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检测技术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2023-01-08 05:36:18刘洪斌段晓亮赵璐瑶
粮油食品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香米前体内标

刘洪斌,段晓亮,李 颖,赵璐瑶✉

(1.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20;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粮食品质与营养研究所,北京 100037)

大米作为我国居民的主食之一,其品质一直备受消费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大米的香味由多种挥发物组成,包括烃类、芳烃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醇类、烯及烯醇类、杂环化合物等[1]。在所有挥发物中,2-乙酰基-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大米特征性香气成分[2],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米的品质与价格。

2-AP是一种沸点较低的小分子杂环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11.14,具有烤面包味、坚果味及爆米花味[3],在空气中的气味阈值很低(0.02~0.04 ng/L),因此在大米蒸煮过程中很容易被闻到[4]。但是,2-AP在大米中的含量通常低至μg/kg,在用现代分析方法检测过程中,仪器灵敏度低、基质干扰、色谱分离共流出等问题会导致 2-AP检测不出[5],或存在检测结果不稳定、回收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适当的检测方法,以实现对2-AP的精确测定非常重要。

到目前为止,2-AP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GC-TOF-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Two 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气相质谱-嗅闻-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等。本文综述了2-AP各种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2-AP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样品前处理方法

1.1 水蒸馏法

水蒸馏法是提取植物样品中挥发成分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蒸馏过程中,可通过减少装置内的压力而降低沸点,从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收集到待测组分,避免待测组分的分解。Sugunya等[6]采用水蒸馏法、氮磷检测器(Nitrogen Phosphorus Detector,NPD)和高选择性的色谱柱CP-Wax 51测定了考道马里105糙米中包含2-AP在内的140种挥发化合物,样品用量为0.5 g,内标为 2,4,6-trimethylpyridine(TMP),并对 2-AP等挥发物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但未对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等参数进行评估。在蒸馏过程中,随水蒸气蒸发的 2-AP需要经过冷凝管冷凝后收集,因此耗时较长。

1.2 同时蒸馏萃取法

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将水蒸气蒸馏和溶剂萃取的过程合二为一,Buttery等[7]将水和乙醚作为萃取溶剂,在高温(100 ℃)下进行2-AP的萃取,样品用量为0.5 g,GC-MS结果显示10 种香米中2-AP的含量为 0.006~0.09 mg/kg。SDE法提取温度较高,可能会造成 2-AP的损失。SDE法相比蒸馏法,在减少冷凝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2-AP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

1.3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利用大米样品中包含 2-AP的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差异而达到分离的效果。Hien等[8]直接用400 mL纯乙醇为萃取溶剂,将100 mg大米粉末在70 ℃下萃取2 h后高速离心,上清液直接进行 GC-MS检测,结果不同品种大米中 2-AP的含量为0~430.7 μg/kg。溶剂萃取法操作温度低,相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减少了2-AP在萃取过程中的降解,操作方便。但有时受基质影响严重,可能造成结果失真。

1.4 固相微萃取法

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SPME)是基于涂有固定相的熔融石英纤维来吸附、富集样品中待测物质的一种前处理方法。SPME法集采样、萃取、浓缩于一体,前处理速度快,是目前食品中挥发性成分分析主要的前处理方法之一。SPME法的萃取效果除受样品基质影响外,还可能受纤维涂层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多因素的影响。Hopfer等[9]测试了不同SPME纤维从大米中提取和解吸2-AP的能力,结果显示两种混合纤维(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氧烷对2-AP的提取率最高,GC-MS/MS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可达到pg级,分别为3 pg/g和39 pg/g。因此,将SPME技术和GC-MS/MS联用,可大大提高分析2-AP的灵敏度。目前,传统水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前处理方法正逐渐被自动化固相微萃取技术取代,随着新型性能更加稳定的SPME的研制,SPME顶空进样结合GC-MS/MS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米2-AP的分析中。

2 检测方法

以 GC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常用于分析小分子低沸点的弱极性化合物,因此非常适合分析2-AP,因此2-AP的检测方法大多以GC为基础,通过结合不同的检测器,来达到对2-AP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1 GC-FID/NPD

在GC分析2-AP的过程中,以2-AP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即通过对比样品中2-AP的保留时间和标准品的保留时间,来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2-AP。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FID)及氮磷检测器(Nitrogen Phosphorus Detector,NPD)。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大口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和顶空进样检测香米中的2-AP时,NPD比FID的灵敏度更高,检测限分别为5 ng/g和20 ng/g[10]。

GC法本身灵敏度低,且GC分离时,样品基质中与2-AP性质相似的物质可能会与2-AP共流出,会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及更适合分离2-AP的色谱柱,对于2-AP的定量分析非常关键。

2.2 GC-MS

在检测2-AP时,相比FID及NPD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的灵敏度更高、定性能力更强,因此GC-MS更适于大米中 2-AP的测定。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集采集、萃取、浓缩和进样于一体,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检测微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11]。在GC-MS对2-AP进行测定时,常采用选择性离子检测(Selected ion Monitor,SIM)法,即采集用于 2-AP定量分析离子(m/z 111、83、68),通过内标物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

Lee等[12]采用HS-SPME结合GC-MS法,研究了预包装大米饭中 2-AP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20 mL顶空瓶中将1 000 ng的2-AP同位素内标加入4 g预包装米饭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收率(78.25%~99.91%)和线性范围(9.91~126.67 ng/g,R2=0.999 8),对于定量测定米饭中的2-AP有较好的准确度(RSD=2.7%)。

GC-MS是目前2-AP检测领域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虽然灵敏度比 GC更高,但是由于大米本身基质比较复杂,也会遇到检测结果不稳定,重现性差等问题,因此并不适用于2-AP的精确测定。

2.3 GC-MS/MS

相比 GC-MS,GC-MS/MS的检测灵敏度更高,更加适合对微量及痕量水平挥发物的分析。在采用GC-MS/MS分析时,除了标准品和保留时间,基于全扫描条件下2-AP的碎片离子丰度特征以及NIST标准谱库中2-AP的碎片离子都可以对2-AP进行定性[13]。而对于大米中2-AP 的定量,使用最多的还是内标法,常用的非同位素内标主要有2,6-二甲基吡啶(2,6-DMP)、2,4,6-三甲基吡啶(TMP)及 2-乙酰基吡咯(2-Pyr)等。TMP具有与2-AP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结构稳定,保留时间与2-AP也比较接近,因此较其他内标的使用范围更广。但有研究表明,在质谱总离子流图中,TMP峰会和大米中的其他组分发生重叠。因此,与TMP性质类似的2,6-DMP,以及与2-AP性质更为接近的2-Pyr也会用作2-AP定量的内标。

相比非同位素内标,稳定同位素内标在对2-AP进行定量分析时优势更加明显,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目前,2-AP最常用的同位素内标为氘代 2-AP-(CD3)和13C标记的 2-AP-(13CH3)。此外,Maraval等[14]以 2-AP-d2(吡咯环上的5号位2个H被D取代)为内标,结合GC-MS/MS实现了香米中 2-AP的精确定量,线性范围为 5.9~779 ng/g(R2=0.998 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 ng/g和0.4 ng/g。

当前,美国对香米(如巴斯马蒂)的需求正在增加,通常香米中2-AP的含量较高。在香米育种筛选实验中,由于样品比较珍贵,通常需要在单粒大米水平上对 2-AP的含量进行精准检测。Helene等[9]将HS-SPME结合GC-MS/MS用于分析单粒大米样品中的 2-AP,SPME萃取温度为40 ℃,采用同位素内标[2H2-6]-2AP进行定量,结果显示2-AP的线性范围在53~5 380 pg/g之间,检测限低于2-AP的阈值(0.02~0.04 ng/L)。

因此,GC-MS/MS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相比GC-MS更高,且能够在单粒大米水平分析 2-AP的含量,对于样品珍贵的育种试验意义显著,对于促进香米育种、建立痕量检测2-AP的标准也都有重要意义。但是,GC-MS/MS需要温度较高的前处理过程,如能优化前处理方法,避免高温导致的2-AP降解,GC-MS/MS将是目前GC相关方法中最有前景建立2-AP准确定量的技术。

2.4 GC-TOF-MS

研究人员除采用常规的 GC-FID/NPD或GC-MS方法外,还采用GC-TOF-MS对大米样品中的2-AP进行测定。Ali等[15]采用冷纤维SPME结合GC-TOF-MS测定了9个伊朗香米和2个印度香米中2-AP的含量,结果显示,与商用SPME相比,实验室改性的冷纤维SPME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样品中的2-AP并进行富集检测。

GC-TOF-MS是传统GC-MS的替代升级,适合于复杂基质的全组分分析。通过配备代谢组学产物数据库、SIMICA数据统计学软件等,可开展挥发物组学研究,因此更适于2-AP的相关机制分析,如2-AP生成前体及产物的分析和鉴定等,不适合单纯建立2-AP的定量方法。

2.5 GC×GC-TOF-MS

GC×GC-TOF-MS在GC-TOF-MS的基础上,利用强极性与非极性正交组合的二维色谱柱[16],采用程序升温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可以提高仪器分辨率与峰容量,同时扫描全谱范围离子,提高仪器的检测通量,特别适合于进行植物相关调控机制分析。

近年来,随着2-AP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也逐渐转向2-AP的形成机制研究,从机理层面为香米的呈香机制提供支撑。6-甲基-5-氧代-2,3,4,5-四氢吡啶(6M5OTP),2-乙酰吡咯,吡咯和 1-吡咯啉等化合物与 2-AP的产生密切相关。Daygon等[17]采用GC×GC-TOF-MS从代谢组学角度进行香米的呈香机理研究,结果显示6-甲基-5-氧代-2,3,4,5-四羟基吡啶(6M5OTP)是和 2-AP具有相似香味的同分异构体,该结果也通过GC-TOF-MS检测6M5OTP的标准品得到了验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明,所有化合物的产生与FGR基因存在关联性,为2-AP的产生及香气累积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

因此,随着GC-TOF-MS和GC×GC-TOF-MS应用于2-AP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2-AP的形成及反应过程将逐步明确,对于提升大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6 GC-O-MS

GC-O-MS是将仪器检测和嗅觉分析相结合进行挥发物分析的技术。在实验过程中,GC将试样组分分离,研究人员通过嗅探口对闻到的气味进行描述并记录,进而获得被测化合物的气味特征。

大米品种及生长区域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大米具有不同的香气类型。Yang等[18]采用 GC-O-MS分析了六种风味明显不同的大米样品(巴斯马蒂、茉莉、两个韩国粳稻品种、黑米和一种非香米)的香气组成。经过培训的评估人员对米饭样品中36种挥发物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 25种挥发物具有中等或更高的强度(气味强度≥3),被认为是主要的气味活性化合物。随后通过GC-O测定了25种挥发物的气味阈值,结果显示,2-AP的气味阈值最低(0.02 ng/L),其次是 11种醛类(0.09~3.1 ng/L)、愈创木酚(1.5 ng/L)和 1-辛烯-3-醇(2.7 ng/L)。根据气味阈值和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估了每种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性,显示2-AP、己醛、(E)-2-壬醛、辛醛、庚醛和壬醛的OAV占每种大米香气OAV的相对比例在97%以上,并且可以作为区分六种风味大米的标志物。相比 GC-MS等分析仪器,GC-O能够识别出和基质组分共流出的气味组分,可以更加直观地描述气味特征,对于鉴别特殊大米中未知的香气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C的仪器方法对小分子低沸点的2-AP有较大的优势,但需要与高温蒸馏或高温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方法相结合。2-AP本身具有热不稳定性,在高温条件下可由糖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而生成。因此,采用 GC相关的分析方法可能会因前处理过程中 2-AP的损失或继续生成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7 HPLC-MS/MS

与 GC分离分析相比,高效液相色谱不需要温度较高的前处理过程,因此对待测物的沸点、热稳定性等要求较低,对 2-AP的检测结果更准确。Jost等[19]采用HPLC-MS/MS建立了大米和小麦面包中2-AP的分析方法。以pH 7.4的磷酸缓冲液为提取剂进行超声提取,以邻苯二胺为衍生试剂进行衍生,生成稳定性较好的2-乙酰基-1-吡咯啉喹喔啉(2-APQ)衍生物,通过加入2-APQ-d4同位素内标进行2-AP的定量。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6 μg/kg和0.79 μg/kg,检测的11个巴斯马蒂米样品中2-AP含量为41~356 μg/kg。该方法唯一的不足是衍生化反应需要在避光条件下反应24 h。有研究表明,2-AP在面包烘烤过程中可由鸟氨酸和磷酸三糖磷酸形成[20],目前未见大米加工过程中形成 2-AP的报导,而以上HPLC-MS/MS法中的样品提取只需要在室温条件下进行,2-AP不会因发生降解而损失,避免了由此引起的测定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因此非常适合对面包中2-AP的精确定量。

但是,从目前来看,GC相关技术由于前处理简单,且可同时分析大米中其他化合物包括2-AP等,仍然是分析 2-AP的主流技术。而 HPLCMS/MS由于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2-AP的定量分析有重要意义。

3 2-AP形成机制

近年来,关于大米中2-AP的形成机制研究一直在进行中。然而,对于2-AP的形成时期问题,即2-AP是在高温蒸煮过程中,通过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还是在大米原料即水稻生长过程中形成,一直存在争议。另外,关于 2-AP形成的控制基因和生成前体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1 形成时期

有研究表明,日本早抽穗品种“宫古里”在籽粒发育过程中,2-AP的含量在抽穗后4或5周达到峰值,然后在7或8周迅速下降至最大值的20%;对于晚抽穗品种“Hieri”中,2-AP浓度在抽穗后4周时达到峰值,然后在8周时逐渐降低到最大值的 40%[21]。因此,大米中的 2-AP可在水稻生长阶段形成。Yoshihashi[22]等研究结果表明,香米考马道里105样品中的2-AP在烹饪中不会形成。此外,2-AP的含量会随着大米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储存8个月后,2-AP的含量降至初始含量的7%[23],该研究表明,2-AP不会在大米储藏过程中形成。因此,2-AP应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形成,且在烹饪和储藏过程中不会形成。

另外,研究表明非香米中也含有2-AP,只是含量较香米低[24]。同时,不同的大米品种具有不同的感官特性,表明除2-AP之外的挥发物也在贡献米饭的香味[25]。因此,2-AP不应该是区分香米和非香米的唯一标准。我国水稻品种众多,研究我国大米样品中 2-AP的含量和形成规律对于提升我国大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2 控制基因

大米香气的形成一般由多个基因控制,近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大米香气控制基因的挖掘,为高品质水稻育种提供依据。Lorieux等[26]研究了控制大米香气形成的基因,包括一个主基因和两个QTL标记。结果显示,8号染色体上的几个片段与2-AP形成的主基因即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2)密切相关。

随后,各国研究人员就 BADH2基因展开研究,其中,Bradbury等[27]认为非芳香水稻品种含有BADH2基因,可产生功能性BADH2酶,而芳香水稻品种含有突变 BADH2基因,因此产生非功能性酶,进而产生更多的2-AP。Mathure等[24]研究表明,2-AP的合成与BADH2基因相关,非巴斯马蒂香米的2-AP含量要高于巴斯马蒂香米;在巴斯马蒂香米中,2-AP的含量与1-十四烯和吲哚呈正相关。潘阳阳等[28]研究了 2-AP代谢通路在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美香占2号香稻和黄华占非香稻为对象,结果表明,BADH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种水稻生长周期内发生了变化,只有美香占 2号水稻具有合成2-AP 的物质基础,多胺降解途径和谷氨酸-脯氨酸转化通路同时有助于2-AP的积累。

尽管如此,BADH2基因并不是控制大米中2-AP形成的唯一基因,且不同品种的控制基因可能存在差异,关于2-AP形成的控制基因研究仍在进行中。

3.3 形成前体

在研究2-AP控制基因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继续对2-AP形成的前体进行了探索,主要基于水稻的愈伤组织和同位素示踪实验来进行。Yoshihashi等[29]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 2-AP的前体研究,15N脯氨酸、15N甘氨酸和脯氨酸-1-13C的示踪实验结果表明2-乙酰-1-吡咯啉的氮源是脯氨酸,而2-AP的碳源不是脯氨酸,且2-AP是在水稻生长阶段形成。此外,Huang等[30]研究了泰农71和泰农72两种香稻中2-AP生物合成的机制,通过愈伤组织研究发现,这两个品种中 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包括 δ1-焦-5-羧酸合成酶(P5CS)和鸟氨酸氨基转移酶(OAT)的活性显著增加,且P5CS1和P5CS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水稻,用15N标记的谷氨酸进行示踪实验的结果表明,2-乙酰-1-吡咯啉的氮源来自谷氨酸。以上研究就2-乙酰-1-吡咯啉的氮源来源不一致,可能由于仅有有限的同位素标记物用于模拟实验,关于氮源来源是谷氨酸还是脯氨酸、两者均有或还有更多其他来源,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Poonlaphdecha等[31]采用水稻愈伤组织对2-AP的合成前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愈伤组织中添加[U-13C]葡萄糖、乙酸钠(1,2-13C2)和辛酸钠(1,2,3,4-13C4),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是2-AP乙酰基的供体,且1-吡咯啉是水稻合成2-AP的限制因素。

当前,关于2-AP形成的前体研究主要是以愈伤组织开展模拟实验,能不能反应稻谷生长阶段2-AP的实际合成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在模拟实验中,仅采用几种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用于前体研究,对于深入明确2-AP的前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未来有必要基于高分辨质谱进行前体的广泛筛选和验证。

4 结论和展望

开展大米中2-AP精准检测方法的研究,对于明确呈香机理、提升大米品质、及促进进出口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各种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SPME技术正在成为2-AP提取的主流技术。GC、GC-MS、GC-O-MS等技术由于配置比较低、受基质干扰比较大等问题,在重现性和灵敏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2-AP的精准定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GC-MS/MS的灵敏度更高,甚至可以实现单粒米水平2-AP的定量分析,可使大米等复杂基质中 2-AP的定量结果更加准确。而新型基于衍生化反应的HPLC-MS/MS分析方法的应用,可有效解决采用 GC-MS分析检测时 2-AP在高温前处理过程中损失或新生成的问题,应成为2-AP精准检测的首选方法。

由于 HPLC-MS/MS技术并不是挥发物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推广和实际应用中不如 GC-MS普遍,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仍要进一步围绕大米中 2-AP的高效提取方法及精准定量仪器定量方法展开。2-AP的形成时期和控制基因已明晰,但形成前体和路径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结合GC-TOF-MS、GC×GC-TOF-MS等技术将进一步促进2-AP的形成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香米前体内标
首届绥化“北林香米”节签约40 亿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洗涤剂中的甲醇
有机热载体热稳定性测定内标法的研究
GC内标法同时测定青刺果油中4种脂肪酸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32
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在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核磁共振磷谱内标法测定磷脂酰胆碱的含量
茶叶香气前体物研究进展
茶叶通讯(2014年2期)2014-02-27 07:55:40
你是个好女孩
西部(2013年19期)2013-11-06 07:28:30
话说香米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