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水稻品质·食味研究会丹野久教授第三次为《粮油食品科技》撰写文章:
第一次为2019年9月在2019中日稻米产业科技研讨会上我向他约稿,撰写了《日本寒冷地带北海道的优良食味稻米栽培技术研究》,在《粮油食品科技》2019年11月第6期刊载;与同时约稿日本九州大学松江勇次教授《日本优良食味稻米灌浆期水管理、鲜谷干燥温度及糙米水分与食味关系研究》文章一起,呈现在我院孙辉研究员和日本株式会社佐竹河野元信教授主持的该会议特约专栏中,为本刊创刊以来首次发表国际专家文章且中日双语刊载。
随后2019年底,我邀请丹野久教授主持专栏,他专门与我商议构思了2-3年的写作计划,拟全面系统梳理北海道大米在通过育种栽培提升品质领域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广大北海道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列出10余篇文章的提纲,分为上下两集专栏出版。2020年11月,在本刊2020年第6期已出版了他的上集专栏《日本寒地北海道非糯米的食味和米粒外观品质提高》5篇文章(中日双语),当时丹野教授在北海道农产协会工作,这是他为《粮油食品科技》第二次贡献原创文章。
第三次为本期(2022年第5期)出版的《日本寒地北海道糯米品质改良与预研气候变暖对2030年代水稻生长的影响》5篇文章,为丹野久教授写作计划中的下集。
本专栏的5篇文章均为丹野久教授在几十年来对北海道优良食味大米品种育种栽培研究工作基础上,兼顾系统梳理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历时一年半总结撰写而成,在本刊首次发表。文中呈现的每张结论性的图和表,作者均向本刊提供了对应的大量详实原始数据、文献数据及统计计算过程情况表作为支撑依据,客观展现其研究分析过程。作者收集整理的数十万组数据主要涵盖了针对1927-2013年育成的北海道糯稻新旧品种及1970-2021年期间北海道研究者对这些品种的研究数据,形成了日语6万余字、118个直观图表(其中由1000个以上各类数据统计分析出的图表有24个)相结合的5篇连载原创论文展现给读者。本专栏文章翻译成中文出版,日语原文附后(便于读者理解中日术语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总计出版12万余字,架起中国同仁们了解日本寒冷地区优良食味大米研究进程的阅读桥梁。
基于丹野久教授的慷慨奉献,2021年1月,他受邀成为本刊第四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2021年2月,被评为本刊2020年度突出贡献奖。之后,他仍然关心支持本刊发展,继续完成其写作计划,慷慨支持多篇日语论文,倾注了大量心血,合作过程中深感丹野久教授严谨、客观、细致、高效、守时的科学家精神,对已交稿的文章不断自我修正,尤为敬佩和感激。
组稿过程中,得到了本刊编委河野元信教授对专栏后4篇文章的日译中、专栏后记的中译日、专业校对及相关工作的支持帮助,殷宏副研究员翻译了专栏第1篇文章,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最后,衷心感谢本刊主办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同行、同事的全力配合!
由于编辑出版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22年7月30日于中国·北京
文章终审:孙 辉 专栏邀请与策划:谭洪卓 文章审阅:谭洪卓、河野元信
文章翻译:河野元信、殷 宏 专业校对:河野元信 校对:谭洪卓、尤梦晨、李思源
编辑加工:尤梦晨(专栏文章)、李思源(专栏介绍) 版式设计:郭洪丽(PC5-PC22)
供图:丹野 久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