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党的领导制度研究进路及展望

2023-01-08 01:27:14祝伟伟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领导体系

祝伟伟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自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相关研究在国内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学者们从制度建设的不同层面对党的领导进行了诸多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2]31后,学界对党的领导制度研究进入了高潮期。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党的十九大后学界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研究,厘清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总结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该研究待完善之处的思考。

一、十九大以来党的领导制度研究概述

以党的十九大召开时间为节点,将时间限定为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知网(CNKI)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学术成果121篇,其中包括学术期刊65篇(CSSCI23篇)、报纸文章52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若将搜索扩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相关主题,学术成果大幅增加,但是多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基本制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多层次制度的研究。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主题的精准性,故只对前文所述“党的领导制度”为篇名的成果进行分析。从发表时间来看,2019年11月之前,有关“党的领导制度”的相关文献寥寥无几。自2019年11月起,学界掀起了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的高潮。这一现象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及体系建设的相关阐述有直接关系。

虽然学界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系统研究时限不长,但是却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据此可窥这一课题在学术界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也有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过综述,例如学者方涛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党的领导制度的研究,得出“这些研究主要是宏观的理论研究偏多,重点探讨了党的领导制度的内涵、构成、功能及其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间的关系问题”[3]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党的领导制度提供了借鉴。但是,仅从内涵、功能和路径来概括仍缺乏系统性,所以需要在此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全面概括和深度挖掘。

二、十九大以来党的领导制度研究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制度”这一理论和实践课题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出发,学者们就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党的领导制度概念内涵阐释、内在逻辑构建、具体制度细究、重要关系辨析、重大意义阐述、实践路径探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概念内涵

明晰概念是研究的起点,学界非常重视对党的领导制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阐释。首先,相关学者对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内涵进行了界定。钟宪章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指政党为实现既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在党和国家的权力配置、领导关系以及各种党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包括规范党的领导的各种党际关系、党内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4]。其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后,学者们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周建伟指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由党和国家权威机构制定的,明确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和规范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力配置和‘权威-服从’关系,以增进信任、驱动治理、促进发展,提高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目的,可理解、可执行的规则体系”[5]29。再次,对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制度体系关系的认识。齐卫平认为“制度合力来自制度体系,只有制度形成系统,才能产出效能”[6]14。他还提出,“从表述形式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但从内容和精神实质看,这个意思是明确的”[6]15。学者们在认识党的领导制度及其体系科学概念的前提下,又对概念规定衍生出的制度制定主体、制度层级及制度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对党的领导制度及其衍生概念的科学阐释,为该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六个方面。[2]23学术界对这六方面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一,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逻辑的研究。郭定平从历史、理论、制度、实践四个维度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内在逻辑,进而建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分析框架。[7]方涛从价值、实践和时代三个维度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经验和时代发展潮流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8]的结论。周长献和韩强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构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期的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和制度初创阶段、改革和调整阶段、明确和规范阶段以及体系化构建阶段。[9]其二,对党的领导制度六大主要内容的研究。关于六项主要制度的角色定位,代江波认为,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主轴,从根本前提、最高原则、准确定位、根本目的和根本方式、内在要求、根本保证等方面揭示了构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10]于昆认为,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制度既有特定的丰富内涵,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思想基础、制度保障、覆盖范围、价值取向、能力支撑、自我革命等方面织密制度体系。[11]在某一项制度的定位上,学者们也做了阐释,例如,詹成付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贯通性的作用。[12]其三,划分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下的二级三级制度。唐皇凤阐释了二级三级制度构成方法,提出“制度体系的结构可分为制度内核、中间保护带和外围制度”[13]16。此外,陈志刚、张世飞等也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创新的结论。

(三)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的具体制度

有的学者着眼于微观,对党的领导制度的某一个小层次的制度单独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一,对民主集中制的研究。方涛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14]。其二,对最高领导制度的研究。徐冀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最高领导制度的历史变迁,提出“最高领导制度更是关乎党和人民的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工程的兴衰成败,必须要广泛吸收历史经验并明确根本判断标准”[15]。其三,对全面领导制度的研究。杨彬彬分析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概念,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全面性、政治性和制度性特点。[16]其四,对集体领导制度的研究。蒯正明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提出“集体领导制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党内民主基础之上”“ 做到集体领导制度化、程序配套化,把实体性与程序性制度建设并重”[17]等启示。其五,对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研究。王庭大分析了治党与治国、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统一关系,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覆盖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制度体系”[18],并详细分析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重点抓手。其六,对社会建设具体领域领导制度的研究。夏文斌分析了在教育领域要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提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中发挥教育领域的特殊作用”[19]。

(四)党的领导制度及相关要素的重要关系

党的领导制度处在一个有机运行系统中,与治国理政的其他要素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对此,学者们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党的领导制度与党的领导重大原则之间的关系。丁俊萍认为,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贯彻落实这个最高政治原则,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20]25。其次,党的领导制度与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彦德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党的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21]。再次,党的领导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丁俊萍认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性地位”[20]25。同时,在处理党的领导根本制度和其他根本制度关系中,齐卫平认为,“把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思想文化制度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制度相提并论,容易模糊对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结构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认识”[6]16。最后,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邹庆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党的领导制度分别以‘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取向和衡量标准,归结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定位”[22]。施新州认为,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早前学者对党的领导制度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如陈立旭提出,“党的领导制度对于党能否实行正确领导关系极大,但在我党历史上却多次出现忽视领导制度甚至破坏领导制度的现象。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党的领导制度问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24]

(五)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重大意义

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学者们从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地位、制度优势显现、提高执政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一,党的领导制度是根本制度,处在统领地位。石仲泉指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领导制度被定位为最重要的根本制度,对其他制度建设具有统帅意义。[25]易海云也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它统领和贯穿其他十二个方面的制度。[26]其二,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唐亚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以组织力为核心、以生产力为导向、以创造力为中心、以执行力为保障、以发展力为基石,塑造了组织的先进性、战略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治理的绩效性以及发展的和平性”[27]。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孙照红从风险治理角度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战‘疫’的举措和实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8]。至于优势发挥的原因,田鹏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正确把握理论与时代的关系、逻辑与历史的关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两种宇宙观”的关系,做到了以自我革命引领制度转化。[29]其三,党的领导制度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周建伟认为,党的领导制度可以完成两个“三化”、一个 “消除”:两个 “三化”指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国家治理清晰化、科学化、完善化; 一个 “消除”指消除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误解与曲解。[5]32张士海认为,党的领导制度的价值指向就在于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将党的执政行为规范到制度钢笼之中,将民主与法治放置在制度框架之中。[30]

(六)关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实践路径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31]在分析党的领导制度内涵、内容、价值等基础上,学者们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角度,齐卫平认为,“要立足于制度整体优势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上”“与党中央做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部署相统一”“提高制度执行力”[6]17-18。第二,从制度自身的整体性完善的角度,唐皇凤提出,“不断提升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13]7。第三,从组织和队伍建设的角度,石仲泉认为,“有了干部的正确执行力,才有制度的持续生命力”“提高治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25]。第四,徐光春、王维国等以发挥党章的作用为视角,认为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32]“民主集中制为基础”[33]。第五,从思想宣传的角度,陆卫明提出,“将加强思想教育与开展广泛宣传紧密结合起来。要努力构建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学术概念、逻辑和框架,研究好、宣传好党的领导制度。”[34]第六,从健全党内法规的角度,施新州认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前提。[23]马玉婕提出,“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法规约束;制度治党与党政体制改革协调互动,提供运行载体”[35]。周长献和韩强提出要坚持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制约权力规范。

除上述六个主要方面之外,党的十九大以来学者们还研究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贡献,例如学者柳亮研究了邓小平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思想,学者孟宪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学者张淳研究了党在延安时期加强领导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中央领导机构工作制度、集体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领导监督制度等内容”[36]。

三、新阶段党的领导制度研究展望和转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党的领导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领导制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方面面,为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需进行扩展和转向。

(一)深挖经典理论:贯通马克思主义文献与党的领导制度的古今关照

党的领导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原则为党的领导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学界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多成果,但是在制度层面追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相关阐述较少。首先,需加深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文本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取得政权进而执掌政权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虽然它们没有确切提出党的领导制度这一特定概念,但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中关于领导革命和发展建设的相关论述是后世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执政的理论土壤,需要深度挖掘,以党的领导经典理论论述关照时代执政实践。其次,要深化对无产阶级领导和执政实践的研究。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巴黎公社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为代表,革命为何取得了成功而后又走向了失败,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探源,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如何运行、效果又如何,这些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经验。通过对无产阶级政党运行中所产生的重要文献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著作进行回溯,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警示。

(二)拓宽研究视野: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执政党领导制度的中外之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37],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主体和根本领导力量,其执政理念、原则和根本目的等方面,在制度上的规定根本不同于西方执政党的领导制度。当前学界局限于对党的领导制度自身的研究,缺少与国外执政党领导制度的对比研究。一方面,从基础理论研究来讲,需要进一步从法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范式阐释党的领导制度根本优越于西方政党领导制度的学理性逻辑;另一方面,从现实实践来讲,需要利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真实发展现状对比中来力证党的领导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实践逻辑,例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西对比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同时,还应增强国际话语权,占据国际舆论的阵地。在对中西政党领导制度优劣分析中,还应积极寻求国际发声渠道,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展现于国际视野,在比较中消弭西方学界和政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知的偏见。

(三)拔高研究视阈:分析党的领导制度在人类制度文明演进中的定位

人类社会在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38]党的领导制度需要从人类制度文明史发展的哲学高度对其进行深度研究,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史历程中进行理解。“人类制度文明的进步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39]党的领导制度也经历了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当前学界已经有一些对党的领导制度生成的历史逻辑的研究,但是仍不完善,需要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相统一中把握党的领导制度逻辑。

(四)细化具体内容:形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的次级领导制度研究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了六个方面,学界虽也对六项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大量阐释,但是对这些制度缺乏单个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度间关系的研究。一方面,在六项主要制度中,除了对集中统一领导、全面领导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外,其余的制度尚未形成研究系统。特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学界对其相关概念、内涵、原则、目标和路径等系列问题的研究非常欠缺,需要对构成党的制度体系的元单位进行具体研究。另一方面,对各个制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也需要加强,例如丁俊萍研究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关系,提出了“前者突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价值引领,后者反映了党领导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20]29,35的看法。类似于这类对两种制度的研究或者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群的研究,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研究圈,将制度有机融合起来系统研究。

(五)重视时代创新:立足实践发展阐释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最新成果

制度创新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党的领导制度的发展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亦步亦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无止境的,制度创新也永无止境。对党的领导制度的研究应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党和国家重要文件和政策的出台,紧跟制度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实际,不断进行追踪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党的最新文献的研究,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对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论述的研究,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深入探析其理论来源、实践逻辑和价值指向。另一方面,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实践道路进行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实现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凝固制度机制,不断探索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的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要求,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要求,也是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在当前学界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对党的领导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政界和学界必须重视和完成的时代之要。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领导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