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淼
(天津师范大学)
儿童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儿童的大脑皮质容易兴奋、疲劳、抵抗力低、适应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并且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所分散,因而在儿童进入医院时通常会反抗哭闹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体变化以及心理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重视儿童在就医过程中会出现的不同的消极心理,如恐惧、焦虑、反抗等,而且在儿童就医的过程中不仅要治愈孩子们的身体,更要注重缓解孩子们的消极情绪。在儿童医疗环境中丰富合理的视觉设计可以有效地缓解儿童的消极情绪,从而更顺利地完成儿童的治疗过程。
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功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界面设计等。那么,儿童医疗环境中的视觉设计有插图设计(存在于就医手册、医院墙体以及医用机器上等等)、字体设计(标志标识中以及插图中等)。本文将这些儿童在医疗过程中看到的视觉设计进行情感化研究,使儿童更好地感受到医疗环境中的趣味性和人性化。
在设计儿童医疗环境时应考虑将儿童所处医疗环境中的色彩、形态、肌理、材质、字体等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并进行规范。创造出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并且有利于舒缓儿童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医生会诊的效率。儿童医疗环境中的视觉设计不仅要注重儿童的视觉方面,更要延伸到儿童的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其他三个方面。大多数的儿童上幼儿园以后才开始逐渐学习识字,因此,图形化的设计非常重要,能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从而使儿童沉浸式地看病,放松心情,拉近儿童患者和医生的心理距离。
目前,国内许多儿童医院和儿童科室中,整个环境色彩单一,主要是以白色为主,缺乏生气;视觉设计造型也是由简单的几何形和线条组成,缺乏装饰性;导向标识设计指示不清楚,识别度低,缺乏功能性。这些不良的视觉因素对本就惧怕医院的儿童会更加的不利。虽然有少数医院开始注重儿童的感受,在儿童出现的就医环境中加入彩色,以及卡通造型,但是色调不统一、造型不完善,没有很好地缓解儿童就医时的消极情绪。通过此次研究,不仅可以对儿童医疗环境的视觉化研究有所突破,还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的医疗环境,实现儿童高品质的就医生活,对于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儿童医疗环境中的视觉化设计这方面做得比较健全和完善。在良好的视觉化设计的环境中儿童患者可以享受更好的体验,从而消除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可以更加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注重儿童看病时的心理,会在医学影像室中创造一整幅墙绘,给人感觉自己是整个空间的中心。以此作为视觉情感化设计,创造出更加优美的治疗环境。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检查,会感到自己是整个环境中的一分子,从而可以增加好奇减少恐惧感。
儿童医院主要服务于0~14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身边事物会产生好奇心,但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当儿童受到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强烈反应、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在儿童身体状况不佳时进入陌生的医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和反抗心理。[1]
在面对医疗过程时,恐惧心理人尽有之。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在就医过程中,治疗带来的紧张感比成人要更强烈,在这种情绪下看到医院白色的病房、冰冷的墙面并且闻着刺鼻的消毒水和药水的味道,再加上其他儿童的哭喊声,会导致儿童陷入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和治疗的进程。
焦虑使儿童在紧张的就医环境中可能会出现沉默,对外界事物表现冷漠等,这是儿童拒绝治疗并且将自己掩饰起来的方式。这样的消极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到医生对儿童患者情况的理解,导致病情的延误。
由于儿童的心理还不成熟,在遇到不满时会采用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在就医治疗过程中一旦感到不满就会出现哭喊吵闹、拒绝治疗等反抗的行为。这样的消极行为会耽误儿童患者的治疗时机,导致治疗的效果不佳。因此,通过提高儿童医院环境的视觉情感化设计,在减少儿童就医时的消极情绪显得至关重要。
唐纳德·A·诺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情感化设计这一理论就是由他提出的。他用三个层次来充分说明情感化设计,这三个层次是我们大脑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分支,分别是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
本能层次是指当人处在某一环境中看到周围事物后的直接反应,就是事物通过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们有了本能反应,从而产生某种短暂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是最直观的反应;行为层次是指当人干某一件事情时,大脑的潜意识支配身体去怎样做。这些为了完成某一件事情而做出的行为是通过日常学习得到的,是在潜意识里存在的,未经过大脑深思的,也就是说行为层次无意识地控制着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反思层次是指人的大脑在接受事物时或者做某种事情时,大脑经过思考所做出的行为,属于人大脑中认知和思考的部分这种思考来自于教育、文化、经验等各个方面。
在视觉设计中,这三个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相互作用。设计中的色彩、造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属于本能层次;设计中的功能性表现属于行为层次;设计中的精神需求属于反思层次。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也是在视觉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结合这三个层次来完善儿童医疗环境中的视觉设计,从中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本能层次是人最基本的感应和感受,因此在儿童医院视觉设计中需要对色彩、造型充分考虑。丰富的色彩和可爱的造型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满足儿童视觉上的需求,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转移注意力。
视觉上的色彩设计的选择既要丰富活泼,又要满足儿童的喜好,丰富的色彩刺激儿童的大脑,使儿童发挥想象力,从而转移注意力,减少对医院的紧张和害怕的情绪。造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既要有创意性,又要符合儿童的要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研究中发现,人在儿童时期还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儿童会不理解因果关系,就会在“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出现“泛灵论”的特征。基于儿童的这种思维泛灵特征,他们与动物相处时必然会将其拟人化,赋予人的思维和语言,这也是很多以动物造型为主角的动画片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的原因之一。[3]因此,可以采用一些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或将动物拟人化,从而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要想使儿童沉浸式看病,那么在儿童踏入医院环境时就应该全方位的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儿童医院的走廊墙面需要设计。墙面可以描绘大自然景象,运用花、草、动物、海面等来创作,而创作又需要有故事性的加入,以静态的画面来叙述动态的场景,可以持续性地抓住儿童的眼球。画面尽量清爽些,给儿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样的装饰会使整个氛围变轻松,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减少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当视觉设计拥有了良好的色彩、造型等这些优秀的外在条件时,就满足了第一个本能层次,接下来就需要上升到行为层次。行为层次是我们干某件事未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所做出的行为,因此需要在视觉设计中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运行行为层次。
在儿童的医疗环境中,明确清晰的视觉设计可以实现功能性的满足,通过功能性的优势使家长和儿童在就医过程中更加便利地完成行为上的任务,从而使患者的心情愉悦。明确的功能性是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视觉设计中的标识设计需要有引导的功能,可以给带儿童看病的大人们清晰的指示。儿童医院标识设计在有趣的外表之下又可以兼得良好的功能性,这样的视觉设计可以实现行为层次的需求。标识设计若是要采用原木的颜色,可用简洁的单色作为点缀,材质采用木头的天然材质,既有环保理念还具备功能性,俏皮的文字和可爱的图形设计会给儿童一种仿佛在休闲娱乐场所的感觉。除了医疗环境中加入儿童需要的视觉因素外,还可以在儿童医疗的器械上进行视觉设计。在儿科放射所用到的CT探测仪,这个仪器以往常所见是白色的,无任何装饰。那么可以在它头部扫描的地方描绘上图画,上面可以有立体的植物形象,色彩鲜艳可以和周围墙上的绘画相呼应,给儿童幻想的空间,感觉到自己可能在外太空,可能在海底世界。这些在满足了儿童的本能层次之后,也带来了功能性,进而递进到行为层次中。
反思层次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后一层,由于它是属于大脑的认知和思考的部分,因此也是要求最高的一层。当视觉设计能够使人发出思考,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反馈,并且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和经验时,便超越了外在和功能所提供的感受,同时会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反思层次的视觉设计是除了外表和功能的集合之外,也能够从更深层次中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在儿童医疗环境中,视觉设计除了良好的外表和功能以外,还需要更好地满足儿童精神方面的需求,重视儿童和家长在医疗过程中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人性化设计。在儿童医疗环境的视觉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此考虑在内,与本能层此和行为层次中的具体表现更好地结合起来,给患者传达更深层次的体验,使患者在就医之余能够感受到医疗环境中视觉设计的背后深层的意义,从而使情感化设计达到更高一层。因此,可以在儿童医院的休息等候室也进行视觉设计,如墙面的颜色可以多样化地采用鲜艳的颜色,在短时间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休息室内的椅子和凳子也可以抛开以往正常休息椅的形态,多使用小动物的形态与的凳子的功能相结合,这样孩子们既可以坐在上面休息,还可以骑着玩耍。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座位和桌子,因为在看病时会有等待排队、休息和观察的过程,以往大多数普通的医院里这些休息的座位是在走廊当中,座位供不应求,孩子来回奔跑不安全,也会影响到家长以及医生的心情。合理的休息空间设计不仅在视觉上满足了儿童的需求,还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对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关注的增加,国内的医疗环境逐渐向更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围绕就医环境中儿童这一群体,运用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次理论来对视觉设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有助于减少儿童在就医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从而使医生方便治疗,提高效率,也可以使家长更好地协助医生完成治疗任务。此次研究只是在发现医院视觉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后,运用了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次理论来提出建议,以望改善。这只是设计意识的产生,未对意识进行实践性的测试和验证。但对医疗环境的视觉情感化设计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也希望通过上述的研究给儿童医院在视觉情感化设计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关链接】
天津师范大学(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天师大”,位于天津市。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学校传承的师范教育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成立的北洋师范学堂、1921年成立的天津工商大学和1930年成立的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4月,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天津师范大学。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设有2个学部,22个学院,17个直属单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学科连续6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2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14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17人,博士研究生589人,各类留学生2150人;有教职工2457人,其中专任教师1675人,拥有高级职称9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