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贾书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116052)
为更好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自此之后,各高校拉开了自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引起学界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蔚然成风,并成为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早在2016年就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显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探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大意义,认清这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困境,据此提出加强协同育人成效的对策,化解困境,才能更好助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落细。
广大一线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实施者,也是鉴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参与者和反馈者。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涉及到的两支主要教师队伍,直接决定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落实,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大局。“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聚焦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更要注重价值塑造和政治立场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后继有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推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思政课只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为更好完成立德树人任务,需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更倾向于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引导,专业课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长此以往,造成教书育人中“两张皮”现象的存在。为克服这一弊端,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通力合作,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的原则,达到“1+1>2”的协同效应,这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旨归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国家发展、社会发展、自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契合性。通常情况下,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队伍主要为学工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缺位现象。在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这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提供了突破口,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推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等方面环环相扣、有效衔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部署,涉及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既要加强组织建构,又要完善规章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多是围绕课程、专业等“点”和依托名师工作室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面”为主,对一些专业和具体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具体思路,也形成了一些案例库,举办了多种层次的相关讲座、研讨会,可以说,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具体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如何协同育人,在组织构建、运行保障机制、奖惩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方面还比较欠缺,没有形成健全系统的“体”。
时代背景的转变和育人目标的完善也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背景下,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还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结合学生专业进行价值引导,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如何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驾驭课堂,追求课堂的“两性一度”,是教师们需要不断打磨提高的重要方面,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能力不足的风险,必须加强能力提高,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技术性、艺术性。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隶属不同二级学院,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是教学单位,没有学生,客观上为教师们的沟通交流形成屏障。思政课教师被分配何种专业的学生具有随意性,尤其对于非思政学科背景出身的思政课教师来说,这就有可能造成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知识优势或不利于与专业课教师实现深入沟通交流的局面。在探讨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往往分别集中进行研讨,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比较少,针对具体专业和具体课程的探讨更显不足。
新媒体、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两微一端”的普及运用,种类繁多又个性鲜明的“APP”吸引着广大青年一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一方面打破了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节奏,另一方面又促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也带动了线上教学、直播网课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深化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学生的认知渠道在不断拓展更新,社会形势发展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这就给一直以线下授课为主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的传统授课方式、手段稍显滞后。此外,教师在运用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课程设计到线上线下的融合衔接再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特点、紧跟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丰富协同育人手段并能够熟练驾驭。
基于上述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分析,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落细。
促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全面的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谋划和部署。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牵头部门,统筹规划。二是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包括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每支教师队伍的明确分工和所应承担的任务,落实责任制。为调动这两支教学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奖惩制度。为检验协同育人成效,不断加强后期改进完善的评价反馈制度以及所涉及的职能部门间如何加强协作联动,畅通堵点的规章办法等。
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要聚焦教师这一主体,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需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激发这两支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了解和分析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培训研修。在调研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个人的需求和困惑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筛选培训主题及内容。此外,在学校整体培训规划中,探索课程思政培训融入教师岗位的入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提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必须打破沟通交流壁垒,实现深入而全面的交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一是搭建校内交流平台。一方面,发挥党委及职能部门作用,利用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研讨,尤其是同专业同班级的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交流、集体备课。另一方面,在排课过程中结合教师学科背景和学生专业,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结合”,比如具有经济学学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授课。二是搭建校校交流平台,在兄弟院校之间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和研讨座谈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三是结合时代特点,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线上同盟网站或公众号等交流平台。四是依托教学比赛,拓展交流、磨炼的载体和渠道。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出版校本教材案例等,为课堂教育教学扩充教学资源。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呈现多点爆发的态势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然会成为高校倾向选择的授课方式。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成为自身努力的方向。同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守正创新,推动教书育人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学生的关注点在哪儿,教师的着力点也应随之转变。当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以院系或学生组织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但多数是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在吸引学生、引领学生方面的作用,尤其是辅助教书育人效果方面的实效仍需加强提高。教师要积极开发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通过短视频、打卡签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融入价值引导,打磨教学语言,设计教学环节,搜集教学反馈,提升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重点抓住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这两支教师队伍,这两支教师队伍也要自我重视,相互重视,共同努力,协同育人,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最终旨归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