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晨 汪顺意
作者单位:人社部社保中心
我国现有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近3 亿人,人员规模大,发放金额多,防范冒领工作任务艰巨。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以下简称“资格认证”),是从制度上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和全体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随着数字化理念的不断深入,资格认证工作逐步发展并完善,在组织形式、办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化,对有效防止养老金冒领、减少社保基金流失、确保制度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资格认证工作的发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相伴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为确保养老金发放准确,2001 年12 月,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对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资格进行核查,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成为社保经办机构的法定职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搭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为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各地普遍依托街道、社区的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对本地居住的退休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有效助推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改革。
经过一段时期探索实践与集中规范,资格认证工作以经办管理服务“三化”建设和“金保工程”建设为支撑,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建立异地协助认证机制。2004 年6 月,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异地居住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进行协助认证,着手打造认证服务全国一盘棋格局。二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2009 年11 月,人社部组织开发全国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系统,支持所有省份通过系统开展协助认证工作,认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部分地区积极探索运用指静脉、掌纹掌脉、虹膜识别等生物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认证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每年,全国均能通过资格认证工作查出欺诈冒领养老金行为,为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保经办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快速到来,传统的认证方式已不能满足参保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资格认证便民化改革势在必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人社部快速反应,主动求变,在系统内全面开展“正行风树新风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行动,并决定在资格认证领域率先推行数字化转型,积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远程自助认证与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新模式,实现“寓认证于无形”。
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普遍建立。如何借助数字化东风,发挥大数据优势,将数据资源转化为认证成果,是人社部门首先需要攻克的关卡。目前,人社部门掌握着社保联网监测、全民参保库、社会保障卡持卡库等内部数据资源,国务院也在大力推进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通过实时或定期的大数据比对,能够直接获取退休人员的生存状态信息,实现“寓认证于无形”的条件基本具备。为此,人社部要求各地集中整合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在“静默”状态下完成退休人员生存状态核验,避免对退休人员进行“打扰”。
人社部在做好内部数据比对的同时,在国家层面加强与其他部委数据共享,积极丰富数据来源。2018 年以来,先后与公安、司法、铁路、民航等部门开展了10 次信息比对,向各省下发跨部门共享数据2.5 亿条,为地方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各地也积极探索与本地公安、民政、卫健、交通、旅游等部门的业务协作,实现与人口管理、殡葬、就医、乘坐飞机高铁等实名验证场景的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核实退休人员的领取待遇资格。
目前,广东省已与16 个部委和省级部门共享了数据信息;北京市、辽宁省等10 余个省份已实现跨部门数据按月比对;天津市、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进一步扩展数据来源,积极利用“健康码”、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数据核验人员生存状态;北京市、上海市探索开展“反向认证”,利用本地医疗、疾控、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死亡信息,准确筛查丧失领取资格人员。
远程自助认证发挥积极作用。对于无法通过大数据比对获取待遇领取资格的退休人员,人社部门积极推广远程自助认证方法,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办理认证手续。人社部依托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和“掌上12333”手机应用程序,各省依托本地业务系统,全面开通人脸识别自助认证服务。与此同时,为满足境外居住人员的认证需求,人社部与外交部加强协作,联合印发《关于境外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境外居住人员通过外交部“掌上领事”应用程序自助办理资格认证手续,全面改善此类人群的服务体验。
“刷脸”认证对于异地居住,尤其是在境外居住的退休人员非常实用,以往需要老人两地奔波或前往经办窗口排队等候的业务,现在利用智能手机几秒钟即可完成业务办理,极大增强了认证服务的便捷度。目前,全国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自助认证的比例已经达到40%,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项便民服务越来越被广大退休人员所接受和推荐。
社会化服务认证手段多样。尽管大数据比对和自助认证服务的便民效果显著,但仍有少部分待遇领取人员无法被完全覆盖,这部分老人往往是高龄、多病的困难群体。针对此类人员的特殊性,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作用,结合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服务台账,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慰问,在完成认证的同时,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湖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探索与当地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进行对接,通过查看入住证明或护理员签字等方式核实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上海市则委托快递公司,由“快递小哥”上门为特殊群体进行认证;广东省与省邮政速递公司达成协议,对75 岁以上老人或行动不便者提供预约上门认证服务。同时,各地也普遍保留线下服务渠道,手机应用程序也大部分具有“他人代操作”功能,以方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顺利完成认证。
各地还充分利用本地金融网点资源,发挥区域一体化优势,积极创新工作开展形式,进一步织密资格认证服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探索建立社银一体化的经办服务模式,待遇领取人员可在全区3845 个银行网点就近办理认证业务;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异地居住人员的区域协作认证,为防范冒领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地依靠跨部门数据比对,已经能够确认超过九成人员的领取待遇资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利用大数据比对和手机“刷脸”方式完成认证的比例总体超过了70%,约2 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认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认证新理念已在全国范围形成了统一共识,化为了积极行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在资格认证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党中央、国务院也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提出做实做细老年服务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资格认证新机制的推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工作目标从原先的提升服务效率转变为实现群众需求,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发挥跨部门数据资源效用,完善认证方式方法,持续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
推动转型升级。可借助人社部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进一步拓展部级数据比对范围,在部级层面推动与民政、卫健、疾控等部门数据共享,力争尽快获取疾控死亡、民政殡葬等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广“反向认证”“递延认证”等工作思路,进一步创新认证业务模式。针对农村地区大数据覆盖不足的现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能动性和群众监督作用,探索建立冒领养老金举报奖励制度。同时,合理设定城乡居保丧葬费补助标准,调动死亡人员亲属主动及时申办注销登记的积极性,有效缓解认证压力。
提高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健全认证机制,优化认证流程,提高认证工作规范性。凡是通过信息比对和远程自助方式获得的认证结果,直接嵌入业务经办系统,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对社会化服务认证结果的确认和修改,必须严格执行初审、复核机制,并按规定留存佐证材料,以确保认证结果真实、准确、有效。
加强信用管理。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依法惩处冒领养老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欺诈骗保案件曝光力度,对不法行为产生震慑效应。坚持底线思维,加快“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的制订出台,依法对冒领养老金人员实施联合惩戒,对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堵后门、断后路”,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