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爽
(南宁学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多年的美好愿望。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同享同乐为最终目的,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从根本上看清实现全面小康的本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现有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红利。
古人云:“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就要以人民疾苦为己任,以人民的需求为改革发展方向。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因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教育扶贫与振兴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通过教育的公平,让广大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理论,达成既定教育成效,以此改变现有生活状况。
扶贫脱贫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要提升贫困家庭人口的思想认知和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振兴之策。2013年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为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致富中的根本作用做出明确具体安排。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一个贫困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要想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就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能够有本领,有技能在社会上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让贫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种下美好的种子,通过个人努力和发展,快步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达到教育扶贫的发展目标。
教育一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决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教育扶贫与振兴就是为了让广大贫困学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在社会公平选择上,他们凭借自身能力,获取应有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造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生产力的造血系统,让他们能自供自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教育扶贫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方向。
伴随特殊时期特殊阶段全球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下行的沉重压力,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与经济政策的释放,都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扶贫需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性,也要警惕贫困地区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在大环境背景下因病、因灾、因学出现再次返贫的现象。
教育扶贫与振兴不仅仅是教育公平性的达成手段,更是让广大民众看清我国、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意识到经济发展背后政治制度的差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赴小康的信念和决心,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贫富差距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均衡下的协调作用。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教育扶贫的时代责任,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能力水平。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教育扶贫的使命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贫困学生身上,让每一个有能力又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在高校资助体系中,“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理念已深入资助工作人员的心中。高校资助不仅要给予广大贫困生经济上的扶持,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就学期间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将资助育人的功效和自力更生的奋斗理念教给学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在未来职业领域反哺教育资助。现在各高等院校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区市的资助政策,建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奖、贷、勤、助、补、减”六大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资助育人方面,各高等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资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宣传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开展暑期经济困难家庭走访,传递学校关怀,加强家校联系;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开展送政策回高中母校活动等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近两年,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844人(全校人数为14324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099人。评选国家奖学金38人、国家励志奖学金835人、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124人。校长奖学金一等奖643人,二等奖1834人,三等奖3293人,发放资金合计918.5万元。协助14042名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获贷资金11166.12万元。学校为775名学生办理校园无息助学借款,借款总金额565.94万元。学校2018年和2019年勤工助学岗位分别为848个和913个,发放勤工助学补助资金共计605.92万元。评选一等国家助学金8266人、二等国家助学金7528人,发放资金2550.86万元。学校发放学生特殊困难补助8万元,生活补贴44.46万元。办理应征入伍学费补偿230人,发放补偿资金442.18万元。学校为16名学生全免或部分减免学费19万元①。
再以某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数据为例,更为细致地体现了现有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和资助工作的复杂性。该院认真更新贫困生家庭信息档案库,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身份,规范评比程序,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每个环节均进行公示,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2019年度此二级学院共认定贫困生952人(全院人数为23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23人,特别贫困166人,贫困461人,突发困难2人。共764人获得国家资助,其中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7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人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307人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369人获得国家二等助学金②。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这些重要的论断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培养的学生,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给广大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改变到最终的自我蜕变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扶贫与振兴,就是要助力一代人的志向、一代人的理想,同样也教育中国的未来建设者们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教育脱贫与振兴,就是要明确脱谁的贫,教什么内容,如何教等问题的精准教育施策。
从政府官方报道中可以看到已经将扶贫攻坚战的说法变换成脱贫攻坚战的说法,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调整,从贫困帮扶主体的变化,让贫困地区人口从被动转为主动,才是全面奔小康的王道之策。任何扶持、帮助仅仅是解决一时之需,如果想可持续发展,主动创造才是长远之计。教育脱贫不仅要引导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拼搏意识,也要倡导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西部地区是广阔的天地,脱贫攻坚战是个考验人的战场,为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成长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教育脱贫,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农村教育的年轻大学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上,让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正规、积极的教育,像“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样,终有一天,我们的中国少年、中国青年可以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上,和全世界的小朋友、青年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奋斗。
古人说:“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作为教育脱贫的对象,我们要关注他们的状况和需求,提升脱贫客体的服务意识和理念。我们要全面、充分地了解掌握贫困地区学生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子女受教育等情况,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脱贫之策、脱贫之资、脱贫之惠普及到需要的群体和地区。
注重精准方略的实施,核心就在于精准。我们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教育脱贫与振兴,就是要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精细化、精准化的教育帮扶管理,让困难学生获得精准的资金支持,获得精准的教育辅导,获得精准的教育关怀,确保所帮扶的举措真正有效地作用在贫困学生身上。
作为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我们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同学的状况要了解细致、掌握全面,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人口、经济收入、致贫返贫原因等都要熟记于心。比如对于建档立卡的同学,虽然生源地的扶贫办开具相关证明,但贫困问题的具体形势不清、状况不明,可主动与生源地资助办、扶贫办、村委社区咨询了解。教育脱贫,需要协同育人,协同各部门对每一户家庭,每一个贫困大学生做到一人一案,一地一策,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计困难,使其得到提升和发展。
扶贫扶困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振兴是改变学生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同样,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关怀贫困大学生和培育更多具有自强奋斗精神的大学生方面,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团委、社区或村党支部等部门要多方联动,构建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良性机制。
构建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良性机制主要从实施客体层面考虑,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保障、物质保障、政策激励机制保障等各方面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育脱贫与振兴的组织保障需要高等院校协同生源地资助办、扶贫办做好学生情况明、事情清的摸底排查,做好个人教育脱贫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扶贫教育情怀,需要同教育厅、教育局、省区市团委、人力资源等单位协同做好服务贫困地区教育的人才选拔、推荐工作,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对于乡村教育和教育脱贫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高度的使命感,以此在教育脱贫的客体中建立一支较为庞大且稳定的师资队伍,让教育公平得到更多人的参与。对于贫困地区,各地方政府需要考虑教育脱贫的服务时间、待遇等环节,用充分的物质保障和人才提升激励政策,让大学生们愿留、能留、敢留在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活动,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与循环。中国的教育脱贫与振兴有了人才、政策、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才能让贫困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获得日常的浸入式正能量,从中汲取奋斗的动力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状况,来快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全面进入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实践中,给予贫困生及广大学生根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此从思想层面教育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引导更多的同学们愿意参与贫困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和计划。
1.思想洗礼: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做事必先学做人。通过学习、体验、实践,让大学生们感受到、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真正从心底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更多的同学们感受国情、感受地方现状,用痛点思维去树立学习的目标与职业发展的方向,只有思想意识端正、准确,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看到他们的身影,肩负实现中国梦的使命。
2.榜样示范:先进引导,效仿效行
大学生的身边从不缺乏榜样,但要教育他们怎样学习榜样。要将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五四青年表彰等优秀而平凡的人物、事迹进行宣传,让大学生们以此树立榜样,养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方法、手段、载体等都要结合新时代要求,新颖、愉悦而又润物无声地滋润他们,将爱国主义思想从一点一滴,一时一刻中植入教育引导。校园的环境育人、线上的网络育人等,都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国为责”的责任传递,让他们拥有更特色的中国人文情怀,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繁荣紧紧地绑定一起。
3.精神传承:牢记使命,身先士卒
高等院校要不间断、科学有计划地开展“中国精神”的系列宣导教育,让大学生接受先辈的优良传统教育,让积极的思想火花,通过校园实践,融入自己的血液;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引领青年大学们积极投身祖国需要的领域、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年力量;让“星火燎原”的结果期望,转化为“红船精神”的执行动力,依靠“南泥湾精神”的自我奋斗,内化为“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该数据由南宁学院资助办提供。
②该数据由南宁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学工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