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兵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江西 南昌 330108)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之对立统一助推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历史告诉我们,顺境之中潜藏着危险,机遇藏匿于逆境之中。执政党只有善于化危为机,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将被危局裹住手脚,甚至与良机擦肩而过。这对于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和远大发展目标的使命型政党来说尤为重要。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在100年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毫不畏惧的胆识气魄和运筹帷幄的战略布局,成功化解无数次危局困境,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建设之径和改革之途,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回首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间奇迹的100年历史轨迹,梳理和总结百年大党化危为机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提振我们战胜新发展阶段中不可预料的风险挑战的精气神、一如既往地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儿女殷切期盼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有的政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采取某些措施来应对现实中遇到的危局或困境,而中国共产党则能够始终做到将化危为机连接于100年历史洪流的始末。这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挫折而愈挫愈勇、备尝艰辛而愈加成熟,能够始终将自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和各领域所遭遇的危机转化为助推历史前进的机遇,书写了惊艳世人的壮丽篇章。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加之国民党右派的接连变节,如火如荼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会后,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启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至1930年夏,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领导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达到10多万人,中国革命呈现出星火燎原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代价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即“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中国共产党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用好“武装斗争”这一共产党人的重要法宝。
20世纪30年代初,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由于错误军事指挥的负面影响和敌我军事力量的过于悬殊,红军难以摆脱被动的不利局面,甚至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近乎陷入绝境。在党和红军危急存亡的时刻,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导党和红军迅速挣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既要反右又要反“左”;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用好“党的建设”这一共产党人的重要法宝。
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而国民党却继续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妥协、对红军进行“围剿”,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着种灭国亡的严重危险。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我们党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得以确立。此后,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西安事变这一历史契机,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强大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接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用好“统一战线”这一共产党人的重要法宝。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虽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民主党派的大力支持,却遭到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极力反对。重庆谈判之后,国民党罔顾国内外舆论,公然发动内战。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而解放区人民军队只有约127万;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控制着全国各大城市、交通干线及绝大部分近代工业,而解放区人民军队只有“小米加步枪”,没有一艘军舰和一架战机,解放区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在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指出要“准备应付大事变”,在党的七大上列举了我们党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告诫全党“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3]388,既要有坚定光明前途和命运的信心,又要有应对困难的充分准备。毛泽东还强调:“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3]392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抓住时机、灵活作战,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历经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快速缩减、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这种优势让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为解放战争最终胜利凝聚了强大力量。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遣军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甚至罔顾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战争形势日益严峻。美军在武力干涉朝鲜内战过程中,肆意挑衅中国底线,多次派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危急关头,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反复权衡,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首次于境外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接受的首次重大考验,亦是我们党化危为机的光辉范例。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4]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稳固了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的人民政权,为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制定战略决策必须坚持人民根本利益至上的原则立场,要站在中国看世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集思广益、民主集中,审时度势、选择有利时机。只有这样,我们党和国家才能化危为机,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安享和平、稳定和安宁。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文化大革命”。这10年间,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家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重塑信心,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我们党系统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从沿海到内地,在中国大地上都呈现出一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局面。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一些领域进行“制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在这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果断采取措施,平息政治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牢牢守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做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创新思想,解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国外经济不景气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使外部需求不断萎缩,我国贸易出口量急剧下滑,国内一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纷纷倒闭破产。面对世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从容应对,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政策,出台“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以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征,带领中国人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5],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应对危局困境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创造性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应对危局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2013—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6.88万亿元增至99.08万亿元,增长了74%。习近平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6]。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020年以来,全球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面对这场严重的危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部署、协调各方,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动员、齐心协力;坚持人民至上、科学防控,稳步推进复工复产,有效推动疫情防控和中国经济向好发展。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针对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党深入实际、深挖根源、对症下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了“中国之治”的新局面。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7]从这次化危为机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7]。凭借这些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才能在风雨中所向披靡,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回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无论形势多么危急、风险如何重大、考验怎样严峻,中国共产党应对之成功,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化危为机的宝贵经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党而言,要想成功应对各种危局困境,切实发挥领导核心的统帅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所在,更是我们党化解危局困境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 。”[8]310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和革命事业之所以遭受挫折甚至面临覆亡的危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足够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的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由此,中国革命才转危为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面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混乱、百业待兴的危重局面,我们党有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迅速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使我们国家取得了“两大奇迹”。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之中,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全民抗疫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1]。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是一种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面对各种危局困境,中国共产党始终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世界变动与中国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态势,厘清危局困境的来龙去脉,根据时局变化制定因应之策,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面对抗日战争结束后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大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面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犯我边境的危局困境,党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凭借“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眼光,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使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危机和大考,习近平强调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要坚持“乘势而上”,要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尤其在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曾多次强调要“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指明了方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各种危局困境具有不可预测和突发偶然的性质,偶然性中又具有某种必然性。从科学和理性的维度去审视危局困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重视防范化解危局困境是成功应对和解决危机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要化解危局困境就必须掌握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思维方法,认清“危”中之需、找准发展之“机”,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危局困境的演变机理,提出化危为机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科学研判形势与目标变化,综合分析和评估诊断各种危局的产生根源、发展样态和可预见的后果,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才能一次次化危为机。
习近平强调:“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化危为机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国情特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解答和回应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理论学说,只有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才能焕发其生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不懈抗争,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继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突破思想桎梏,把握客观实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化解了各种危局险境,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并逐步向强起来的新时代迈进。我们党成功化解危局困境,其实就是将“老祖宗不能丢”和“新境界要开拓”相结合,根据时代洪流和火热实践之变化需求非线性地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升华跃变的过程。在100年历史变迁中,我们所遭遇的各种危局困境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注脚。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我们党遭遇的危局困境贯穿于100年不平凡的历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发动全国性内战等危局困境,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文化大革命”的内乱等危局困境,抑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政治风波、洪水、非典、地震、疫情等危局困境,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成功应对和化解,其中最根本的逻辑就是始终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9]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100年来,不管是从“小米供养了革命”到“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还是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大包干”契约上的红手印,抑或从新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到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凡此种种都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化危为机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源泉。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8]382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坚持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化解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于危局中摆脱困境,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指出:“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1]正是这种思想和行动自觉才促使我们党在危局和困境中接受锻造、走向强大。任何一次成功化解危局困境都是对我们党自身能力以及能否完成自我革命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前列?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 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存在的问题。面对危局困境,党只有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练就过硬本领,才能遇险不惊、厌难折冲,进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所面对的思想建党的风险考验,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风险挑战,抑或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我们党都能切实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打铁必须自身硬”的信念,发扬斗争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顽疾作坚决斗争,永葆政治本色,从而使我们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政党。
面对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跃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时刻牢记安不忘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强大的内在思想自觉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等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我们党在成功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长期的实践历练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源于其对标对表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以强化自身建设的实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在理论、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创造了人世间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沧海横流,方显初心本色;危局困境,展现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化危为机的伟大历史进程彰显出百年大党的光荣与伟大,其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光明未来的强大动力。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风险、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等都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和认清危机的规律性,“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1],担当善为、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成功应对和化解各种危局困境,进而顺利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