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策略探究

2023-01-08 07:07胡伟怡尹悦
智库时代 2022年32期
关键词:预科申请者奖学金

胡伟怡 尹悦

(天津医科大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迈上新的台阶。随着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逐步往“提质”上聚焦。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素质普遍偏低,舆情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招生工作对生源质量的高低起到直接影响作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要求高校招收和选拔有学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来华留学生,保障和持续提高生源质量,承担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1]在强调教育质量的同时为招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为扩大招生规模,部分高校降低录取和收费标准,入学资质审核只走个过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施,大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涌入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源质量普遍相对较低。面对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张势不可挡的趋势,忽视招生质量,势必给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一)缺乏独立招生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

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管理工作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招生工作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却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些高校并未设置专门招生部门,一线招生工作人员不足,往往一个高校只有2~3人从事留学生招生工作,[2]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分工混乱,无法形成科学有序的招生规则和流程。

(二)招生宣传方式落后,过度依赖招生中介

传统招生方式以合作中介推荐学生为主,寻找诚信可靠的中介机构固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性,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招生主动权与主导权,且易导致生源同质化。对于一些长期依赖国外中介来推荐学生的高校,则面临招生中介资质不齐、监管不严等问题,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易导致虚假宣传和欺骗的现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声誉的提高,很多国际学生有来中国求学的意愿,但他们对来华留学的信息知之甚少。

(三)缺乏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业能力测试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依据TOFEL、IELTS、SAT、A-Level成绩对申请者的学业水平进行评判,尚未建立起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学业能力测试体系。当申请者来自教育欠发达国家时,极少有人参加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教育考试,一般仅提供自己国家的成绩单,这些学生往往不懂汉语且英语水平也不高。面临这种情况时,招生工作人员很难对其学业能力作出准确判断。

(四)招生流程不完善,尚未建立标准化入学评价体系

据了解,国内依然有许多高校仅凭中介提交的材料或学生本人递交的成绩单来对申请者进行简单“粗筛”,大多数情况下仅依靠招生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最终录取结果,此做法是非常不科学规范的,一定程度降低了录取门槛。招生流程混乱,无法做到每个环节责任到人,无法保证每个环节的公平公正。

(五)奖学金项目的“择优”及“杠杆”作用表现不明显

目前,为吸引留学生来华读书,国内为来华留学生设置的奖学金项目纷繁众多,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主,还包含地方政府奖学金、高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等。获得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优秀”的标准,国际学生来华的目的究竟是为“奖学金”而来还是为求学而来,如何平衡奖学金规模扩张对生源质量的双面性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各高校深思的问题。调查显示,70.1%的留学生声明获取奖学金是他们来华留学的首要决定性因素[3]。部分高校盲目扩大生源数量,使得一些学业能力差且个人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中国校园,他们不具备中英文语言能力、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引发各种冲突,导致“留学中国”品牌口碑下降。此外,部分高校还出现奖学金监管不严、质量意识淡薄、评比过程不透明等相关问题。

二、提高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建议

接下来,笔者将从招生部门配置、拓宽招生渠道、建立学业能力测试体系、完善招生流程、推广预科教育、发挥奖学金作用这六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高校提高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提供一定建议。

(一)设置独立招生部门,实现招生工作专业化

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招生队伍是保证招生工作高效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针对申请者学术能力的审核,更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国教育体制,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作出公平公正的准确判断。从来华留学生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学历背景来看,由于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学历证书的文本样式不尽相同,且由于教育水平、质量与评分标准的差异,导致在衡量学生学业水平与能力时,不可简单地以“AB”或是分数段百分比作为衡量标准,这就对招生工作人员的审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不断充实业务知识,参与定期能力提升培训,熟悉各国教育制度,积累相关经验,归类汇总信息,做到准确核验申请者的学历背景,并公平判定申请者的学业水平。

(二)创新招生方式,拓展招生渠道

为在招生工作中争取到更多优质生源,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改善并努力发掘新的宣传方式,让更多国外学生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术实力、教育模式及毕业前景等。招生渠道多样化,是同时满足提升来华留学生生源“量”和“质”要求的最有效方式。

做好学校宣传,首先要重视高校英文官方网站的外宣作用,完善英文网站建设,是提升高校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向外国学生提供真实全面、符合国际学生特点的招生信息。[1]然而,英文网站不应简单局限在公布学校的招生政策、规章制度、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管理等方面,还应设置可以体现学生活动、福利、新闻热点或其他活动的板块。网站设计应做到选材优良、翻译精准、排版有序,及时更新新闻活动内容,使得国际学生虽身在国外,却仿佛亲临校园。

作为招生宣传的辅助手段,制作具有特色的招生宣传册也被各大高校广泛使用。设计能够展现学校特色、校园生活、招生项目、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宣传册对提高学校海外宣传影响力非常重要。高校可以选择在海外教育展、招生说明会上发放宣传册,也可以发放给校内在读的留学生相互传阅,待他们假期回国时带回自己国家。

高校要善加利用各类专业网站和媒体。一方面,借助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信息平台及国际教育市场中的专业网站和媒体;另一方面,借助国外主流媒体,比如在重点生源国的报纸电视上定期投放招生广告,通过主流社交网络平台,比如在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设置账号,发布招生信息并及时回复申请者咨询的相关问题。

国际教育展是扩大中国国际教育影响的主要方式。定期参加由教育部、国家汉办或其他政府组织主办的国际教育展,有利于来华留学教育的国际化宣传。

此外,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国际校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定期组织短期出访团组、赴国外现场招生活动;通过与国外合作大学互派交换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或借助中国驻外使领馆、中资机构、合作学校和团体等,这些都是拓展招生渠道的有效举措。

(三)借鉴他国优秀经验,建立完善的学业能力测试体系

当前,国内大学入学仅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而国际上对于招生质量的测量则是主要考察申请者的语言成绩(如TOFEL、IELTS等)、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A-Level等)、论文、个人推荐信等其他可以证明学生学术能力及活动表现力的相关材料。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留学生招生考试主要包括英语水平考试和专业学术与能力考试两种,申请者须提交TOFEL或IELTS等成绩证明语言水平,同时参加SAT或ACT学能测试考察专业学术能力。[4]SAT, 即Scholistic Assessment Test, 被认作是世界公认的评判学生专业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SAT包括SATI(普通部分,主要考察数学、阅读和写作能力)和SATII(单科考试,考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申请者须参加SATI以及按照各专业和学校要求的SATII。

除SAT,英国全民高中课程体系A-Level,即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5],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A-Level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A-level课程包含70多门供学生选择,包括财会、化学、生物、艺术、计算机科学等,一般学生会选择3至4门来学,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入学标准对成绩的要求不同。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教育体制并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学业能力测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规定》中也作出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宜自行或联合其他高等学校研制和实施符合办学实际、满足评价要求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1]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依托国内各专业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并有丰富来华留学生教育经验的高校,根据我国现有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制定相应的全国通用入学考试体系,以供各高校自行使用,并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建立完善的学业能力测试体系可以使得招生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公平、公正。

(四)完善招生流程,提高入学评价体系标准化程度

规范招生流程是提高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的一大利器[6]。高校应逐步细化招生流程,形成招生咨询——报名——材料初审——材料复审——笔试——面试——招生小组决策——录取[7]等规范有序的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公平公正,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部分环节内容,以保证招生过程的顺利进行。

考试成绩并不是判断学生学业水平能力的唯一标准,正如《规定》中所明确要求的,借鉴国际上发达留学国家的经验,申请者除提供有国际公信力的考试成绩外,还需提供个人文书、学习计划、推荐信等材料,并增加面试环节,以此展现申请者的个人素质、学校和社会活动经历、人际能力、专业能力及学习潜力等。此外,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申请者有必要向学校提供身体健康报告,入学前参加心理测试。

(五)推广预科教育,保障生源质量

目前,70%的来华留学生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来华留学生学生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学业能力差异巨大。当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时,他们往往很难适应来华学习生活,加之学习成果预期不高,导致自我效能感低。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打架酗酒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来华留学生接受预科教育,可充分利用一年时间去适应来华生活,提升汉语水平,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便在入学后迅速融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预科教育作为一种过渡性教育,2005年,教育部首先在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试点。后为保证政府奖学金项目的顺利开展,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全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此举标志着我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7]目前,我国的预科教育依然主要是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但对于自费来华的留学生,尤其是其选择申请学习临床医学、工学、理学等专业性强并且学习难度高的专业时,为保证教育质量,发展预科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规定》建议,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发挥预科教育在提高本科生源质量、扩大生源规模上的作用,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1]因各国教育体制不同,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高校可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达到学校录取标准的学生实施预科教育项目。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依托完善的教学资源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预科教学。

(六)充分发挥奖学金“杠杆”作用,吸引优质生源来华求学

奖学金的投放是影响招生规模和质量的关键因素。[2]奖学金资助会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增加优质生源来华求学几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为打造“留学中国”质量品牌,各类奖学金已成为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杠杆”作用,注意优化生源结构,丰富国别数量,提高奖学金利用效率以及奖学金评定过程的透明度,避免奖学金发放和监管不严问题[2],保证奖学金的公平公正。同时,奖学金的投放要有意识的保证国别差异,避免出现招生区域失衡、留学生国别同质化问题。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决定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学管理的高效与否、生源质量的高低等均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源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与教育质量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一方面,优秀的生源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质量则是吸引优秀生源的根本因素。

科学有效的多元化招生制度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良好的教育质量始终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根本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指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全球精英。”[8]高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国际声誉及影响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升生源质量,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培养更多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精英,将是高校未来发展来华留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预科申请者奖学金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日本的难民申请人数激增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跟踪导练(二)(6)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浅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