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奕 王江华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江苏省常州市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待遇保障,畅通流动渠道,不断完善“选、育、用、督、保”的管理体系,让离群众最近、感知最灵敏的社区工作者更有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高品质服务助力高质效治理。
机制奠基,党建引领,推选带队“头雁”。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携手共建和美家园”等工作为抓手,有力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全市102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全面完成,一次选举成功率100%,新任村(社区)书记平均年龄46.6岁,相比于上届下降近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0.86%,比上届提高7个百分点。一大批讲政治、有担当、口碑好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
管理强基,源头活水,使用干部队伍。以“三个结合”构建“1+9”专职化管理制度体系,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1”即全面落实关于打造基层治理铁军的实施意见,“9”即包括档案管理、教育培训在内的9个配套文件。“三个结合”是与编制管理理念结合,将村(社区)“两委”干部全面纳入专职化管理;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结合,对村级班子和干部实行目标管理、综合研判;与已出台政策、成熟做法结合,和常州市前期推行的村(社区)书记“5A”制晋档升级管理制度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员额配置方面,按照常住居民每250户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配置,拿出600多个社区工作者岗位进行公开招录,逐步实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目标。
考核优基,奖惩并行,督促工作质效。健全并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建立任期和离任审计、任职回避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和权力运行。开展社区工作者等级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一线社区工作者可享受社区副职考核待遇。进一步规范进口、畅通出口管理,建立淘汰机制,对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符合报考条件三年内未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予以辞退。实行群众评议与组织考评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工作者调整等级、续聘解聘、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激励固基,以人为本,保障基层待遇。进一步畅通社区干部的发展通道,明确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规定选拔到镇(街道)任职,并优先推荐进班子;每年镇(街道)机关录用计划的5%左右和事业单位招聘岗位的5%左右,用于考录、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聚焦解决村(社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三大关键性问题,有效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一方面,推进“三岗十八级”等薪酬保障制度的落地执行,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制度和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从3300元调整到4500元,增长36%,市级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6.94万元/年调整到8.38万元,增长20.7%。保障社区工作者离任待遇,在全省率先将企业年金缴纳范围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另一方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和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的十项措施》。疫情期间,提拔重用社区工作者26人,开出强制休息单304张,极大彰显了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