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伟
(太原市文物局,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发展太原文物事业中,以区城文化为纽带,凝聚精神力量,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坚持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转化、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上形成工作矩阵,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个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将蕴涵于文物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承起来、阐释出来,全方位推动太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释放文物精品资源优势,激活文旅产业乘数效能,打造更多更好集聚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景区和经典博物馆,让“阳春白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润泽千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是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发挥晋祠——天龙山、太山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牵引带动作用,谋划双塔大景区4A级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晋祠、天龙山、太山景区提质工程,实施龙山景区环境整治,改善童子寺遗址景区周边环境,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集中展示晋阳文化特色精华。依托窦大夫祠、净因寺、多福寺等历史资源,烈石寒泉等文化景观遗产,实施净因寺、多福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崛围红叶”提升、“土堂怪柏”打造、“天门积雪”复原等工程,再现太原“八景”。建设仰韶文化镇城遗址公园和太原府城西北城墙遗址公园,开放镇远桥遗址,实施牛驼寨战斗遗址连片保护工程。持续推动文旅深融合、巧融合,盘活、用好文物资源,丰富景区文创产品研发和有效供给,策划组织文物故事特色展演活动,持续打造“晋祠国风文化节”“红叶文化节”等金字招牌,强化景区“造血功能”,推动太原文旅进入“品牌时代”。
二是打造经典博物馆时代记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加强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发挥太原市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提升太原历史文化脉络综合性梳理展示水平;建成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与王家峰墓群遗址公园、东山古墓连片,透过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信息展示太原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建设晋祠华严经石刻艺术博物馆,改造升级赵梅生美术馆,扶持六味斋非遗博物馆等20处“类博物馆”省级备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中小型专题博物馆,逐步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城市博物馆集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倾力建设“博物馆之城”。策划推出太化工业遗址公园、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暨晋阳精品石刻文物展、太原市精品碑刻展、民间收藏精品展四大主题展览,培育1-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十大精品展,推动文物交流共享、活态传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第二课堂”功能,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政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三是阐释传播历史文物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依托晋祠、永祚寺、太原大关帝庙等重要历史文物,以省级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晋祠博物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牵引,深入挖掘提炼好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推动太原文物精髓列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和晋商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发起创建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万里茶道(黄河流域段)文化联盟和中国石窟寺文化联盟等黄河文化联盟,把黄河文化弘扬好。积极构建文物价值传播体系,融通多媒体资源,出版《晋阳国宝》《听得见的博物馆》等文物宣传书籍,策划推出走进博物馆,借助各级各类媒体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物宣传格局,多渠道讲好太原故事。实施“文物+”战略,促进文物与科技、教育、传媒等深度融合,策划推出文物领域研学旅行、精品旅游线路,植入地方特色浓郁、互动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走入群众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通过数字化存储,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文物数据库,打造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资源社会共享,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贴近新生活。
一是搭建文物科技现代化管理平台提高治理效能。“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依托科技联盟、科研小组,强化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加快重要、急需和空白领域的标准制定修订,为文物保护可持续、标准化发展奠定科研基础。加强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融通多源海量数据资源,统合文物保护、文物安全、文物监测、智慧文博、智慧景区、智慧管理等多维领域,打造全国首个市级文物综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化。
二是打造智慧博物馆扩大对外影响。“文物保护一定要靠科技。”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利用纳入太原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融入全市科技发展大平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组织开展关键技术专项攻关,发挥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支撑作用。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工程,开展馆藏珍贵文物、古籍善本及重点出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充分运用AR、VR技术,将实景展览搬至“线上”。持续推广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加强晋祠博物馆、晋商博物院等重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运用,借鉴推出“可行走的古建筑博物馆”数字化巡展项目。倾力打造关公文化与万里茶道等更多太原“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示范项目,推动太原文物精粹走向世界交流互鉴,发出“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性保护原则,出台《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夯实基础。出台《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发展规划、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启动18处国保和28处省保专项保护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实现文物资源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完成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工作,健全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分批次、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开展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及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三年计划,全面改善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及时抢救濒危珍贵文物,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加强基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库房建设,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建立全市文物安全档案,实施全市文物远程动态实时监管,实现各级文保单位文保员全覆盖。完善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二是强化考古影响,坚定文化自信。“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建设镇城遗址公园,展示太原5500年仰韶文化;建设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考古工作基地,加强考古成果挖掘研究和阐释利用,让考古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配合太忻经济区建设,落实土储前置考古,让“要动土、先考古”成为全社会共识,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得益彰。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落实好中央编办关于考古机构编制的规定要求,争取单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增强市级考古机构力量,申领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积极推荐考古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加入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为太原市考古工作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三是打造身边博物馆,厚植执政基础。“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依托唱经楼、校尉营关帝庙、圆通寺等府城新修缮文物,布局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推出“城市记忆”主题馆,开展专题展、引进特色非遗展示互动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进百姓,建设百姓精神文化家园,点燃文化“烟火气”,焕发城市新活力,让人民群众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感受愉悦,享受高品质生活。通过“巨手擎”“千手护”等项目,加大文物社会认养开放力度,多元融资、多方保护、合理利用,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新动能,让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提升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水平,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革命文物的“教科书”“营养剂”作用,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编制我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太原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加强全市2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全面提升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水平。建立全市红色文化遗址台账,启动全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二是深化“省校合作”,打造红色博物馆。进一步完善“省校合作”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建设合力。着眼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充分发挥太原市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高校人才研究优势,开展多方位合作,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拓展革命文物展示利用途径,依托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红色专题展,规划推荐红色文化游、革命遗址故居游等红色教育国情教育路线,打造精品党性教育课程和现场教学点,形成太原市党性教育和红色教育打卡地,充分释放红色能量,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赓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青史如镜,笃行致远。太原市文物系统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把握“全方位推进”这个关键,持续以“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定位和要求,以“赶考”的清醒和自觉,答好新时代文博答卷,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