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丽 杜曙光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回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迫切性。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以期对该视角的逻辑分析做出边际贡献。
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方面,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国际方面,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为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念先行。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正在经历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凭借市场、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深陷经济复苏泥潭,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格局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国内方面,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发展的自立自强。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竞争能力的加强,“修昔底德陷阱”导致我国外部发展压力加大,挑战增多,这些都使得我国以往采取的“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国内,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发展格局,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十四五”规划《建议》正式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以看出,探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关系。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和发展遵循。“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内循环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就是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探寻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本质属性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新发展成为引领新发展格局的不二之选。
所谓经济发展动力,其核心要义即为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不断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庞大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得益于党和国家适时地采用了刺激增长的经济政策。归结起来,主要是从需求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灵活运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三驾马车”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发疲软,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定位事关全局。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为直接。“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定位在发展战略的高度,突显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实现经济发展自立自强的决心。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制度上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动态平衡,这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管齐下,协同发展,而协调发展正是切合这一要求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40多年在铸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这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都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协调发展正是解决制约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和痛点的关键。
一方面,协调发展是完善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可以从供给侧方面满足国内大循环对于产业和产品的需求。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实现东中西联动发展,从供给侧方面促进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另一方面,协调发展可以从需求侧层面提升消费和投资需求,为国内经济循环的构建提供需求拉动效能。通过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消费的提升,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资源优势。可以引导投资向欠发达地区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创造更多的投资需求。
由此可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就要在协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经济大循环的良好局面,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标。
绿色发展引导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方面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探求两者的“融合点”。所谓“平衡点”是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关系。“平衡”体现的是两者之间相互制衡但又相互对抗的状态。绿色发展首先要做好环境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转向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势必要加大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力度,这给当地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环境保护的压力。如何寻求两者的平衡点,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政策的完善水平。有些地方采取了被动式的应对方式,即当地企业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一种博弈策略,有学者将其称为“运动式应对”。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最终既不能保护环境,又损害了经济的长久发展。以“平衡”的方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实质是以让渡部分经济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而以绿色发展理念更要强调两者之间的“融合”。
所谓“融合点”是指将环境保护融合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本身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点。“融合”关系转变了以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此消彼长的对抗状态,构建起两者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实现“融合”发展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形成绿色经济新格局,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开放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
开放发展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然选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理论,生产力的大发展必然带来生产的国际化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一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走开放发展之路。然而,现阶段世界经济局势动荡,逆全球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坚持开放发展这既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展现了我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新阶段的开放发展是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对外开放已不再是“依附式”的低水平的对外开放,而是“参与式”、“竞争式”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动国外大循环的发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只有国内经济实现了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升级,才能在国际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要素优势。同时,只有构建起完善的国际大循环体系,才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利用国际资源,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发展正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共享发展为引领。
经济发展是手段,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目的。以共享发展引领新发展格局才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战略。共享发展包括全面共享、全民共享、渐进共享和共建共享四个方面。全面共享和全民共享是解决共享什么和由谁共享的问题。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发展的成果必然要为人民群众全面的享有。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活领域,而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应由人民全面享有。全民共享的主体是全体劳动人民,全体劳动人民都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建设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经济发展的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渐进共享是解决发展路径的问题,是阶段性共享和过程性共享的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决定了事物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先发展经济后实现人民群众对于发展成果的享受,还是边发展边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出了回应,我们要秉持边发展边共享的理念,同步地和渐进地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共建共享是解决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作用的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理想,也是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的崇高目标。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参与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全体人民自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共建共享。
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全面共享和全民共享为根本目的,以渐进共享的包容性和共建共享的主动性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否则经济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源,就会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发展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创新发展是解决经济发展动力的问题,其本质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依附”实现经济的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协调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内生需要。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系统发展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分别从供给侧角度和需求侧管理两个方面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提供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本质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绿色发展不仅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更应找到适合经济发展的“融合点”,通过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不同于以往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强调的是自立自强基础上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新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格局的形成,正是开放发展的内涵所在。共享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必须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遵循,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永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