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模式研究

2023-01-08 20:51和若愚
智库时代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心理学

和若愚

(河北金融学院)

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凝聚先进青年学子,在学院发展、服务师生、党团建设等工作中起到先锋作用。但由于随着时间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变迁,高等学校学生党的建设工作也面对了许多新的挑战,如要端正学员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展、加强党员的向心力等。积极心理学也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关注的热门话题,总结和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全新的视角与经验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挑战,促进党的建设工作创新性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积极性社会心理学出现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纽约,是当代社会精神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力量,积极性社会心理学实质上是致力于探究人的潜能和道德价值观等积极性品质的一种科学研究,尽管积极性社会心理学发展史相对较短,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已波及了全球各地的社会心理学界。目前积极性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正兴起,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对积极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者们都普遍感觉到这是一个幸福课程,其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倡导重视问题和怎样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则倡导从正面视角出发,用一个比较开阔的、欣赏性的视野,重点在于调动人本身的正面动力,从环境中发现正面元素,以一个主动正面的心态分析、处理好与自身、与别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意义

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现人自身所存在的积极性原因,主张用正面的眼光来对人的许多心灵状况(包含心理问题)进行新的解释,并以此启发人的潜在力量和正面品格,并运用这种正面能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力,从而追求幸福生活。大学学生党建的工作宗旨是培育有梦想、有目标的党的理想事业领导人,在大学学生党建工作使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式,就能够促使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向上,工作制度更加人性,团队文化更加优秀。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启发

(1)在高等学校中,做好发展党员的有关工作,提高发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品质的核心,将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提供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和人文熏陶。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注重大学生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与注重大学生共产党员对积极的主观感受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社会文化教育工作;拓展共产党员教育培养的渠道,运用积极心理学体验社会幸福感与归属感。促进大学生党员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坚守党的思想阵地。

(2)通过训练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积极心理学教师力量,并通过专业训练,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讲师团,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普及到学生中,对学生的受教效果将会产生事零点五功倍的效果。为学校树立“积极能量”的加油站:为每一位同学注满正向力量,以增强全体学生的主体幸福感、认清个人优势、灌输希望为主要目的,这就是普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平台,由于他们都是学生志愿者,可以为普通校友们进行相应问题的“助力”工作,使其榜样带头功能、模范带头功能得以更全面地充分发挥。

(一)利用积极心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激励

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坚持积极心理学教育与业余党课教育相结合。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上入党进而在思想上入党。将以业余党课为基础开展积极心理学专题教育,推进积极心理学进课堂,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利用积极心理学推动文化育人

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利用积极心理学推动文化育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利用微信、QQ群等网络新媒体,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员”公众号知识,开展优秀学生宣讲会、校园之星评选、微党课在线等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帮助大学生转变关注的视角,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把“关注问题”变成“关注优势”,把“批评者”变成“欣赏者”,帮助他们不断地提升思想素质、能力水平,更多地让其自身的积极品质发挥作用。通过总结典型代表的内在发展动力、优良心理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进一步坚定理想和信念,发挥党员榜样的教育作用,形成“有理想、有信念、有方法”的世界观、方法论,构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积极心理学资源平台。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体验式积极心理学团队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党员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把党组织看成是温暖的家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中寻求个体的归属感,时刻感受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幸福感。

(四)利用积极心理学完善高校学生党建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也有利于创新中国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工作体制。在培育和发展高校学生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入党动机”这一核心问题,培养党员对组织从了解到接受,从喜爱到忠诚,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效能,培养主体意识等,都必须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让学员的积极心理体验得以升华,主动品格得以施展,形成具有爱心与责任感的积极个人,并逐步形成构建和谐高校社会的积极骨干力量。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

(一)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情绪体会

积极性情绪体会是一种能量的累积过程,以量变推动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能量持续累积才能产生更强大的积极性人格动力。而学员入党历程则是一种感受成绩、名誉、社会公正等的积极性心理活动的体会。而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常常是“进党前拼搏奋战,进党后轻轻松松”。所以培养大学生在入党后的正确体会,以及教育学员思想上、行为上和政治上的共同共产党员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学校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要提高学生在入党后的积极心理感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激活学生党员的内心动力,学生入党动机主要源于外在动力的影响,包括家人期望、同学影响、社会实际情况等,在学生入党之后,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沿革、学说精神、形势政策等,进行更全方位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重新建立对党的积极情感认知,从而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二是通过实践感受的积极心态,组织学员参观中国革命圣地、观赏党员的展示、听取中共党员讲解历史等,通过直接深刻的体会体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促使学员在个性化成长经验中感受党和国家政策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人民政府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而学生党员在中共党组织中所积累的积极情绪感受经验,会推广至生活中,不但可以增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可以潜移默化地把积极情绪传播给周围的人。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下,创新学校党的建设各项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人员队伍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学理想,以及在工作开展中使用了积极向上的管理工作方式与技能。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人员队伍首先要通过专项训练、书籍研读、研究论文、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等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从而掌握积极性教学基本知识、心理素养与积极性管理工作心态;其次,要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相互融通,包括将正面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个人层次的价值要求有机地结合,将主体层面的积极性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有机地结合等,从而更好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指导下开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最后要把积极理念植入学生生活实际,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心态和方式进行各种事务,向广大学生党员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存发展理念、方式和技能。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针对生于21世纪初期的大学生,由于他们个性比较张扬、渴望自我实现、希望被社会认同和尊重,学生党建工作常通过理论训练、说服式教育和灌输道理等方法,这已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人发展和支持个人发掘自我潜能,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的积极情绪中获取正面力量,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从而满足广大大学生的心灵需要。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则强调通过关爱、接受、理解、赞美、共情等更人性化的方式与方法,获得广大大学生共产党员的心灵与情感认可,并鼓励学生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以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

积极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人们具有的六种价值观:才智、勇敢、仁慈、正义、节制和卓越,并具体涉及创新、兴趣、宽容、热爱学习、感恩、勇敢等各种性格类正面力量。而人群层次的积极性社会组织体系分析也是积极性社会心理学探索的另一条主要方向,积极性的社会组织体系既是形成人的正面性格的直接支持动力,也是个人不断产生正面体验的直接源泉。许多学生入党的热情都很高涨,党建社会组织机构也有着引导学生为党奋斗的正面动力。由于中国传统上基层学校党建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使得学生组织生活中没有生机和活力,在大学文化中往往是“团学事业轰轰烈烈,党建静默无息”,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也只能被动地进行教学,从而造成了学校党组织的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党员的主观意识,为了培养学员的正面性格与力量,心理学研究的正面力量在个体层面,着重探究个人性格中蕴含的主动方面和主动特质。

贯彻落实这些内容,就必须从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现实表现中,深入研究青少年学生积极品格养成的心理机制,发现每一个学生党员的共同特征、优势和闪光点,对之进行表扬、帮助和鼓励,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仁爱、勇气、爱学、创造等良好品格,并最大限度地激发潜在能力。同时要认识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灵问题,并采取积极正向的工作方法逐步改变对学生不合理认知,并鼓励他们运用积极人格动力解决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健全工作机制,丰富学生活动形态,更有效地营建健康积极的党组织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党组织对广大青少年学子的吸引力。

(四)利用积极心理学增强高校学生的归属意识

党建机构因其性质的特点,组织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保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越性。但是,由活泼、个性好、有新想法的优秀青年学子所组建的学生党建团队,在坚持党建工作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在环境设定、制度设计、气氛营造等方面,比较适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党员干部之家的学习环境布局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动漫等新颖的形象表现红色主题,同时也倡导学生在实物学习环境中感受红色文明,倡导学生在微博、QQ群等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中沟通建党思维;在规章制度建立设计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干部的市场主体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百花齐放,积极发挥自己所长实现党组织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身所能奉献积极能量,党都应予以个性化的肯定与鼓励;要赋予学校学生更多的人文关爱,就应该通过给每个学生进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设立“政治生日”档案,在每年学员入党的日子送上组织贺卡,把做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缓解学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困难问题相结合,使广大学生党员体会来自学校党的独特关爱。营造温暖、团结、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学生党员置身其间,能够感受到喜悦、成功与快乐,从而强化了“我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五、结语

总之,新时期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党建教育问题被广泛关注,高校党建承载着“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党员和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建中的核心要素,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大学生党建中的核心工作。如何更好地培养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积极心理学为之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在大学生党建中注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立足实际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的形成与开发积极情绪的引导与培养,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与管理。消解了传统心理学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对于优化人的素质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增强对党的认同,构建更加积极的学生党组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心理学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入党志(外一首)
我要入党:献给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