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竞争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长时间发展历程中,以高职高专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差生聚集地”,中国人传统观念更认为专科生就是比本科生要“低一等”,不受喜爱和重视,这极大地束缚了职业教育自身地位的提升和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各行各业迫切地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更多出自于职业教育,这就使高层次职业教育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越来越需要新型高层次职业教育,于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逐渐提上日程。
2021年初,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重要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高层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期间作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从试点开始进入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所培养对象未来多数会从事实践性工作岗位。国务院、教育部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职业本科高校建设应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所以职业本科就是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技术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将更偏向于职业型、劳动型,所以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培养。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次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补充,完善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2]。所以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主要探究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深刻认识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以劳动教育为重要基础上的实践教育,并进一步通过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有32所,其中公办院校10所。中国的职业本科教育没有成熟经验借鉴,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理解、人才培养还在论证完善阶段。
我国的职业本科教育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层次上移,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本科层次的类型教育。其实质上是在强调职业教育类型培养的基础上将办学水平和培养层次提升到本科教育的水平和高度。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职业本科教育来说,进一步凝炼自身核心特色,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非常重要[3]。所以,对职业本科院校而言,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职业本科教育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
从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要求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操作和技术能力,可以适应高水平技术应用需求的工作岗位,并具有较大培养空间的一类人才[4]。不难看出,技术技能培养是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厚植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素养等核心素质,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所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培植学生劳动素养,以进一步夯实学生技术技能本领,将成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与技术技能本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是职业本科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是直接面向劳动型、技术型、技能型、职业型工作,而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是需要大力弘扬劳动教育的主要领域。所以对职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劳动教育,用劳动素养培育其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是职业本科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5]。文件的出台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来将劳动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不管是普通本科还是职业本科都应该尽快完善自身劳动教育体系。
在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提升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类型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根据职业本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50%,那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就非常有必要,可以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劳动,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职业本科教育有实验实训环节,通常会安排进入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在实践锻炼中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重劳动的劳动素养。三是,目前社会亟需的新型高素质劳动型人才一般要求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这些都需要在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中锤炼获得。
为深入探究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和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观,本研究以浙江省内某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为调查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开展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劳动教育认识、劳动实践开展情况、劳动教育现状问题等。
1.劳动观念基本正确
根据本次调查,对于“你是否赞同‘劳动最光荣’?”选择“非常赞同”的同学占比达到了94%,没有同学选择“不赞同”,折射出来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是尊重劳动的。对于“您热爱劳动吗?”选择了“非常热爱一般热爱”选项的学生占比达到97%以上,也反映了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参加劳动持肯定和赞同态度。对于“是否在校期间应参加劳动实践活动?”,81%的学生认为应该参加,可以看出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持热情欢迎的态度。综合来看,在劳动观念的认识上,职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是尊重劳动的,并不排斥参与劳动教育,认为参与劳动实践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能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开创未来,相信幸福生活来自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劳动观念是正确的。
2.主动劳动意识不强
从哲学角度来看,劳动意识就是具有劳动的意识,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等。通过调查,对于“你是否愿意主动劳动?”,选择“非常愿意”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仅有46%,通过访谈还发现当前大部分学生是在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之下才进行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另外,通过分析“你是否赞同‘多劳多得’?你是否认同收入是和劳动划等号?”等问题时,还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劳动功利化、物质化,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选择的标准大多表现在“干活少,收入高”上。甚至期待“一夜暴富”等畸形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分析原因除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整体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吃苦之外,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也有一定关系。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本身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动富集型,相较于其他岗位劳动量要更大,更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蛊惑和影响,主动劳动意识不强。
3.劳动习惯养成不足
当研究“你多久从事一次劳动实践活动?”时,会发现选择“一星期”甚至“一个月”的学生比例非常大,两者占比超过了85%。对于“你是否有计划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选择“有计划”的学生比例更是仅占11%。以上数据凸显出了当前大学生劳动习惯较弱。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在读学生多出生于2000年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导致上大学后出现自理能力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劳动观念意识淡薄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同学甚至对于劳动习惯养成本身是抗拒的,学生寝室卫生极差,宁愿躺在床上也不愿动手收拾,甚至出现了花钱请人打扫宿舍卫生的不良现象,劳动习惯养成不足。
4.劳动实践能力缺失
根据调查,“你认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都是劳动吗?”,选择“都是”的学生占比达到了73%,多数学生认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在问到学生未来就业意向时,学生反而不愿意从事技术工种或做一名职业农民,更倾向于坐办公室当白领。可见,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后备军的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面对劳动实践时存在着严重认识不足,大家承认劳动,又不愿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调研发现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在学生劳动实践的安排过程中存在很少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生对基层实践中需要的劳动能力存在缺失。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职业本科院校虽然在层次上达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地位,但是仍存在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完整、实践场所不足等问题,对学生群体的引导教育还存在缺失,进而表现出劳动教育认识片面化、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化等问题。
1.劳动教育认识片面化
“片面化”在这里分两个层面,一是对职业本科院校来说,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将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混合在一起,对真正的劳动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存在将生产实习课程混为劳动教育的现象,认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就等同于劳动教育。存在安排了劳动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劳动育人的功能的现象。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存在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矛盾和偏差,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在思想层面上认可劳动,崇尚劳动。另一方面在行为方面却不热爱劳动,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不打扫寝室卫生、不尊重校园卫生等问题出现。进而出现了更为危险的信号,比如劳动无用论、沉迷网络、期待一夜暴富等,对辛勤劳动的工作者鄙视,对“不劳而获”的流量网红非常崇拜。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非常警惕的问题。
2.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化
通过对职业本科院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调查,发现学校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着形式化问题,例如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卫生清扫等基础性劳动,或通过上网课,看视频等形式代替。劳动教育的内容单一、载体陈旧,存在“看”劳动、“听”劳动等形式主义问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曲解了劳动教育设置的本义,更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所以,职业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优势、职业教育优势,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到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中,避免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化。
目前我国的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应深入加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方案和实施路径。本研究主要从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劳动素养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
1.深入挖掘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模式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从国家政策来看,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多次提到了弘扬劳动光荣等劳动教育内容,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而现代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中实践课时占50%等要求和规定也为发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所以职业本科教育要深入挖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常规育人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2.充分发挥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中劳动实践教育优势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劳动实践教育有显著的优势。多数职业本科院校有完善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职业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在生产实践一线从事相关劳动工作,有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基本素养。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要求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积累,实践性教学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可为完善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3.切实培育好职业本科学生的劳动素养
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加强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融会贯通才能切实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和支持基层劳动者,在全社会中营造了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些都是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在人才培养中要培植学生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素养的提高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以自觉的姿态投入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