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2023-01-08 08:41张紫祺
智库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入党思政党员

张紫祺

(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使其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内外环境的考验已成为当前共产党内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队伍的生力军,其科学素养和思政水平关乎着党的发展建设。因而,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保障其发展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形势变化剧烈,在此背景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其治理能力越发重要。而在实际中,仍有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无法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这将严重影响当地执政成效。而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未来的希望,其思政水平和文化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的发展,而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其次,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教育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其在成才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通过发奋学习、刻苦实践,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1]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经过党组一直严格考察和积极培养而产生的,绝大多数品学兼优,是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中的骨干力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与此同时,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机制不完善

首先,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党员管理中,“重发展轻教育”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中组部、中宣部等党组织要求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根据学生党员的个性特点展开相应的组织活动内容,但在实际中,大多数高校并未就大学生党员展开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导致其管理效率较低。其次,考评机制不完善。考评机制是引导、规范、激励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严格的考评手段,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考评制度流于形式,只要学生在预备期安分守己、没有违规行为,便可以通过考核,这很容易使大学生党员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同时,考评制度中的惩罚力度较弱,未能够对一些不认真参加组织生活会、群众反映意见大、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党员起到惩戒作用,不利于提高其思政水平。此外,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配备专职的党务干部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高校的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基层党组织无法有效开展党建活动,出现了有组织、无活动的状况,进而影响了其健康发展。[2]

(二)教育内容单一

(1)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动态调查分析不够的现象,无法区分在本文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部分思想和行为是时代青年共有的特性还是其先进性不足的表现,导致其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时存在“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利于其政治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无论是正式党员、预备党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高校并未将其进行分类管理,而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内容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2)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当前,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实际教育中,高校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却未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重个人修养、轻专业技能”现象。在实际教育中,高校往往重视对学生的价值教育,强调大学生党员应当注重自律和慎独,不断提高其自身修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党员领导能力、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党员所需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是非观念,但缺乏一定的技能和手段,无法实现团结群众、联络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3]

(3)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连贯性不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对教育对象进行长期、系统性的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其自身能力。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高校并未对学生进行长期系统性的教育。例如,部分高校将教育中的重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方面,而对于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入了党懒惰变质,不求上进,失去了党员应有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此外,高校党员教育内容还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我国的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往往能够从中挖掘到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活动,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高校在开展这些教育时并未考虑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如何延续前一个活动的教育效果继续推进将下一个教育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4]

(三)教育意识不足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将会给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做人处事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期待和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利益性,要求子女在综合考量事情对于自身的利益后决定是否去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性。

(2)社会因素。大学生党员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给其思想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壮大,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许多单位开出的用人条件中,往往将党员身份作为岗位应聘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往往将入党作为其找工作的“敲门砖”,这使得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明显。此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涌入社会,尤其是一些极端文化思想,给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带来严重的挑战。

(3)学生因素。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思想发展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同时因加入党组织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思想文化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产生认知偏差,从而秉持一些错误且极端的思想观念。此外,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以及个人经历千差万别,这使得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个性特点等迥然不同,再加上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加持,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复杂、纷繁、奇特、怪异的心理。这些进一步加剧了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实施教育的困难。[5]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健全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应当全面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化。一方面应当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教育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应当不断丰富其党支部组织生活,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促进支部间的沟通,通过共同展开学习、组织活动等形式来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其次,健全学生考评制度。一方面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制定学生考评制度,通过丰富考评内容、创新考评形式等方式来提高考评制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发挥其引导、规范、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制度,引导党员学生从合理选择评议方式进行民主分析,展开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严格执行党组织活动纪律。此外,还应当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物质保障机制。一方面应当根据实际设立学生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扩充队伍数量,为党员学生的管理工作配备足够的专职组织员,提高其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6]

(二)优化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方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当借助这一教育渠道,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其次,在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方式更加多样化,因而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来创新教育形势。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慕课等进行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优质学习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此外,还可以借助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本校资源和社团特色,不断发展优质理论社团,来吸引学生党员的参加,例如,可以举办社团宣讲活动,让每一位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加深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认识,又能够感染周边同学;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闪读者”等社团活动,将思政内容以歌舞或其他形式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来吸引师生的驻足观看,深化其对这一内容的了解认识。[7]

(三)丰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

(1)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加强党章内容的学习。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规党纪的纲领性文件,是全体党员的最高思想行为准则,对全体党员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将党章知识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党章学习,深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纪律规定,明确其个人权利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取得的成功同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分不开。而现阶段,在外来文化和一些极端思想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坚定马克思主力共同理想,为实现其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8]

(2)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性。大学生是在自由平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富有朝气,富有活力,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想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其学生的思政文化素养,就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并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当加强思政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基层党组织等地,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切实感受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理论知识同专业技能知识的结合,通过对学生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党员所需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实现团结群众、联络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

(3)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分类教育,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可以实施分层教育,既要考虑教育内容的普遍适用性,又要注意区分不同对象,体现出其特殊性;在教育对象方面,可以实施分类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等群体展开针对性教育。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应当关注对学生入党动机的修正培养,通过党章等内容的学习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认识,同时还应当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思想教育。对于预备党员的教育,应当以正式党员的标准来培养教育没通过开展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来强化其理想信念。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发展特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学实效。[9]

(4)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衔接性。“入党是一个起点,而绝非一个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高校不应仅重视学生在入党前的培训教育工作,更应当重视学生在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并加强二者之间的衔接性,形成相互统一、且互为完善的党员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的连贯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以及党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并充分未考虑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育内容并的连相关性。[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外形势剧烈变动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使其适应当前国内外社会形势已成为当前执政党所努力的方向,而大学生党员是执政党队伍中最为年轻、最具活力的群体,应当加强对其思政教育,从健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等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政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入党思政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憨娃入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