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永丽
随着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物流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4.0”三大主题之一的智能物流,主要通过物流网、物联网、互联网,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充分发挥物流资源效率,需求方快速匹配获得物流服务。2019年上榜的218家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有20家智慧物流企业,智慧物流成为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2021年我国物流需求规模增势良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智慧物流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对物流人才需求旺盛,动手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的人才缺口比较大。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广泛,促进了智慧物流的发展,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中仍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1)大部分物流专业学生择业观念比较传统,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强。物流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到物流企业、生产型企业物流部门或者电商公司等企业就业,创新创业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内驱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举办技能大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层面。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融合,两者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没有真正启发学生实践探究的热情。技能大赛、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形式不连续,通常情况,学生参加完技能大赛和就业指导之后就结束了,没有后续项目的跟进和落地实施,没有见到实质的结果,参与此类的活动积极性逐渐减弱。(3)智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AI+专业课程没有广泛应用。随着智慧物流的迅速发展,智能物流人才紧缺的形势进一步加剧。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维度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物流专业的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较匮乏,掌握的不扎实、不深入,无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4)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片面地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物流人才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应该有发言权,企业最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能力和素质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中有竞争力,能够创造业绩。(5)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理论和研究为主,缺少企业创新创业经验,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水平高的物流专业人才方面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有过企业参观的经验,但是没有真正到企业挂职锻炼,没有参与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短板;在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技能又有所欠缺,他们技术技能水平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对于如何传授经验存在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有国际化视野,学科交叉背景,有互联网思维的“双师”型教师,部分应用型高校很难吸引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师,这一现状很大程度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精神是在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综合能力。创新创业的精神核心是自主创新精神,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并且勇于承担风险,有团结协作精神、脚踏实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开拓进取精神。要激发大学生探索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拘于现状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探索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教育的全过程。
3.1 推动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物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以推动课程体系重构为抓手,切实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物流行业特色,升级改造AI+新兴专业学科,重构智能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并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效衔接。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学会AI+专业教育课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仿真、智能控制等课程。同时,重点加强智能分拣、智能物流综合模拟实训等交叉学科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多维度、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包含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理论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的构建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动智能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创新实践课程的推进落实,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并且为开展创新创业实际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落实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系统化综合实践平台的搭建。搭建智能物流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综合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技立项等,为学生提供施展自身能力的舞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配合能力、观察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水平的锻炼和提升。以赛促学习、以赛促孵化,通过综合实践平台的搭建,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在组织实践小组时注重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梯队的搭建,实现交叉互补和融合。学校内现有智能物流创新创业活动时间平台建设不足,创新创业孵化园经费、导师及空间不足,不太适合需要大型生产设备、运输物流车辆、智能设施的物流创新创业。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创业梦,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第一,整合校内资源。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菜鸟驿站等快递收发中心,一般高校是把这部分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商户,可以尝试校园内创设菜鸟驿站物流综合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智能物流人才实训平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的模式,打通了“学”与“用”的瓶颈,这种校企深入融合,共同探索专业实训室与企业运营融合新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中,更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搭建智能物流运作中心,实现专业与企业及学生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上课即上班,让学生在专业的实训基地中学训一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3.3 学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制定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实践出真知,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出的劳动成果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学校为主体,同时听取企业、行业协会的重要意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企业协同育人,不仅注重学生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智能交叉学科融合教育,也要注重学生实践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贯通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教育,企业全程参与人才方案的制定、考核标准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习环节,凸显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参与人才标准的制定,并且要参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高校的测试考核重理论轻技能,企业考核大学生更注重技能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标准,有助于合理地考核学生综合能力,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这对于学生到社会参加工作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考核成绩反馈,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综合实力。
3.4 健全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保障体系。健全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保障体系,需要强化高校建设多学科多背景交叉融合性师资团队。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和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质量。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专业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学校注重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提高人才待遇,简化人才引进流程,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同时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鼓励学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实践;企业家“走进来”,到学校分享创业经验和经历,参与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指导,挖掘有潜力创新创业团队。此外,健全智能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保障体系,还需要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育人,共同探索创新创业育人机制,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促进人才培养的真正落实开始实施。政府牵线塔桥,推动校企深入合作,助力产教融合。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多元化保障体系,可以有助于多方协调育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智能物流稳步发展,助力地方产业经济腾飞。
引用出处
[1]吴青,王文庆.新工科背景下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11,46-47.
[2]陈晓明,王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20,30-31.
[3]王云,樊园杰.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重构研究[J].中国储运,2022,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