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中育人,让劳动教育“强”起来

2023-01-07 11:49■文/张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拖地劳动博物馆

■文/张 慧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一、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在家中几乎不劳动,于是造成他们重视物质享受,对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珍惜。劳动,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正确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劳动意识,继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在开展“我是家庭采购员”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家庭成员有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爸爸、妈妈因故不能做饭,孩子需要采购食材为家人准备午饭,现给你100元,你准备怎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生A计划订购三盒鱼香肉丝盖饭,价格为24×3=72(元)。小组成员表示:这种采购方式花费成本过高,而且买来的食物不健康(外卖食品高油、高盐,菜式也很单调)。此时,小组成员提议:本着将最高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的标准,把握食材的性价比,降低支出成本。比如,方案A为订购一份鱼香肉丝29元,一份酸辣藕丁24元,一份清炒白菜18元,一份蛋汤20元,三份米饭3×2=6(元),合计97元,一家人可以吃到一荤两素,且有汤有饭。如果在菜市场购买食材,成本将不到50元。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教育,学生意识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意识到了父母为什么工作那么辛苦也要坚持回家做饭。在这次的活动中,学生产生了勤俭节约、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小学生至今还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自己的鞋子和袜子等。如果学生没有劳动意识,他们就不能从中获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一个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能力的学生,是不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教师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愿意通过劳动,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的人。

例如,在教学“我是拖地小达人”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并让组员完成区域内的拖地任务。学生完成了十分钟的任务以后,教师让学生停止拖地,一一点评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看到小组A已经擦完桌子,完成打扫,准备好拖地的工具,已经开始拖地了,并且小组A已经完成了组内分工,由小组成员接力拖地。而小组B则是一片混乱,区域的地扫了,桌子没有擦,拖地工具虽然准备好了,但因为工作无序,拖地还没有开始进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拖地,小组和小组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此时学生意识到劳动技能的差异,会带来劳动质量的不同。于是小组B的成员向小组A的成员请教。小组A的成员表示:首先,在开展任务以前,要收集环境信息,了解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比如,擦桌子、扫地、拖地这三项任务是学生需要完成的,拖地是清洁任务的一部分。其次,任务和任务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先拖地再完成其他任务,将会影响到拖地的任务,于是学生制订了正确的劳动顺序。再次,要掌握劳动的技巧,如学生在拖地时,要按顺序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每一片区域都能被拖到。最后,学生要合理分工,对于小学生而言,拖地的任务较为繁重,一名学生难以高效、优质地完成所有的拖地任务,并且班级的清洁工具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小组A的成员制订了轮流拖地的方法,被轮到拖地的学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制订劳动目标,优化劳动流程,合理分配任务,进而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

三、在劳动中培养生活态度

对部分学生来说,劳动是一种负担,他们觉得劳动的过程必然是辛苦的,于是他们尝试逃避劳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劳动态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受到传统的错误价值观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人们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有前途的,才能够成为上等人,而劳动人民则是底层社会成员,他们是社会鄙弃的对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提倡社会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人和人之间没有等级之分,但是传统思想的渗透并没有完全消除。二是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会花费很多体力和脑力,当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费力损耗时,便不愿意继续参与劳动。为了改变学生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劳动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劳动可以优化自己的生活,通过劳动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例如,在教学“广府美食小达人”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往常都是父母做早饭给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次早饭给父母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制订劳动计划。首先,学生通过收集信息,了解到家人的喜好。学生发现全家人都喜欢吃面条,对于学生来说,下面条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烹饪方法,他们能在轻松、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具体操作。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准备食材,在烹饪的过程中呈现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再次,学生学习了下面条的流程,烧好水,准备调料,开始下面条。最后,学生将自己下好的面条与全家人进行分享,家人吃到面条都很高兴,也十分欣慰。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劳动可以提升亲子间的情感,劳动也能让学生改变生活态度。经过本次的劳动实践,学生变得更加热爱生活了。

四、在劳动中培养人文意识

在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需要想办法为社会去做一些事情。在为社会贡献力量时,一方面人们能够向社会传递自己的爱心,这就是歌词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初衷;另一方面人们将会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递给身边人,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劳动,不仅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够改变整个社会。教师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并以劳动为基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例如,在开展“博物馆里做义工”时,教师引导学生当博物馆里的义务讲解员。教师要求学生在体验当义务讲解员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思考。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当前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开始愿意主动来博物馆参观,了解各种知识了。很多年轻人虽然对博物馆中的展品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相关的知识了解却比较浅。然而这并非个别问题,学生也觉得自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少,如果不是因为做义工,那么这些知识也许和他们了解的一样。学生认为,当前博物馆里信息技术应用太少,导致博物馆要聘请大量人员开展讲解工作。有一些学生曾经与父母参加过一些时尚衣展,他们发现,当前已经有很多场馆都应用了智能导航技术。当有人想要了解具体内容时,我们只需点开APP接受智能导航的引导即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播音员为自己服务。应用APP软件,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我们可以应用软件了解整个场所的构造,了解自己在地图中的定位等。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减轻各种场所工作人员的负担。此时,学生相机提出疑问:博物馆里的物品虽然古老,我们能否让服务的方式变得不古老?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认为博物馆应当合理应用智能化服务来代替人工化服务,如此博物馆就不再需要那么多义工开展具体工作。在学生完成了博物馆的工作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给市长写封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其中有一名学生的建议,还引起了社会面的广泛关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能通过劳动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劳动能认真思考如何改变生活,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学生愿意通过劳动改变生活,造福社会。

总之,当前国家虽然提出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内容、评价等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还是被弱化。如果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明晰劳动教育的目标,依照目标来优化教学策略。劳动教育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能被全面提高,学校也要在劳动中育人,让劳动教育真正“强”起来。

猜你喜欢
拖地劳动博物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谁去拖地
大扫除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博物馆
拖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