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珍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心理学家修茨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心理学家修茨。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他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他们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交往、交际,有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控制别人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三种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为:包容需要强烈,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他人交往,愿意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感情需要强烈,就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友谊,受人爱戴;如果只有控制需要,没有感情需要和包容需要,必然争权争利,脱离群众,使人憎恨,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特质反应理论,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从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反应特质。
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主张个人具有独特的人际反应特质,这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这三种需要构成了人际关系的三种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重要前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教育者以教育内容的传递,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和大学生进行的双向交流与思想互动。作为沟通的主体—教师和大学生都具有社会性特征,这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和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人格的存在,如果可以做到彼此尊重、主动交流,将会为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角色差异造成了沟通主体上的障碍。
1.教师的角色障碍
对于教师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教授给大学生。其角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主导地位。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主导地位,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占据了心理优势。一旦这种心理优势被扩大,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就会阻碍沟通双方的信息交流,形成沟通主体上的角色障碍,使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年龄、地位、教育等差异造成的角色障碍也会影响教师对问题的理解,造成彼此间难以有效地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互动交流来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的过程。这种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沟通双方进行思想意识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中至关重要。但现实是,部分教师作为沟通内容的主导方未向受教育者表现出良好的沟通态度。他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以传道授业者的身份自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过程中不充分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这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过程沦为单向沟通,而且也不利于双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大学生的接受障碍
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差异化地位的存在,会影响双方的沟通交流。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缺乏主动性,在心理上对教育者有排斥心理,同时,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主观上没有参与沟通的意愿,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沟通态度。这些都不利于沟通双方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成沟通共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语言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缺乏主客体沟通的语言,就会出现沟通语言上的障碍。
1.缺乏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化
教材语言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把严谨、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强烈的政治方向性的特征,要求其必须使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所以教育内容的规范性比较强。而教学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通常表现为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形式。相比于教材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生动的教学语言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语言的丰富性、灵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十分重要。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部分教育者为了确保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依旧采用严谨规范的教材语言。由于他们在沟通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语言的灵活性,缺乏对教材语言进行合乎生活的转化,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2.缺乏对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的使用有利于沟通双方的交流,它以其丰富性、创意性的特征获得了大多数网民的青睐,而且在网民中间也存在着许多的大学生群体。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旧采用严谨的语言来传递内容。他们缺乏借鉴微博、QQ等现代社交媒介的意识,无法从中挖掘出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所以,教育者不了解大学生的沟通语言,大学生也不愿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使沟通双方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不对等的状态。
沟通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如果缺少沟通情境或者选择的沟通情境不合理,将会造成沟通情境上的障碍。
1.缺乏合适的沟通场所
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将会减少沟通障碍。但有的教育者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活动之前未能做好沟通活动的准备工作,没有精心选择恰当的沟通场所。在这种情况下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活动,将会使大学生忽视沟通活动的重要性;还有的教育者在沟通活动中不考虑沟通的内容、参与人数以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选择不合理的沟通场所,导致沟通效果受到影响。同时沟通场合的选择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时具有相应的沟通设施。如室内的装修环境、舒适的桌椅等硬件设备。
2.缺乏恰当的沟通氛围
沟通氛围在沟通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沟通双方的情绪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传递的不只是理论知识,也包括个体的情绪、情感;对大学生来说,获得的东西也不仅是理论知识,也包括对沟通活动良好的印象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做出努力,如果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情绪,消极进行沟通,将会破坏沟通的氛围。
沟通主体的素质不仅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也包括大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
1.促进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处于“权威”的地位,对受教育者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会阻碍沟通双方的交流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关系不应再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同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单一性的理论讲授者向多维度的角色转变,注重发掘、提升受教育者参与沟通的能力,调动大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引领大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思想观点的成因、行为动机以及内心想法。同时用平等的意识接触受大学生,不仅利于双方形成和谐的关系,而且利于沟通过程的顺利实施。
2.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过程中缺少沟通意识,双方沟通便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如果只有教育者的谆谆教导,不培养受教育者的沟通意识也是事倍功半。因此,大学生需要从心理上接受沟通,做到不排斥、不厌恶沟通活动。大学生的沟通意愿是与自身动机相联系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十分明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当大学生主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拥有了主动沟通的意愿,沟通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例如,在教育者开展沟通活动之前,大学生需要主动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有效接收做铺垫。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明确意识到在沟通过程中自身主动沟通的重要性,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的态度。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合适的沟通语言将会在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1.实现由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换
传统的教材语言已经无法满足沟通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更易接受灵活的语言。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语言抽象化、理论化等特征,更需要进行转变。所以,实现这种转变不仅是现实要求,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做到灵活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育者提炼出教材中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并对此加以改造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易于让大学生接受。例如,教育者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利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用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语言表达,拉近了和大学生的心理距离。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摆脱“教教材”的状态,达到“用教材”的目的。
2.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利用网络技术,教育者和大学生可以及时的沟通交流。为了有效地开展活动,教育者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了解网络语言的使用并从中挖掘出富有创意性的语言,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并缩短沟通的时间成本。另外,由于网络语言的复杂性,教育者也应该做到对众多的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筛选并有效使用。把合适的网络语言用于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更容易了解大学生的沟通语言,让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减少沟通语言上的障碍。
良好的沟通情境对于教育者和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创设良好的沟通情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
1.选择适宜的沟通场所
选择适宜的沟通场所对营造良好的沟通情境至关重要,可以达到实现情境育人的目的,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以,教育者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活动时,可以根据内容和方法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场所。例如,教育者可以选择革命烈士故居、博物馆、温馨的办公室等场所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将会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哲理上的启发。因而,大学生在适宜的场所对教育者敞开心扉,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情感,增进双方的沟通交流。
2.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沟通氛围是指沟通双方在沟通过程中恰当的氛围。在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交流态度将会有效增强沟通的效果。不仅教育者可以准确地表达思想并传递信息,还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大学生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增强沟通效果。所以,沟通双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顺利进行,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营造愉快的氛围。有助于进行意见交流和情感沟通,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活动,沟通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育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
【相关链接】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的直属院系。2019年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报刊7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