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夏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和激发人类积极力量为目标的心理学学科,可以帮助消极心态的人们走出困扰,帮助他们获得正常人所拥有的幸福感。[1]
与“积极”相对应的词是“消极”,积极和消极体现了人心理上的两种相反的状态。一般而言,当人们出现心态上的困扰的时候,我们建议人们首先消除消极的心理,但没有消极心态并非就等于拥有了积极的心态。积极心理更类似一种类本能,我们渴望实现自我,渴望通过调动积极心理去做好每一件事,然而一旦环境恶化,个体的积极心理很容易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反映在人身上便是积极情绪被消极情绪取代。积极心理学认为有积极的“种子”种在人的心灵土壤中,当外部环境适宜,培育方式得当,这些积极的“种子”便会生根发芽,结出幸福的果实。
(1)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的原因。积极情绪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倾向,“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性,进而扩展个体的思想。[2]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对过去的感恩,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乐观,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套自我的价值标准,在自我价值标准的衡量下,可以测量自我是否幸福,从而获得一种情绪体验。(2)积极人格特质形成的心理动机。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持久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积极的人格特质,诸如勇敢、勤奋、正直、自律、慷慨、热情等。积极人格特质与心理动机具有相关性。个体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结果就会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其产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我们一般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良好的自尊也能够促使产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因为自尊自爱的人一
般对自我持认可态度,无需外界的更多干扰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3)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是构建个体积极力量的充分条件,内因起主要作用,还需要外部力量推动其发展。所以,还需要外部环境为积极心理提供推动支持。能够为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带来促进作用的因素都可以被称为积极组织系统。[3]一般地,积极组织系统从大到小分为三个层面,最大的为宏观层面,一般指国家的健康制度、政府的健全职能、社会的良好风气等,这个要通过法律、道德来体现,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中观层面指个体自身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个体与什么样的人接触,这个圈子的人是否积极都会影响到个体自身。最小的是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体的家庭环境,幸福的家庭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4]积极心理学正是研究在积极情绪体验的反复影响下,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相应改变,形成积极人格特质,进而积极主动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进一步巩固自身积极组织系统的组织工作,最终促进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健康发展。个人拥有积极的力量,能够为其带来建设性的发展潜力。积极的心理能够促使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想办法加以解决,从根本上避免问题再发生。
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容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在不断变革,各个行业的行为规范也都逐渐改变,对很多课程的设置也都在相应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往,该课程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通过其积极心理去健全人格,进而适应环境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忽略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解决问题”调整为“促进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不学习就会与社会脱节。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别关注”,对某些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关注的教育,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则要实施“普惠制”的教育,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积极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潜能,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积极的力量,就能防御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我们不再采取否定式教育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丧失斗志,产生消极情绪,最终产生心理问题。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潜能,不断摸索最好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的其他课程不同,其主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该课程的制定也应该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进行。
首先,要关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许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融入集体生活并不容易,如果与同学产生摩擦,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出现负担,进而影响情绪以及后续的学习生活。制定课程时就应该考虑这一点,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其次,大学生刚刚离开繁忙的高中,也正是二十左右的年纪,很多人想要体验爱情的美好,如果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和性爱观,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导致终身后悔。当前社会的某些角落仍旧有各种各样阴暗的事情存在,大学生情窦初开,如果没有成熟、理智的爱情观,很容易一时冲动导致后悔终身。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三,大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并没有父母的迁就和忍让,遇到各种困难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如果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就容易产生各种后续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第四,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比较排斥,认为只有有问题才去咨询,这个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在没有心理问题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更是如此,要防患于未然,不应等到问题出现时才去解决问题。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帮助其解决究竟是要考研还是要就业,如何调节家庭、个人的需求,如何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笔者依照以上原则设置了六项课程内容:①人际和谐观念。强调学生与人们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下,在人际交往方面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欠缺。这一内容旨在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抱着和谐友爱的理念。②积极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跟同学、教师打交道,也会跟实习单位,校外的活动机构打交道,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不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很容易在受到挫折后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稳定大学生的情绪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③认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自卑不自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④个性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内容要帮助学生提升克服困难的意志水平,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对抗苦难,最终迎来改变。⑤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走入社会,进入各个行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制定职业规划和目标,并依照规划约束自己、提升自我。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主动性不强,过得浑浑噩噩,只是等待毕业后才开始找工作,但社会中的竞争很激烈,如果不提升自我,那么将来找工作时极有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因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结合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其职业规划。⑥心理障碍健康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应该广泛关注这类问题,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心理障碍,解决其遇到的心理障碍。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理应依照不同年龄段进行细分。笔者尝试设计大一、大二的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涉及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也就是上述的①②项内容,大一大二的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关照,开始了半独立的生活,经济上仍旧依赖父母,所以还不能完全称为独立生活。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会面临恋爱问题、与周围同学的人际交往问题等困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大二时就主要培养学生体会他人情绪情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让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大三、大四时,可设计自我评价类课程,包含上述的③④⑤项内容,大三大四时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这个时候会面临对未来发展中不确定性的焦虑,因此这个时期的课程应该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做到不自卑不自负,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而防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从大一贯穿至大四毕业,也就是上述的⑥项。
首先,笔者提倡学生采取自助式的教育方式。个体应积极主动开展自我教育,通过写日记、自我对话等方式进行心理暗示,从而加强个体积极心态的发展,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辅导。其次,建议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依照实施对象可以分为接受他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类。自我教育的开展能够充分根据自我的特征进行主动调整,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建设、自我超越。最后,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他人赋予的,而是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5]体验式教学就是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在探讨自我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好奇的问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借助当前的网络技术,搜索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互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那么,首先就应该丰富教学形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①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入一个比较好的案例,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青少年普遍比较喜欢网络游戏,游戏里的情境设置非常吸引人,案例教学也如此,教师可以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关注。采用如情景剧、心理游戏等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类教学方式能够让大学生充分融入角色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模拟的手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②团体训练法。这一方式适用于矫正大学生的不良心理,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③专题活动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把握,开展不同专题的课程教学,比如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专题、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专题。专题课中,可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
课程评价反映的是课程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因此,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不断完善课程的设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面进行评价。
(1)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是课程的核心。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要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与大学生的年龄匹配,是否符合正确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当前国家的宏观的政策方针。(2)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评价主要关注课程内容是否积极,逻辑是否合理,是否有科学性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采用过程性评价会优于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看课程是否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方式是否能恰当地获得想要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心理。(3)对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依照成绩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是不完善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心理却很脆弱,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是嫉妒心却很强,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报复社会。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采用行为观察、定量评价等方法,综合考查大学生在该课程学习后的表现,从而衡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效果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受到学生欢迎,以往学生认为只有在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时才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时就不需要学习该课程,笔者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告知学生后,学生普遍表示认同,也十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实施后,学生普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际关系,能够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能够正确看待未来的择业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就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和积极观念,依照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观尺度学校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宏观层面,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社会文明风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这有利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微观层面,大学生个体应该主动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为自身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