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沙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它的创新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显而易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即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2]由此,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内在意蕴不谋而合。而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更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任务变得更为紧要和迫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也为“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精准化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融通点和发展支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精准化实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突破方向。
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面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的问题。这一劳动教育的目标犹如劳动教育突破发展的旗帜。在《意见》中,劳动教育目标被界定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纲要》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三维界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2]。这无疑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界定提供了巨大的解读空间。因此,要精准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须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来定位,深入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结合的目标体系,缕清多维逻辑关系。知识目标即形成科学发展的劳动观,能力目标即具备生存发展和职业发展所需的劳动能力,素养目标即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新时代,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动,对人才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劳动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变革,必须秉承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以树立形成科学发展的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知识目标。在我国,科学发展的劳动观即是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科学发展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正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更关系到他们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的形成。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凸显,劳动能力的培养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劳动能力的培养可将具体生产技术的教授扩展到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专业技能与劳动技能相融合,让大学生在练就操作技能的同时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如:在实训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同样需要掌握实训室器材的规整能力、卫生的打扫能力以及实训环境的养护能力等。通过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融入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必备基本劳动能力。在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主观劳动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有效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劳动能力,如:专业相关专利的创作和发明、创新创业成果的提出等。
通过知识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助推劳动素养的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涵养是高职大学生精准劳动教育的素养目标。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劳动实践过程,需要保持好平稳的心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正确劳动观念的引导下,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让学生们在劳动和教育中体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自觉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从内心接受和认可劳动的价值所在,尊重热爱劳动,积极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对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立足现实,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对师资的紧迫需求,达成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又要放眼长远,科学规划未来劳动教育团队建设,达成劳动教育科学推进的目标要求。而在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2]从政策上为高职院校形成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规划中,可以形成以学生管理人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和劳动教育研究者为主,专业专任教师、高水平劳动技能教师和校企合作导师为辅的劳动教育团队。
首先,学生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在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第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老师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说接触学生在校成长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的开展尤其不能忽视学管人员的作用,应把学管人员纳入教育团队的核心,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管人员日常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精准对象化的劳动教育。其次,劳动教育中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教育,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教育等更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重合之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宣传、组织、选拔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力,可以组建由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教育观的教师为主体的跨院系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充实教学力量。
专业专任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力量,主要教育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分离,专业教育老师同样也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团队之一。专业专任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时,将劳动教育内容和能力结合到专业教育实训中。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限于校园课堂讲授的方式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贯穿到长久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会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相对应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的师傅们也成为学生们成长发展的导师。校企合作的导师们都是行业身经百战的专家,既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多方位的教导。还可以积极吸纳校外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参与到劳动教育教学中,成为辅助力量协同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校外导师们的这些特质就非常符合长久精准化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更是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相契合。
虽然,高职院校具有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但是其师资并不能完全充任劳动教育任课教师。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专业,缺少专业化的师资;从长远发展着眼,新时代高职院校师资数量的长期稳定与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和研修活动,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机制和分享平台, 为高校劳动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以及教学实践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认知与教学水平,首先可满足短期内师资质量的基本要求。长期来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积极创办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充实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扭转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型的劳动教育教师的局面,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标准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新时代的教育使命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纲要》中就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开发特色劳动育人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劳动精神所蕴含的技术观、质量观、职业观、道德观,并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劳动安全和劳动法等内容纳入课程”,[2]使劳动精神培育课程内容立体化成体系,增强课程内容的内生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相关法规。这一政策上的要求给予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精确指示,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有了明确导向,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掌握良好的劳动技术技能,塑造鲜明的劳动核心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针对当今社会上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现象,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知和承认劳动的价值,帮助其树立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从而做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虽有分工,但不论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传统劳动,抑或是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智慧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虽然社会分工不同,但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都值得尊敬。同时,诚实劳动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石,只有教导大学生以诚实劳动的价值观念,以诚实劳动引领社会风尚,人们才能正确看待劳动和参与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社会对劳动分工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除了专业化精细化劳动能力的提升,还有一项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当前社会上涌现出不少“低能”的大学生,即面对生存发展必备的基本劳动能力都不具备,这一现象引发人们反思。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备内容即为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术技能,在能胜任劳动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劳动能力。对于劳动能力强的学生,应鼓励其自主创新劳动,加强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助推社会创新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基本的劳动价值普及和劳动技术教育,还需帮助大学生塑造鲜明的劳动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上。高职院校可引领大学生培养积极正面的劳动情感,引导其形成自居劳动的意识、诚实劳动的意愿和合法劳动的意志。同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主动投身到劳动中,形成引导其形成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综合施策、精准规划、多管齐下,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精准实施既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出发,又要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拓劳动教育路径:专业化课程教学、结构化技能训练和拓展式社会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业化课程承接,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和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具体可以有针对性地体现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契合性,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等,使学生成为政治素养强、理论素养高的新时代优秀劳动者。同时,劳动教育不仅要融入思政课程,而且要有机渗透到专业课程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劳动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等育人特色就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大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实习实训过程,整合实习实训基地,将目前单一式专业技能训练提升为结构化技能训练,即将专业技能训练和劳动技能训练相结合,做到“手脑并重”“双向并举”。通过结构化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培育。同时,高职院校还可积极发挥各项技能竞赛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扩大比赛基层参与度,提升学生们对于技能和能力的深刻认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只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需要以实践锻炼来一以贯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落实于社会实践,以锻造学生过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包含日常社会实践、生产社会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渠道,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细节中;同时与企业形成合作,以准职业人的要求培养学生;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技能服务等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以高职院校为主阵地,全面形成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的多维实践环境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精准化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