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科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下发,为中医药文化成功地“走出去”带来了有利契机,表明我国把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升到战略层面。如果把中医药比成一座巨大的宝库,典籍则是最夺目的珍珠,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倍受重视,成为一项重点工作,因此,探索中医典籍英译策略及国际传播路径对促进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典籍英译作品在国际上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关系到作品能否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关注,能否被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读者接受,能否对其态度、情感、认知等产生积极影响。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要把握住受众的需求,只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同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医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其翻译不能只是机械地使用专业术语,同时需要对典籍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有效传递。中医典籍英译作品进入其他国家并展现璀璨的中国文化底蕴、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翻译中医典籍既要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要对文化差异予以重视,秉持“和而不同”的胸襟,不断提高英译作品的质量,打破社会思想意识的束缚,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让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给全人类带来健康福祉。
在传播学领域,翻译学是一个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分支,形成了独特性的研究体系。仅从这一点看,中医药英译属于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而全面地把中医文化呈现在其他国家读者面前,也要关注读者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审美标准等,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文字进行翻译。从目前情况看,中医药典籍英译在对外传播方面意义重大,具体如下:第一,能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我国把文化“走出去”当成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成为21世纪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承担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责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有着重要的分量,在现代医疗保健方面发挥出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应在国家的引领与支持下“走出去”。要想成功地走出去,要想融入其他国家的医疗体系,要提高中医典籍翻译质量,与之相关的英译工作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中医药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典籍英译有效性的提升进行分析,要求翻译人员不能只是满足于交流、传播传统医学信息,而要把这当成重要的文化载体,为我国能在国际上构建特色话语体系贡献力量,要展现医学价值,表达其文化内涵[1]。第二,能让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把中国智慧带给全世界。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引起了党中央的足够重视,并于2019年10月下发了意见性文件,明确指出要提高中医药的开放程度,使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巨大力量,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起到促进作用。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能将倡议转化为具体行动,把宏伟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力量与中国优势,这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契机,也使之承受着压力。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成为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新路径,尤其是标本兼治等思想,更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第三,能增强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塑造更好的国际形象。对中医药典籍进行翻译,能让中医药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传播、扎根,要充分利用好我国在世界上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条件,让中医药文化能迈着大步进入世界。以此为前提,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带来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构建国际化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等,因此,要让中医典籍翻译为上述国家战略的实施带来帮助。要让更多国际友人在掌握中医药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其蕴含的认知观与价值观,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充分展现时代活力。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绵延几千载,从未中断,在养生、保健、治疗等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所以,中医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最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完整地保留与传播文化内涵,迎合受众的阅读需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让他们能看得懂、喜欢看,或是用听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独具中国特色的医药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这是翻译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不仅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也要反哺传统文化[2]。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国际化传播视域下,译者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应当注重以译者为中心,正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性,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环境进行翻译,要以得当的方式移动或是嫁接文本[3]。译者自身的知识积累、对中医典籍的熟悉程度以及自身的翻译能力等均会对中医典籍翻译的实际效果以及后续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一般而言,翻译作品能否成功,与译者的水平与能力、文化涵养、专业知识积累等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自我调整,要增强自身对目的语语境的适应能力,在保持中医典籍愿意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方式不断扩大翻译作品的传播范围,试图让更多人能接受。为达到较好的国际化传播效果,译者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对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深度分析,在坚持尊重中医典籍愿意基础上注重跨文化相结合,制定差异化翻译策略,确保翻译目标的实现,要让直译与意译达到最高水平[4]。此外,译者自身必须要加强对中医典籍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便于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重构翻译环境,最终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
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医典籍翻译的目的在于尊重中医典籍内容的基础上,寻找与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的契合点,最终促成中医典籍内容的有效传播,使得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医典籍的内容,最终达到向更多国家读者传递中医文化的效果。译者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入手转换文本,其中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文本的文化内涵,出于传播文化或是促进文化交际的目的转换文本。翻译人员面对中医典籍,要从文化与交际层面入手对两种文化进行灵活转换,要从中医典籍中找到丰富的医学信息,也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转换,通过中医典籍译文传递文化、思想、价值观。在翻译目的、交际意图等方面,译者都是有所不同的,在英译过程中要以翻译目标为引领,灵活地在不同维度间转换。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中医典籍在撰写时采用了大量抽象性、不易于理解的术语,也灵活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正是这些能体现出中国语言风格、中医价值的内容,却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词汇与短语,在英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原文含义并展现文化特色。所以,翻译人员要深入学习,要把握住当前的发展形势,重新审视古老的中医典籍,既要保留其精髓,也要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英译作品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译者要想融入语境中进行翻译,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理论与策略,在不断展现创造力的前提之下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准确无误地传递中医典型的原文意思与内在精神,也可以同时把多种译法组合到一起加以运用。
在翻译领域,翻译对等是一种文本语意层面的对等,而非单纯的直接翻译。真正成功搞定翻译是完美状态下实现对文本的无损翻译。而所有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需要坚持这样一种原则,不断地追求那种完美状态喜爱的对等转换和翻译。为了确保对中医典籍的准确合理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地运用注释,为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保障。因此,翻译者在中医典籍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第一,译者在广地查阅和学习过往中医典籍英译优秀作品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对比分析。第二,注重注释的合理运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在编排译本时只是运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却没有给出相应的注释,但这种做法却不利于读者深刻地理解医学术语,不能对中医文化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中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典籍在编著时采用了抽象的语言,尽管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却不易于理解,特别是“一词多译”的现象,更是给翻译人员设置了障碍,如果不能深入浅出地翻译,或是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短语,读者即使反复阅读也难以理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利用注释,让译文能与典籍形成对等转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此机遇下,中医典籍英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把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给全世界,这是翻译人员的使命与责任,以这种方式促进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让古老的中国文化能以平等的身份与现代化的世界文明互相交融。其中,高质量的中医典籍英译作品具有强大的思想塑造能力和正面导向能力,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强的影响力,能以立体化、多维度的方式让中华文化进入国际舞台,解决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立体而真实的中国展现在其他国家面前。为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作品国际传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确定应该遵循的原则及设定合理的标准,增强专业术语与名词的规范化、统一化,选择更加合理的翻译方法与程序,为翻译人员带来实践参照。除了要保证标准统一性,也要为中医药英译创建庞大的语料库,使诊断、理论、方剂等方面的词条都能得到统一[5]。在对中医药典籍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把握住受众的消化理解水平,确立合适的翻译原则,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传递原文的内容,也要体现出中医药特色,而且要根据文本的内容与类型等在多种翻译方法中做出合理选择,既能让其他国家的中医爱好者读得懂,也能加深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为此,翻译领域要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制定更加合理的英译原则,统一标准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例如,语料库中对中医药相关词汇的翻译作出规范和的表达。例如,《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等。作为世界中联组织6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标准,其对于中医典籍英译具备重要的参考性,对规范中医核心概念的表达起着导航作用。
在中医药翻译标准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更多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对中医药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让他们能在系统翻译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掌握更多的翻译技巧,不仅精通于中医药知识,也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良好的翻译能力。中医药与英语双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既要组织热爱中医文化的英语教师深入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也要组织中医药领域中有英语基础的从业人员参加语言培训活动,增强两种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更为丰富的翻译技巧。例如,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设立孔子学院、中医学院等,把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鼓励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师等参与典籍翻译活动,积极开展教学、翻译、研讨、交流活动,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从译者自身的角度来讲,应当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中医药蕴含着深奥的辩证思维、哲学思想,加之在撰写时运用的大多都是古文风格,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当代中国人尚存在理解障碍,更何况翻译给外国人看。中西方文化、医学理论等客观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对两种文化进行充足的了解,找到彼此之间的趋同性,让更多国外读者能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所以,翻译人员需要理解中医理论的由来、风格、特色,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到彼此之间的契合点,尽可能运用通俗、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介绍每一种中医与中药,展现中医的特色与内涵,提高语言的贴切性与形象性。
近年来,我国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传统文化方面采取的举措越来越有力度。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的国际传播和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让典籍英译作品能产生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应当充分地利用国内外优质的资源,具体如下:第一,注重中外翻译人才的深度合作。通过组建中外翻译人才协同合作的团队可以在翻译中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在翻译中医典籍时要体现出对原文的忠诚,也要增强作品的易于理解性。第二,注重与国际上具备顶尖实力的机构、专家进行合作。在他们的支持下对已经出版的典籍英译作品进行宣传。第三,应当高度重视与汉学家的紧密合作,体现出汉学家的价值,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在国际上的更好传播。汉学家具备融通中外的能力,能把握住英语受众的心理诉求与阅读期待,用接地气的方式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再加上汉学家本身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可以借助于讲学、国际会议等方式,请他们对典籍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时间差思维差”等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一起弘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
国家层面应加强对中医典籍英译工作的政策支持,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具体而言:第一,要注重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要得到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包括文化、财政、出版等,使中医药能更好地走出国门,为国际化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政策引领与扶持。第二,建立专门的翻译结构。通过设立专业化中医药文化翻译机构,从海外引入更多高素质人才,与资深专家合作,使中医药文化译介方面的研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例如,开展中外合作的翻译重点项目,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同时,要争取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增强财政监管有效性。
总之,不管是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还是增强我国的世界影响力,中医文化都是一扇重要的窗口。在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过程中,中医典籍是有效媒介,其中蕴藏与保存着大量中医药知识,记载了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防病治病的临床经验,中医典籍的对外翻译,能让其他国家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医并进行学习,能对世界医学起到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