻工作质量”的错误导向。
目前高校管理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牵头部门和具体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涉及到国际学生的管理部门很多,有国际学院、国际处、对外合作交流办、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等,现在很多工作分工不明确,处理起来找不到对口部门,各部门之间也缺少沟通和交流[2-3]。有些高校在专业学院配备了兼职管理人员,协助开展国际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但也只在国际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学院作了配备,既存在管理缺口又存在管理重叠。国际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管理自然是由专业学院负责更为合适,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归口统一管理难度大、效率低,需要国际学院和专业学院的重复沟通、反复确认,也不利于国际研究生融入专业学习。国际研究生在专业学院属于小众群体,加之如果没有专人监督管理,在培养过程中易发疏忽性学业问题。在培养管理过程中,国际学院和专业学院管理团队之间的沟通不畅也会导致政策宣传和对接的失败。
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而国际研究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导师团队。以前很多导师也因为国际研究生毕业要求较中国学生低而放松对国际研究生的管理,导致国际研究生延期多、毕业难,一边拿着高额奖学金,一边虚度学习时光。消极的学习风气也会带给学生心理压力,诱发安全事故。
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中文授课培养难度大、效果差,英文授课培养成本高、积极性低。目前部分专业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中文授课,与中国学生同班教学。国际研究生中文基础远不及中国学生,使用中文授课对国际研究生来说难度更大,同班上课使国际研究生参与度低、学习收获小、不利于国际研究生的培养。很多单位针对此问题,组织制定了各专业专门针对国际研究生培养的全英文授课培养方案,开展了分班教学,但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虽然每一年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总体规模在扩大,但分布到各专业实际报道的学生人数规模却较小,往往达不到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大多数专业每年招收国际研究生规模在十人以下,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一两个学生,这就使得学校投入经费配备优秀师资开设的全英文授课专业上课学生人数可能不到十人。上课人数少影响任课教师工作量,使老师们上课积极性不高,而为了鼓励老师开课,学校学院只有加大投入力度,使得高校在国际研究生培养这一块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平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普遍较低,在很多专业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即可,没有对其学术科研成果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环节。学校如果缺少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申请学位应达到的科研成果的明确规定,导师和培养单位便缺少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抓手,学生培养质量就始终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没有实行国际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评审机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通过率极高,他们很多三年便拿到博士学位,如果不能三年顺利毕业,学生会认为是导师要为难他们。学生也会以申请签证难、奖学金延期难为理由向导师和培养单位施压,要求准予其毕业。并且在处理国际研究生学业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范作为参考,往往会引起各部门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误会。
开始全面实行国际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以后,新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国际研究生接收门槛低、培养要求低,其学位论文水平通常很一般,评阅不通过率明显升高,和之前形成了明显反差。对于专家的评阅意见,国际研究生更多的是质疑,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论文水平和改进方案。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而不同学科可以在此准则上提出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专业准则,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群体也应当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
为了配合国家政策减少聚集,高校的很多课程都开始采用线上授课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开展。虽然网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学习,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网课也有一定的弊端,网课上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地区的,好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不具备上网课的基本条件,他们有些没有设备,有些没有网络,稳定地上网课对他们来说是不现实的。有条件上网课的学生也面临其他问题,如语言困难等。以前的线下课程中,留学生与老师、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更方便,学习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及时交流咨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课程转线上后,留学生不能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沟通咨询,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好一部分留学生也因为跟不上网课课程而选择休学,造成时间和学习资源的浪费。
很多高校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不规范,形式化严重,基本仅是学校将收到的留学申请分发到各专业学院,只要专业学院有导师接收认领就可以发放录取通知,使招生工作缺乏录取之前的考核选拔流程,而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加入面试或笔试考查是有必要的。
对国际研究生的专业水平、研究基础、语言能力等的考核,仅靠材料审核是远远不够的,也没有参照、不直观、缺乏可比性。国际研究生的考核可以分为学校初审和专业面试两个阶段。初审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对申报材料是否齐全、语言能力是否合格、健康状况是否良好等进行筛选。学校主管部门对通过初审的材料进行汇总,列出重要参考信息,如:学习工作经历、课程成绩、竞赛获奖、科研成果等。汇总信息分发到各专业学院,由专业学院组织面试,给出面试结论和录取建议。专业学院对国际研究生的考核可以通过网上面试完成,将各专业学院对面试过程的记录和录取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存档。规范严格的选拔流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质量,减少后续培养过程中的学业困难问题。
国际研究生的管理应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并在各专业学院或学部设置管理人员,使各岗位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相互配合协同管理。目前实行的留学生班主任制度有一些局限性,学校根据各专业学院国际生规模配备班主任,而达到最低规模人数的专业学院才可以配备班主任,这样很多人数不够的专业学院是没有专人负责国际生管理的,并且对于十几个学生规模和上百个学生规模的专业学院在班主任配备数量上应有相应区分。建议下一步以学部(相近学科的多个学院)为单位,根据在读国际研究生人数选配一名或多名班主任开展各学部国际生管理工作,做到确保所有学生都有人管[4]。
加强导师对国际研究生的管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是国际研究生联络最多的人,也是最能够发现他们学习生活中问题的人。导师的应当主动关心国际研究生学习的生活状况,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及时沟通疏导,帮助国际研究生快速融入学习团队。
导师的培养指导、班主任的协调配合、学校的统筹管理,将会是国际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有力保障。
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不光体现在对更大规模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培养,也体现在对中国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在这两个群体中共享,全英文授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服务于国际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以服务于中国学生的培养。
国际研究生的全英文授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以学部为单位,在各学部设置牵头学院,由牵头学院负责对整套方案的维护。基础课程为学部所有国际研究生共享,专业课程由各专业学院根据研究领域设置和定期修订,并在各专业学院的中外学生中共享。
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一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选课人数少而开课难的问题,提高教学积极性,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能锻炼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增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两个群体的学习成效都能起到促进作用[5]。
经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国际研究生是有能力做出科研成果的,各高校也不乏科研成果优秀的国际研究生,只是相关规定和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对国际学生的导向作用就相对较弱。
只完成课程学分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是远远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要求的。高校应当对国际研究生申请学位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并在科研成果方面做出要求,设定一些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有了成文的规定,导师和专业学院才能以此为抓手,去要求国际研究生开展科研训练做出科研成果。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研究生无任何科研成果而能三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并不少见。高校一定要严格把关,绝对不能成为国际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速成工厂。
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程学习。应对网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需要学校各部门联动协作。语言和文化必修课是公共基础课,每位留学生都必须完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分班教学,开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效果把握讲授进度;数学类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课程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多语言授课,专业课程可以以学部为单位组织开课并配备助教,对留学生进行线上指导和管理等。有了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学业导师三条线的相互协作,可以更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逐步形成良好的线上课程学习氛围,同时训练提高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培养管理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尤其是像国际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充分可能会带来一些误会。各部门学生培养中的相关规定和精神应得到及时沟通和传达,保持信息畅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共同商讨、相互协助。国际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相关老师和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严格按照学校学院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环节学习任务,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高校对来华留学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要紧紧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科特色优势,既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来华留学生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知华、友华、爱华”重要作用之前,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是一切说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前提[6]。同时,对来华留学国际学生的培养也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学科队伍建设等紧密联系,通过培养国际化人才,助力高校“双一流”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