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倩
(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高校校史记录着每一所高等学校的发展轨迹,镌刻着它们建立、变迁、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挖掘、整理和传承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史中蕴藏着珍贵的“红色记忆”,在中国革命斗争、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高校涌现出一批批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高校校园内的一些建筑也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成为见证革命胜利的红色遗址。深挖高校的红色校史资源,整合优化发扬传承,并将其融入到党建育人工作中,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才能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代的发展轨迹相契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和途径也要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助力社会主义发展。
红色校史是一个复合名词,红色在这里指的不是单纯的色彩,而是给校史里的一部分重要文化内容赋予了政治色彩。高校红色校史是高等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红色文化,是长期历史革命中的宝贵遗存。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们树立远大崇高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将其精神内核注入大学生内心,坚定他们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认同。高校红色校史的育人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和现实情况,以大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选择他们所处环境内发生过的真实历史事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形式展现,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广泛地实现共情共鸣,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微观层面来说,高校红色校史育人的本质就是将高校红色校史资源作为研究主体,对其内容进行深挖凝练,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搭载丰富多样的载体,将红色校史资源与高校育人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利用高校红色校史这本身边的“教科书”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播校史中的红色文化,使其成为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标尺,内化在高校学子心中,指导他们的言行和日常行为,对其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发挥深层次的能动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等教育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肩负着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高校红色校史文化植根在党领导的革命奋斗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载着一所高校自建校以来一代代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奋斗精神,是高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的指挥棒。中国的高校一定要扛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充分释放红色校史资源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展现高校在发展历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孕育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师长学长们把自身前途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大义担当,感受红色校史中蕴含的报国为民的奋斗底色、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和爱岗敬业的高贵品质,从而坚定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传承前辈们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用共产主义理想照亮前行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念、知行合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讲授的形式开展,以单向灌输思想为主,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大学生对自己的高校是有着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对高校的红色校史资源自然有亲切感和信任感,极易形成思想共鸣,这正是红色校史在党建育人过程中区别其他理论教育的独特价值。高校的红色校史是连接学校师生和校友的精神纽带,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校史元素,将学校服从革命需要的办学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民族解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精神、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等素材充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既丰富了党建育人的政治素材,又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红色精神以更亲切、更鲜活、更有感召力的形式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直抵大学生情感的最柔软处、灵魂的最深层次,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提升党建育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
高校的红色校史文化不仅体现出高校听党话、跟党走的办学理念,也展现了知识分子们求真务实、笃学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良好作风,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高校的红色校史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是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红色校史里蕴含的红色精神是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能够自觉地指导大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丰富的红色校史文化,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正面的引领作用和强大的精神引导作用。从红色校史资源的阶级属性来看,它是高校在党领导下办学育人的物质积累和精神积淀,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刻着无产阶级烙印,与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相一致,是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养分。
高校的校史是一所大学历史成就的积淀,是师生们人格魅力的展现,是不容忘记也不能忘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利用校内资源,建立了校史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的校史建设管理工作仅限于对校史资料的保管,没有配备专门的校史资源管理人员,使校史遮蔽蒙尘,失去其应有的史学作用和教育意义。高校应该充分挖掘自建校以来的校史资源,对档案馆内现存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学校建立发展的时间轴为参照,梳理出校史发展主线;向各个职能部处和学院征集部门发展历史,作为校史的发展分支,细化和丰满校史的发展脉络;利用校友会联系广大校友,同时在校园网络上发起号召,征集社会面留存的资料,为校史开枝散叶,更为具象化、亲切化地展示高校历史的人文气息。在前期校史整理积累的过程中,高校要抓住红色主线,号召广大师生参与进来,将校史中蕴含红色基因的部分提纯凝练,集中展现高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过的非凡之路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师生们积极参与红色校史的梳理过程中,照片、文稿和历史遗存物品,校史馆的建立、布置和落成的建设过程,都会给师生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促使他们将这份铭刻在历史画卷上的宝贵资源转化为流淌在血液里的家国情怀,融入自身的红色血脉之中。高校可以利用红色校史资源作为党建育人的内容载体,开展形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师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母校的红色历史和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更深刻地领悟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数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持真理、不畏困难的伟大精神。
高校红色校史作为优秀的历史传承和精神结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实现“三全育人”的直接举措,以史鉴今来实现资政育人,实现教学内容历史性与现实性、创新性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为生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使教育深入人心,助力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优秀品格,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高校要在入学教育中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通过校史馆里学生讲解员的介绍,对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历代师生不懈奋斗的艰难历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感受校史里的红色基因和伟大精神;将红色校史有效地融入课程建设,紧抓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率先带头深入学习红色校史,研究红色校史,内化于心,外化于教,将红色校史教育深深植入课程教授过程;面向全校开设红色校史公共选修思政课,并组织专家将红色校史资源编写为校本思政课教材,将高校建设过程中的红色革命事迹和革命教育工作先驱们的卓越贡献记录在册,用于校史思政课程的辅助教学;利用专业特色,将红色校史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例如开展校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艺术类院校可以通过排练舞台剧、创作红色歌曲、红色绘画展览等形式开展,使广大师生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设立微信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视频号等,用于红色校史的宣传,同时利用校园文化角、橱窗展览等方式,打造校园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红色校史文化特色育人体系。
党建育人重在育心育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抓思想铸灵魂,将红色精神植入大学生内心精神世界,才能培育出一颗颗爱党爱国、肯拼搏敢担当的赤子心。打造党建育人品牌是推动党建工作发展的创新方式,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党建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党建工作的模式也亟需打破传统阻碍,从单一化向多样性转化,从普遍性教育向典型品牌教育发展。红色校史的党建育人品牌打造要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紧紧围绕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精准定位,按照党委、党支部的特点和党员的实际情况,找准红色校史的育人内容,明确主题,突出特点,认真调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品牌建设的总体方案,开展具有党组织特色的创建活动;也可以依托“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主题党日、党课等教育形式,将日常碎片化、分散化的教育过程整合为主题鲜明的有组织性、完整性的党建育人品牌,将红色校史的先进性有效转化为党建育人的生产力,激发党建工作的新活力,将红色校史教育和党建育人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同心同向合力,打造整体联动格局;将红色校史党建育人品牌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考评工作,细化量化考评指标,一方面促进红色校史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各级党组织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党员们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同时将红色校史党建育人品牌建设作为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参考,有助于打造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典型的激励、示范和引导作用。
高校是所在城市里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区域,它的建设过程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和城市进步休戚相关、深度融合。高校的红色校史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产生的,也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环境中孕育而成的,是高校所在地方城市红色文化的集中反映。高校的教育要面向地方,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将红色校史写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让校史里的红色精神走出校园,走进地方社会每个人心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校史的育人功能。从横向上看,高校要善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扩大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辐射范围,可以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实习时段,成立红色校史宣讲团,让在校大学生将红色校史精神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既可以使广大学生们更深度地知校爱校,也能够引导他们更坚定地爱党爱国,与宣讲对象形成联动,做红色基因的践行者和宣传员;也可以充分调动校友会的社会服务功能,邀请校友在校庆或其他重大节日返回校园,参观校史馆,感受红色校史的文化魅力,汲取红色校史精神养分,增强校友归属感;探索开辟文化资源传播新路径,依托广大校友丰富的社会资源,让红色校史走进校友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扩大红色校史精神传播范围,增强校友自豪感,增进荣校兴校的情怀。从纵向出发,高校可以与所在地区的中小学进行结对交流,大手牵小手,共建促成长,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红色校史资源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宝藏,体现了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凝结,将这些红色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扩充教育内容,使青少年们对高校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美好的向往,也有利于青少年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形成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尽早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关链接】
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双一流”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已发展成一所以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7月,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学校拥有黄河路、西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亩,馆藏纸质图书149万余册,下设21个学院,61个在招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