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困与策

2023-01-08 08:56张铨洲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圈层入世群体

□ 张铨洲

“21世纪是信息爆炸、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时代”[1]。青年群体深受网络与社会新思潮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及行为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圈层是社交群体的一种具体形态,指一些拥有相同或相似信仰、价值观、生活喜好的网络用户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自主选择而聚合形成具有某种特定风格趣味、价值主张并彼此认同的有层级之分的网络社群。“圈层化”表现为一种圈层的现象和趋势,是活跃在社交、生活、商业等领域的热词,有着精细化、精准化的含义,网络“圈层化”则是其在网络语境中的具体体现。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亦是网络“圈层化”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在日常的互动交流中,既为“圈层化”注入了一些“入世与出世”的“新鲜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入世与出世之理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有人的地方就不同程度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网络“圈层化”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以网络空间为平台,通过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形成的特征各异的网络社群,各类圈层传达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青年群体所推崇的网络“圈层化”价值理念,内含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

1.“入世与出世”的原初含义

“入世与出世”最早源于佛家用语。初始之时,“入世”是指在世俗、名利、欲望中打拼,往往总是为名利所累、为生活所苦、为情爱所困、为物欲所惑,最终或在滚滚红尘中庸碌无为地生活,或超越自我拼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出世”则与之相反,它用来表示脱离一切世间俗事,抛开一切束缚人的外在欲望,由内而外做到不看不听不接触,如如不动,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随缘、随性、不奢求、不矛盾,从而达到开慧开悟、功德圆满。当然,“出世”并不意味着逃避和不谙世事,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超脱精神。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入世”更多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不同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中所流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的认同,并通过对社会中某些活动、事件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传达自己时刻保持着斗志昂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出世”则是抛开现实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用自己所认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指导自身行动,它是一种“个体化”的“抵抗”,最终要达到一种“个体自由”的状态。

2.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当代内涵

网络信息化时代,现实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特定的“群”,人们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为基点形成不同的圈层群体,按照自己所认同、所选择的圈层思维来生活,“人以圈居”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人们日常的生活状态与交流交往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圈层”,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不再将血缘和地域关系等作为划分圈层的主要依据,而是通过不同的身份、认知以及兴趣等现代性元素,将人们划分为类型各异的集体“圈子”,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话语逻辑和行动准则,构成一个集体层级且互不相同的人际网络。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集中表现为多个介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圈层,就其具体构成而言,“主动”圈层,即脱离大众群体、追求个性化需求。这类圈层的青年大多表现出对网络语言风格的喜爱与追逐,认为网络语言中的简单符号既可以传达复杂多样的情感,亦可以显示自我、彰显个性,表达出自身的与众不同。“被动”圈层,即盲目从众、寻求共鸣。这类圈层的青年大多受跟风入圈的心态影响,采取盲目跟风行动,以此来拿到进入所向往圈层的“通行证”,进而得到该圈层的认可,寻求群体共鸣。当代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是指“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3]。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会中自发、自愿对一种非正式群体的选择与参与,例如“粉丝圈”“饭圈”“二次元圈”“电竞圈”等,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符合自身价值取向或者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小众圈层里,将自己同其他圈层的人区隔开来,从心理层面寻求自我身份的认知、自身情感的共鸣,以体现个体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成为“圈内人”。

3.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中“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关系

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就其实质来说是青年群体试图挣脱现实社会诸多问题,进而展现自我,追求自由,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一种选择。将“入世与出世”的原意与网络“圈层化”的现实表征相结合,可以得出其中的入世与出世之理,即抛开一些原来偏执的元素,衍生出具有现代社会意义的部分。具体而言,所谓“入世”,就是以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抑或是所有人的界说为定义,它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与盲从性;所谓“出世”,是符合自我主观意愿的、自己给自身的定义,它要求个体要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群体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全新意义的“入世与出世”,一方面,他们既想“合群”,积极参与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社会交互活动,努力成为主流大众群体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追求自我,彰显个性,将“宅”的状态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出于情感需求,不愿显露出“不合群”的一面,便急于将自己“定义”到某个群体之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群体性”特征。缘于此,由圈层所构成的社会群体,既受现实生存环境的影响,又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并需要对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作出积极抑或是消极的回应。不同圈层的青年群体通过其思想学说、行为方式等作出回应,表现出明显的“入世”倾向,而各种“入世”行为皆属追求自我的不同方式,其根本目的仍在“出世”,力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

二、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入世与出世之困

当前,“青年群体以趣缘关系为主导的小众圈层文化正日渐呈现出勃勃生机”[4]。网络“圈层化”中的青年群体常常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各种“社会角色”之间以及与主流文化之间都具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以及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信息交互陷入困境,从而影响青年群体正确的价值选择,阻碍主流声音的有效传播。

1.“圈地自困”: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普及,特别是网络社群的迅速发展,“青年沉浸于趣味相投的圈子之中,也被‘我们’与‘他们’的圈层分化隔离开来”[5]。青年正处于价值塑性和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情感价值的诉求尤为迫切,而圈层的形成恰好可以使他们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在现实中满足需求。因此,青年群体社交模式往往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圈层化”表征。在圈际化、封闭式的网络圈层结构中,青年群体以共同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为基本分隔点,组成不同类型的网络社交圈,各个圈层不仅是他们兴趣爱好的承载地,亦是他们情感共鸣的归属地,他们的“利益诉求、态度立场、行为模式等”都会受到圈内人的影响[6]。并且圈内是属于他们的、舒适安全的自我“信息茧房”,在这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彰显个性,认为他们的“发声”代表着正确的声音,无形之中将自己桎梏在单一价值观之下。

美国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曾谈到,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不会全面详细地考虑事情,其成员往往会受到集体氛围的影响和浸染,他们先入为主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已逐渐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群体自身划分、选择的圈子,最终还是为自己的思想所服务,而且圈子里往往也有大家集体选出来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并极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极具权威性,是群体意见的“发声者”,对外他们代表本圈层引导青年借助网络媒介集聚一堂,对内他们引导圈内成员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自我以寻求身份归属。此外,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追逐独树一帜的立意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将自身的意见观点等强加到各类圈层文化之中,从而扭曲了不同圈层成员的立场和态度,导致同一圈层或不同圈层之间出现误会甚至对立。

总的来说,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中的不同圈层,是青年群体自我判断与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另一种形式的“圈地自困”,他们借此来逃避社会压力、寻求自我独立。正是由于圈层所具有的封闭性、排他性等表征,使得其成员特立独行和隐匿逃避,加之受不良媒体的迷惑与引诱,从而造成圈层之间观念与认识的壁垒,最终引发“圈层”矛盾,它实质上体现了集体的情感交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隔膜。

2.“圈圈万重”:“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

“互联网适合发展多重弱纽带,容许与陌生人相连接,为原本生活狭隘的人提供社会联系的便利,更容易打破禁忌的讨论”[7]。并且网络媒介的普及使用亦会显著影响各类青年群体的思维成长与行为方式,而“圈层化”现象的生成就是青年群体“标签”自我的产物。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主要表现为叠加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电竞圈、粉丝圈、二次元圈、硬核科技圈、CP圈、国风圈、“饭圈”等。这些圈层如出一辙,大圈中套着小圈,小圈与小圈之间又可能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每部分元素相互嵌套在一起,对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各式各样的圈层往往是青年群体个性与主张的具体表现,有着独特的圈层特征,代表着“标签”自我,个性张扬,对主流文化的收编有着明显的冲突与对抗。诸如以网络粉丝文化构建而成的粉丝圈,该圈层中的青年群体往往将偶像崇拜的意识迁移到主流文化的建构之中,偶像崇拜式“重形式、轻内容”的表达必然会导致“所指”和“能指”的错位或脱节,从而与主流文化发生争执与抵抗。并且,这些不同圈层内部的信任机制一旦建立,就具有强大的黏合力和推动力,而这些被看作具有商业价值的营销方式往往主导着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精神所裹挟,主动地接受这一套消费主义模式。如网络中以“帝吧出征”为主要代表的网络事件,一方面传达出青年爱国主义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青年群体以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手段。

综上,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中不同圈层的形成是青年自主选择的结果,他们为了彰显个性、放飞自我,乃至“标新立异”,往往易于接受被精心筛选的简短浅薄、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和信息,代表着他们为遵循行动一致的“标签”所建立的自我“王国”,这些圈子层层嵌套,最终导致“圈圈万重”。“圈层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从被迫边缘到主动选择边缘的动态过程,意在创设一个与主流不同的空间,用低调的非政治话语来代替激进的政治话语,从而达到与主流收编的抵抗。

3.“回归超越”: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8],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使用,青年群体得以借助网络媒介工具来表达其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意愿。然而,青年群体的圈层选择往往显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又表现为“超越”与“回归”。第一层是超越—入世与出世彼此相互否定,即圈层之间界限明显,风格迥异,价值观表现出明显的“不可融合性”,而不同的圈层又与社会主流相排斥,表现出一定的“互异性”。简言之,就是青年群体选择不同圈层来“入世”,而不同的圈层选择相对于社会主流来说意味着“出世”,他们之间可视为“存泯相毁、彼此超越”。第二层是回归—出世最终回归入世,即不同的圈层有着迥异的兴趣爱好和价值理念,情感交流的圈际化、圈内圈外的分离化等都显示出与主流的相对抗,但就其实质而言,它们从属于社会这一大圈层,最终都是要回归社会主流,才能在社会立足和发展下去,青年群体不同的圈层选择实际都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更好地回归社会,亦是携带着超越的精神,由个体返回到入世之大随。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经历了入世到出世、出世到入世的往返,最终达到了“无身有事”的境界:“无身”是指吸取了超越的精神,将自身融入社会主流;“有事”是以入世为落脚点,在回归后又能作用于社会发展,可称之为既超越入世,又超越出世。由最初的入世出发,经过超越与返回,已经卷裹了存泯的各种可能。

总之,起点为入世之“随”,终点为“大随”,入世经过双重否定达到肯定,在卷裹中敞开了出世与超越个体的维度,最终回归到入世之大随。正是由于“圈层化”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相异的各类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有着独特的身份特征,不仅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冲突和否定,而且与社会主流大众相比也有着显著的差别,更加凸显了青年群体圈层的“出世”色彩,这恰恰是各类圈层最主要的“社会角色”之显著标志。

三、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入世与出世之策

“‘圈层化’是青年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社群发展的最新趋势”[9]。对此,我们亟须正确看待、理性研究、综合分析、妥善利用,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发展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最大限度地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挑战,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1.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种类众多的数字媒介及其载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圈层”交往,这些圈层通常成为青年群体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并且“借助各种传播技术手段,超越原有圈层文化,实现圈层破壁,涟漪式圈际传播效果逐渐成为传播生态的重要构成”[10]。因此,促使媒体、个体与集体共同发力,凸显圈层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元素,创立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圈层话语体系,推动各种“圈层”早日出圈就成为必然。

(1)媒体作为舆论的风向标,它对事件的解读和报道是非常重要的。媒体对于具有圈层性质及特征的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如若带有感情色彩,就易于引发各个圈层之间的论战,甚至可能会激化圈层之间的矛盾。因而媒体应系统了解所要报道的圈层文化,随时保持对不同圈层的中立态度,防止出现主观臆测所导致的报道偏差。同时,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报道时也要更为贴近主体并还原客观事实,确保新闻报道的公平公开与公正,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正向引导和积极宣传,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虚拟与现实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媒体也要注重信息传递的快捷畅达,推动圈层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互渗,促使各类圈层能够突破自身的空间边界,从而实现圈层文化的自我突破和出圈。

(2)推动个体作为与集体行动的双向结合,汇聚合力以打破“圈地自困”的藩篱。首先,作为个体的青年,不应固守狭隘思维,将自己封闭在某一个圈层之中,只在小圈子中进行单一式的交流沟通与交往,那就等于“坐井观天”,桎梏个体生活。青年要勇于塑造积极开放的社会心态,在恪守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借鉴各种有益于思维成长的积极因子,进而树立起崇高价值感以服务社会。其次,各类圈层要借助数字媒介平台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各个圈层的核心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以突破文化圈层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并且通过主动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实现“主动式”社会参与,从而表达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促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对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再次,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虽然不同圈层之间的“入世”行为特征各异、形式多样,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致的。无论是“粉丝圈”“饭圈”“国风圈”,还是“CP圈”“二次元圈”等,其根本目的既满足自身的切实需要,又迎合大众合乎主流,在寻求自身与现实社会的平衡中实现共赢。正是由于这一因素的驱动,网络“圈层化”始终积极地在现实社会中饰演着“入世”的社会角色,在服务广大青年群体中维护着社会的和谐安定。

(3)积极引导青年群体的网络“圈层化”。不同圈层之间运用种类多样的方式来完成同一事情、通过不同途径来达到同一目标的做法,其思想理论与实践基础,实际上是符合社会主流的。因此,对于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疏导,积极的认可和鼓励,使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促使新时代青年群体能够有底气、自信地登上历史舞台,为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2.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

首届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发布的《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显示,在移动社群中“兴趣群占比高达66.4%”[11],“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网络时代圈层化的交往”[12]。青年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价值理念,将自己划分在选择各异、价值异同的“小场域”中,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圈层,各类圈层之间通过分化、互动和聚合又展现出特有的传播特征与文化表征,最终形成“圈圈万重”的网络社会现象。虽然来自不同圈层的青年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观各异,但价值观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互通与兼容,并且各类圈层都从属于“社会主流”这个大圈,圈层本身并不应该是彼此互动相连的桎梏和枷锁,而是可以通过“圈层合一”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最终实现融合发展。

(1)寻找各类圈层相互融合的契合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13]。这一理论证实了在社交网络中,节点之间经由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能够连接到处于网络中的任一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圈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正常的人性需求下的产物。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在了解不同圈层青年群体整体诉求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准确研判各类圈层之间的话语内容、主要特征、表达方式、行为模式等,进而找出各种圈层相互融合的契合点,以破除“圈圈万重”的发展困境。

(2)打造“圈层共同体”。圈层化传播虽有封闭性、排他性等特点,但圈层之间并非完全闭合的,信息在各个圈层之间具有流动性。为此,要推动青年群体跨圈层交流和交往,建立多元和谐的圈层文化以形成浓厚的辩论氛围,使青年群体能够在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同时接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拓展圈层中青年的个人知识库与互动范围,使个体游走于各个不同圈层的边界和其中,又可以让青年在各类圈层、不同场域赋予自身“新角色”,并运用网络流行语言带动圈层间的信息交互与交往聚合,由此完成网络语言圈层间的“圈层化”传播。

(3)多领域共同发力。推动各类圈层的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青年群体,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平台的合作与支持、媒体的宣传和造势、技术的支撑和助力等多方面多领域共同发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引导互联网时代的“后浪”们破圈、出圈,由“舒适圈”和“安全区”走向其他圈层,从而突破圈层思维,打破“圈圈万重”的发展困境,推动各类圈层的融合发展。

3.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网络“圈层化”是青年群体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的入世和出世,反映出该群体甚至于当前社会大部分群体(种类各异的社会群体)因入世已久,时常忙于奔波、疲于应酬,往往违背心意、以假面示人,从而生出“出世之心”。然而在出世之后,深感“高处不胜寒”所带来的困扰,随即转身向往入世。究其原因,网络“圈层化”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各种利益关系多元化、人际交往复杂化所引发的社会性问题,它是青年群体逃避各种挫折和困难所作出的“不得已”选择。因此,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才是破解网络“圈层化”难题的重要法宝。总的来说,就是不仅要保持“出世”的态度去做人,也要坚持用“入世”的立场去做事,不畏惧将来,不悔恨过去,坦坦荡荡做人做事,真正做到“有为而有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1)“理性入世”是“有为而有不为”。“有为”指的是青年群体虽处在不同的圈层之中,但都要恪守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所作为;“不为”指的是圈层中的青年群体往往易受“信息茧房”的影响,先入为主、不加判断,全凭主观思维与自身情感对某一种价值观推崇备至,最终使得青年群体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从而走向歧途,这是青年群体应“不为”的。青年群体无论处在何种圈层,都要恪守正确价值取向的底线,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入世”,不畏困难挫折,不好功名利禄,脚踏实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合理出世”则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在规律面前,要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想当然地作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想要和有共同语言的个体与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或是组成以兴趣和情感为主要依托的共有圈层以进行交往,但无论处在何种网络圈层的青年群体都应该守住自身的价值底线,真正懂得何以“无为”。“无不为”是指在了解规律是什么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青年群体不应被圈层内部单一价值观所困,不为圈际间隔阂所累,要转变思维模式,“敢于‘出圈’,发挥主观能动性”[14],以积极开放的社会心态进行人际交往,以交流借鉴的态度与各类圈层成员进行互动交往。同时,也要学会扩大圈层,将圈层作为自己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既关注自身圈层的发展变化,又主动参与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互动交往,从而打破封闭局限的交流空间,做到真正的“出世”。

总之,“入世”不代表急功近利,“出世”不代表无所作为。要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并将其与主流思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既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又能在实际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生机活力,这才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本之策。

四、结语

归纳上述,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要秉持辩证态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化”现象的变化与发展。

其一,青年群体在网络“圈层化”中饰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这当中既有“出世”之意,也有“入世”之味,不同角色之间往往会产生争执与抵触,但最终求同存异,在理论上实现了融合发展。

其二,青年群体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个性张扬,他们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与个性思维,不同圈层的青年群体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但他们作为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群体,亦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寻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通过积极引导与合理疏导使之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达到统一。

其三,圈层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也是现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它必然是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流文化,但它也并非完全放弃自我、绝对屈服于主流文化。通过积极引导与自身发展,以及二者之间不断地磨合,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圆融与统一,或可为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正向发展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圈层入世群体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出入相宜天地宽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入世15年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