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美育书简》最早提出了“美育”一词[1]。但中国从孔孟开始,历经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近现代,各朝各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等,以及西方的柏拉图等学者直接或间接地对美育思想作了阐述,也有纷争。美育一度被看作是情感教育,或艺术教育,或被认为从属于德育。多数人将“美育”理解为审美教育[2-5],其中也不乏有西方思想家。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将美育理解为审美教育片面或肤浅[6],或者说美育是审美教育一部分[7]。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做了全面的定义。美育,除了我们说的审美教育外,更加丰富了情操、心灵、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意见》明确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近年来,中高职、本科专业都将“德智体美劳”作为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足以说明“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说明“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很多学者都提到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对美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对美育不了解,美育知识缺乏的现象[8-9]。相当多的学生对美育的认知错误或认识较片面。邢亚妮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美育是素质教育,是艺术素质教育[10]。郭冰在研究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美育就是思想道德品质教育,55%的学生认为美育等同于艺术能力[11]。郭艳丽在对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发现,8.7%的学生表示了解美育,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美育或不太了解美育[12]。阳璐西设置了10个美育常识通过调研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审美素质,学生答错率在1.5%-94.9%,其中五个问题答错率在70%以上[13]。岳文韬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研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发现57%学生对美育的认知是错误的,要么将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要么理解为艺术教育[14]。另外,学生美育知识储备不够。郭艳丽设置了“《我的太阳》作者是谁”,回答正确率不足50%[12]。除此之外,学生审美素养水平较低。岳文韬调研“谁对你的审美观念影响最大”时发现,近50%的同学认为明星偶像对其审美观念影响最大[14]。
针对以学生存在的对美育内涵理解不清、对美育不了解,美育知识储备不够以及审美素养水平较低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关于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大量文献资料,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美育”的现象,现对问题分析如下:
主要表现在美育制度缺失、未设置美育教研室、未出台美育相关政策和制度、未将美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未严格落实。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校层面对美育重视一般或不重视,这从郭艳丽、岳文韬研究中可以体现[12,14]。多数院校将对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实践课程开设以及学生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获奖培育上。也有学校认为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德育、美育等素养目标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15]。姚敦泽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出台美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16],也说明高职院校学校层面对美育重视不够。笔者调研了所在市的3所高职院校,只有1所学校出台有加强美育的实施方案。袁星研究指出,学校各级各类管理机构大多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撬动人才培养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美育等素养目标的培养[17]。中国知网数据库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论文远远高于有关美育的论文,基本可以印证这个问题。
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仅开设了2个学分的美育类课程,缺少其他形式的美育教育。陈燕研究发现,美育教育大多以开设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程、组建美育类社团实施,但实施效果不好,其他形式的美育教育缺乏[19]。一些高职院校仅仅通过社团活动来实施美育教育[18]。李娜调查发现,美育课程往往被设置为学时数较少的选修课,选修课一般周学时2学时[20]。陈永红调研了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民办高职院校美育实践现状,发现几所民办高职院校轻视美育类课程开设,美育课程被边缘化,而且很少开设《大学美育》课程,《大学语文》也未覆盖到非艺术类专业[21]。
主要表现在因美育类课程以在线课程形式开设,不需太多的美育类教师,或由于美育师资建设机制不健全造成美育师资不足。多数美育教师由语文教师兼任,且质量有待提高。魏俊桃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进修培训,均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致美育师资缺乏[9],这与未独立设置美育教研室有关。郭艳丽调研结果显示,70%的美育课教师未参加过有关美育方面的短期或长期培训,仅少量比例的承担美育课程的教师能够经常阅读美育书籍[12]。烟台大学调研了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发现作为中高职重要师资来源的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审美素养最低[13]。岳文韬研究中也发现,除艺术类专业毕业教师担任美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外,还有职业相关专业毕业教师和与职业专业无关也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担任美育相关课程教师[14],足以说明美育类师资的短缺以及没有专业的“美育”师资队伍。
针对美育教育形式单一,美育类课程开设不科学的问题,学校层面做好“美育”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美育”教育工作体系和课程体系。一是开齐开足美育类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公共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美育类通识课程,建立公共课-专业课-课外实践的美育教育体系,笔者所在的学校,除开设2个学分的公共艺术课程外,相当多的高职专业还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美育类课程,比如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开设《茶艺形体训练》《茶艺》《插花艺术》等课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有《美术基础》《表现图技法》《插花艺术》《工笔国画》等美育类专业课程或拓展课程。二是美育融入到所有的教学活动,将美育知识、美的思想融入到思政课、专业课,也融入到社团活动等。三是设立美育特色学分,将参加美育实践活动获得的美育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条件。设立美育教研室,制定学校加强美育教育实施方案,丰富美育实践形式,组织二级院、系、部开展美育学分的认定的工作,学生美育课程达标以及获得美育特色学分方可达到毕业条件。
针对美育师资力量不强或没有专门美育教师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设置美育教研室,在艺术类教师引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或从艺术类专业调剂专业教师,充实美育教师队伍,专职从事“美育”教育,设置专项经费加大美育类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美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美育”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融入“美育”教师队伍,加强专业教师和专职美育教师队伍的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主动阅读美育方面书籍,参加美育类活动,提高自身“美育”素养,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美育意识,将更多的美育知识带入课堂,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传递“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美育”教育效果。
美育类课程作为面向高职院校所有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排课及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多数高校选择利用在线课程的形式开设,这点从笔者网络搜集到的20余份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印证,课程的学习及考核全部在线上开展,即使学习系统有视频防拖拽等功能,但缺乏了教师的指导和跟踪,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引进优质资源或自建资源,充实“美育”学习资源,为每个班级指定“美育”教师,适当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线上美育课程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除开发“美育”教学资源外,还可以营造健康、温馨的校园建筑环境,建立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成立艺术、音乐、舞蹈、传统文化等美育类社团,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班级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宣扬“美”的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社团育人、活动育人的作用。
随着“美育”系列文件的颁布,“美育”作为“五育”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美育”目标、美育类课程设置等可以体现。但我们从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学生美育知识储备不够以及审美水平不高等问题,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工作也存在重视不够、美育课程设置单一以及“美育”师资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要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教育,除了针对上面提出的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外,“美育”要与当下高校开展的“三全育人”结合起来,“美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联动起来,真正形成“育人”的“五驾马车”。相信随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果导向的理念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学校的“美育”教育体系会更加完善,“美育”师资更加雄厚,“美育”资源会更加丰富,将有助于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