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春
(四川民族出版社)
审稿通常是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以及对可接受出版但需要改进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编辑活动。广义的审稿还包括通过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规范的编辑活动,体现为审读、审改和审定等工作内容。当前,出版社审稿制度有初审、复审以及终审三个审级制度,称为“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或者“三审责任制”,简称“三审制”。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
近几年,随着出版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提高编辑审稿能力,不但可以促进出版物品质的提高,同时也能帮助出版社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出版社更好的发展。所以,编辑人员需要结合审稿要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掌握更多的审稿技能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专业且优质的信息。
审稿能提高稿件质量,让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图书面世,防止有害或低劣的作品出版,这是对社会文化的负责、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编辑审稿是将组稿编辑审核通过的稿件交由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水平的编辑进行审核与编辑,如果需要对稿件内容进行调整,需要得到稿件作者的允许。编辑审稿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需要安排专业审稿人员完成此项工作,在完成审稿人选择工作以后,编辑应该对书稿内容与审稿人员提出的审核意见进行思考,得出最终判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审稿人员在部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审稿错误的情况,相同一篇稿件多位审稿人员提出的审稿意见各不相同,编辑需要根据审稿人员提出的审稿意见进行审核,并判断审稿人员提出的审稿意见与稿件价值是否高度统一[1]。
基于此,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稿能力,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编辑审稿能力将会给稿件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编辑在选择稿件方面要有社会责任,代表着社会舆论导向,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稿件自身以独立于编辑形式出现,但是如果被列入编辑审稿范畴内后,将会转变成编辑思维对象,其价值和编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稿件得到编辑认可,在传播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对于出版社的编辑来说,其主要工作职责在于审稿,因为出版社编辑在职责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使得在审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部分编辑缺乏责任意识,学识与编辑工作经验不足,在审稿过程中对稿件价值判断错误,没有认识到稿件内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没有从主流、全局等方面入手进行稿件审核,甚至将一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稿件退稿,在作者将其改投到其他出版社以后,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具备较强学术价值的稿件都会面临被出版社撤稿的风险[2]。
第二,部分编辑将一些虽然存在漏洞但是对社会有着较强影响力的稿件“枪毙”处理,严重打消了稿件作者从事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在学术文化方面受到一定的损失。
第三,部分编辑对稿件导向性不强,没有对稿件价值精准判断,将一些导向错误或者不具备创新性的稿件出版,不但会给出版社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出版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通常需要掌握以下4种审稿方法,有利于去莠存良,保证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全位法也被称之为总和法,指的是在审稿过程中,需要从全方位角度入手,对稿件的政治导向、内容、质量等进行审核。
比较分析法也就是从多方面入手,对稿件的结构、内容等进行分析,掌握稿件实质与本质,通过稿件各项内容的比较分析,并且和其他相同类型稿件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同,对其价值科学的判断。判断稿件论据资料应具备可靠性和专业性,评估稿件是否满足写作要求[3]。
逻辑法被广泛应用在科技类稿件中,指的是通过采用系统论、信息论等,在审稿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强调的是编辑根据相关资料,包括编辑已经掌握和稿件中反映出的内容,实现逻辑提问,提出评审预期值,并将稿件实际价值与专家审核参考价值比较分析,综合评估,或者通过逻辑方式找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其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作者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是否得出和作者相同的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稿件内容的解读与分析,了解作者选题目标、结论以及相关内容,重新根据编辑提出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多维法也就是指通过多维思维方式进行审稿,打破思维局限,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实际中,将各种方式综合使用,在审稿过程中,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认真审读。在审读过程中,认真分析稿件内容,多读多思考。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审读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浏览,后精读,之后复读审读,也就是第一次先对稿件整体内容进行阅读,了解稿件基本情况,之后逐字逐句进行稿件阅读,重点阅读关键内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最后一次进行全篇细读,查看是否有被遗漏的问题。另一种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阅读稿件,也就是第一次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阅读,查看稿件是否满足出版社要求、出版范畴,是否存在相同类型的出版物,评估学术文化含量[4]。第二次重点审核稿件文字简练程度,学术用语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分。第三次重点审查稿件写作格式,如书名是否齐全、作者署名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合理等。
对于出版社的编辑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摆放自己工作位置,落实好审稿工作。如果是责任编辑,在审稿之前需要对审稿要求和标准充分了解,清楚稿件的类型、来源,了解作者实际情况。在实际审稿中应该做到耐心、细心,逐字逐句进行稿件阅读,认真审核,科学划分稿件的政治导向、思维逻辑、学术价值等。并且对稿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评估,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稿件编辑处理,认真编写审稿意见。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比较基础且重要的工作,负责初审工作的编辑人员应该端正工作态度,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从而保证稿件质量。初审具有选择稿件的优先权,初审效果将会给后期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所以,编辑人员需要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负责地进行审稿。
出版社审稿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具备一支高能力、高素养的编辑团队负责此项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出版行业全面发展的环境下,高水平、高能力的编辑成为了出版社抢夺的主要资源,同时也会给出版社的综合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出版社应该定期对编辑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活动,给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满足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第一,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审稿属于一项精细化工作,要求编辑人员具备充足的耐心和细心,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高的稿件,要求编辑人员从专业角度入手来分析内容,所以编辑人员要顺利完成审稿工作,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编辑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更好地完成稿件编辑工作[5]。第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审稿要求更加严格,编辑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审稿技能,通过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给编辑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编辑个人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提高。
出版社编辑对出版稿件的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是在初审过程中,部分稿件可能会面临出版不规范、内容和质量欠佳的状况,使得编辑需要严格按照审稿要求,及时在稿件中进行问题批注,要求作者重新对稿件内容进行修改。编辑人员不能放松审稿标准,所以要求编辑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结合实际情况对稿件质量科学评估。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人员除了要重点关注稿件格式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之外,还要对稿件内容进行审阅,在阅读中审核是否出现和政治导向不符的内容,评估其学术价值,对于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应及时修改或退稿。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应该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提高,主动学习各种现代化审稿方式,如借助计算机辅助审稿,这样可以提高审稿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问题出现。
出版社审稿过程需要按照相关流程来操作,这种审稿方式有利于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把稿件质量当作推动出版社发展的主要抓手,让出版社审稿标准随之提高,编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结合稿件内容和写作背景,对稿件内容优化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稿件审核,才能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促进稿件整体质量的提升,强化作者对稿件质量的重视度。稿件书写通常把内容和质量作为根本,把内涵从稿件中抽离出来放置在时代背景中,更加精准地传递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想法,这样稿件不但可以向群众更加具体的传达稿件内涵,同时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为稿件审稿的主要负责人,编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更好地完成审稿工作。第一,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找到问题。现阶段,出版社在审稿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细节处理不到位等,要求编辑人员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总结工作经验,探究问题处理方式,从而实现工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第二,综合性是创新思维的重点,该特点通过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作者更多想法,不会受到现有方式和内容的局限。由此可以得知,创新性思维对编辑人员来说十分重要,以此为了保证编辑工作质量,编辑人员需要转变传统思维理念,调整发现和思考问题方式的单一性,让出版文字更好满足读者需求。
在网络背景下,促进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给出版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出版社的各项工作中,如果可以和新媒体相互结合,能够促进审稿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对出版社综合能力提高、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出版社需要和新媒体相互结合,扬长避短,在融合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新媒体展现出较强的信息性和传递效率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热点新闻的获取需求,但是同时也会面临内容质量问题,无法辨别真假。出版社在和新媒体融合中,应该按照严谨的工作标准,对各种稿件内容全面审核,给读者提供真实、专业的内容,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编辑审稿属于一项高水平、高技能的工作,要求编辑人员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反之则无法胜任审稿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出版行业展现出了技术、知识更新效率加快的状况,如果编辑人员依然固步自封,没有做出改变,将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所以,编辑人员应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要想提高编辑审稿能力,要求其掌握读、问、查、比四种技能。其中,读指的是阅读浏览,从中学习更多学科知识,夯实自身文化基础,追踪学科发展趋势,从中获取更多的科研成果,以备不时之需。编辑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对国内外时事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国内外发展趋势,从中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提高信息采集、整合与处理能力,增强自身政治素养。问指的是询问、请教。在审稿过程中,如果遇到的是一些大题材稿件或者专业学科的稿件,容易产生一些敏感性问题,编辑需要不耻下问,无论作者的年龄、学历、地位,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虚心请教,确保稿件导向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部分编辑虽然偶尔可以做到,但是往往是勉强为之。一些编辑在稿件上发现一些问题,但是不闻不问,甚至存在无所谓的心理,导致稿件质量下降。查指的是查阅、查证,在遇到一些不准确或者无法判断的内容时,应该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此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实践得知,科技查新对科研越轨行为有着一定的监察效果,所以编辑人员需要利用科技查新方式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如果编辑通过采用查新方式进行审稿,在对相关文件比较分析过程中,可以从中找到稿件是否具备创新性,是否存在重复出版等状况,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学术价值,防止导致出版社遭受严重的损失[6]。要想在需要的情况下做到查得到、查得准、查得快,编辑人员应该掌握一定信息检索技能,可以灵活操作计算机系统。比指的是比较,也就是把待审稿件和相同类型出版物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优劣。在长时间的审稿过程中,不断对稿件中的理论、研究现状、论点等进行比较评估,编辑从中接受锻炼,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便于培养编辑良好的作风和精神。如果编辑能够掌握专业的技能,精通各个学科知识,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总而言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给出版行业的运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考验。提高编辑人员的审稿能力,能够保证稿件的整体质量,帮助出版社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应该注重对编辑人员的能力培养,结合编辑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并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把新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其中,帮助编辑创新思维理念,从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审稿工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提供有利条件。在强化编辑人员审稿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稿件质量的提高,充分展现出版社在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