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冬 顾霁虹
(中共如东县委党校,江苏 如东 226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近年来,如东县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走出一条契合时代特点、具有如东特色的善治之路。
《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社会发展新情况,把解决处理好产业链风险、生物风险、公共卫生风险、金融安全风险、能源安全风险等新型风险纳入社会治理,结合新情况不断创新举措,加强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强化防范风险意识,压实源头治理责任,实现源头治理精细化。在重点领域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扎实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将共治、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相结合,形成共治聚合力、自治强基础、法治作保障、德治来引领、智治供支撑的“五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基层社会既充满发展活力又安定团结有序。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疫情“大考”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五治”融合的建设目标就是“以党建引领,采取政治强引领、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德治强教化、法治强保障”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小事不离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标,进一步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调动基层党员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发现目前“五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如下:
新时期,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着力彰显党的政治特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切实做好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引导教育党员和群众工作,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局面打牢坚实基层基础。反思如东干部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干部有着开拓进取、务实高效、勤奋敬业的品质,但在少数人身上仍然存在思想上甘当平庸,工作上办事拖拉,作风上自由散漫的现象。我们少数干部身上缺少绝对忠诚的品质,缺少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执行力,缺少敢拼敢冲的血性;缺少负重奋进、埋头苦干的儒子牛精神,缺少为民服务的儒子情怀。
社区、村居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村居。社区和村居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加强基层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群众的自治功能,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而现在,基层任务繁重、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无法实行居民的自治;干部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基层干部扮演着“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既管公婆打架,又管夫妻离合”的角色。加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广大基层外部环境与内部状况发生巨变,村空心化、人居环境差、村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等,都成为深化基层群众自治的“绊脚石”。审视我县现状,基层群众自治发展遭遇新的“烦恼”,主要表现为:村民利益难协调、决策效率难提高、民主决策难形成等,影响了基层群众自治落地。
走进如东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的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者,他们有帮助群众讲解政策理论的,有帮助交警进行道路交通劝导的,还有为群众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一张张和谐感人的画面彰显着如东人民的文明风尚,我县为全国文明城市。然而,还有部分如东人不修政治品德,不讲职业道德,不思家庭美德,不顾社会公德。如东人民要在发扬如东的“围垦精神、洋口港精神、中天精神”上,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尤其要警惕封建迷信思想、裙带观念、江湖义气等文化糟粕和不良社会风气侵蚀领导干部,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损害党的政治生态。
法治兴则风气正,法治强则纲纪明。当前如东县的法治状态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仍存在有法不依,法理不畅以及司法不独立和不公正等现象。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呈现出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主体权责不清,主体权力运行缺乏监督及治理手段缺乏正规程序等问题。基层治理主体和实施人员在治理方式上仍存在些许弊端,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治理方法种类单一、手段原始、缺乏民主。现在的农村治理大多还是依靠村委会和村委会干部采取的各种行政手段来推进,但种类单一的行政手段无法满足目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极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农村基层发展的步伐。净化政治生态要坚持法治,要通过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持之以恒加强法治宣传,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深入人心。
由于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台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都在探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一是数据共享工作仍是当前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二是我县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项目相对较少,智能化的管理设施设备不多;三是指挥平台系统还在开发建设中,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现行管理体系与县域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与机制。
要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塑造党建引领的“思想灵魂”、打破基层治理的“硬塞障碍”、畅通社区服务的“神经末梢”、激活居民自治的“组织细胞”,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1.筑牢堡垒夯实基础。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问题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同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在基层、政治优势在基层。要坚持以“党建带社建”,在基层开展“三亮三增”活动,即支部挂牌亮核心、增强向心力;干部挂牌亮身份、增强号召力;党员挂牌亮承诺、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建立“党建+N”工作模式,党员干部包挂网格、项目、贫困户、帮教对象,推进党建e平台、智能公章系统正常应用,村级事务顺利运转。党支部靠前引领群众全面决战小康社会,党建+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抓队伍提升能力。抓好干部队伍治理能力的培养提升,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坚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大力选拔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敢于斗争、不回避矛盾问题的干部,持续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我县检察院在抓队伍提升能力上下功夫,认真开展“检格+网格”等活动,61名党员干警到所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我报到”,帮助网格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件,化解网格内矛盾纠纷11件。强化检察履职,严格落实“8+3”便民惠民项目,开展普法进校园、进企业40余次,营造人人都能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强服务凝聚民心。提升为人民服务质量永远在路上,机关要深入基层强化服务,联系群众凝聚民心。我县司法局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深思百姓所想。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积极从群众的“怨声”中找差距、从群众的“呼声”中找办法,立足司法工作实际,围绕法援、公证、法治政府建设等内容,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和重点项目,努力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变成群众高兴满意的“幸福账单”。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要坚持以群众自治为基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厘清政府管理权和群众自治权的边界,把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剥离出去,把不能缺的自治内容纳入进来,不断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途径,找准各方利益结合点,在不同意见中求同、在不同诉求中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深入推进居民会议、议事协商、监督听证等民主决策实践,全面加强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治理实践,扎实开展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的民主监督实践,发挥好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让各领域的微治理释放出基层发展的大能量。同时,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将垃圾不落地、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等要求融入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维护农村公序良俗、促进村民自治的“硬规范”和“硬约束”。做实做优网格,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细化编织事务权力清单,做到重大事项实行“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群众决议”的四议决策程序,用好六个运行平台,规范基层干部用权行为,真正将“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围绕“双好双强”目标,教育引导村、社区干部坚守为民情怀、严守纪律规矩、密切联系群众,在解民忧、惠民生、带民富中锤炼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过硬本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当主力、建新功。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在基层治理中明晰“尊法守法”的价值取向,厘清“执法司法”的路径选择,树牢“懂法用法”的法治理念,加快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依法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可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利用“法治文化大讲堂”等普法载体,为老百姓解读法律法规。坚持普法工作与县域发展中心工作相结合,着力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依靠法律可成为群众的习惯。如我县法院以“三项工程”为落脚点,为民办好实事。一是倾听民意,抓好实事办实“基础工程”。在倾听民意基础上,制定《关于在全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发布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清单”,持续有效推进。二是紧贴民心,筑牢实事办好“暖心工程”。在立案诉讼服务大厅、三个基层法庭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干警轮流在岗、亮明身份,为群众解疑答问。设置绿色服务窗口,为残障人士、老人等群体提供优先立案服务。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网上缴费、退费系统全面畅通,“退费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三是排解民忧,打造实事办优亮点工程。积极释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提供当场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等多种便利方式供当事人选择,群众立案更加便捷。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定期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法律咨询、普法宣讲等法律服务,切实把司法服务延伸到社区村落。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夯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普遍认同感。德育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德治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道德教化既治心又治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的社会氛围,画出新时代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同心圆”。积极搭建“道德”与“获得”的联系通道,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考核与示范带动,引导群众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感恩意识,感召群众充实精神世界、规范道德行为,让有德者有更多获得感。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东县积极培育“和美”新风尚,评先进激发群众道德信仰,培育和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识。如东好人榜,老兵退伍不褪色,无偿献血十八载,如东供电公司“时代楷模”,如东税务“爱心妈妈群体”放大向上向善的正向效应。为推动书香如东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打造了一批阅读设施,新建了一批城乡书房、城乡书吧,推进如东“15分钟阅读圈”,争创江苏省书香城市。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以“智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和效率。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智慧+科学决策”,着力健全完善全县一体化“数字政府”系统架构,加强社会治理事前、事中、事后的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为美丽新如东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
如东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智慧治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坚持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作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持续丰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环节的智慧应用场景。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网格化思维。将全县划分640个社会治理网格,依托县、乡、村三级综治信息平台,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通过平台排查,有效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两千多起、采集各类事件信息约六千条。
2.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县财政投入3200万元建设“雪亮工程”平台,高清视频监控点全域覆盖各行政村,城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结合“人脸对比”“车辆识别”系统和大数据平台,不断提升安防实战水平。积极试点示范,打造高标准“智慧安防小区”示范点十多个。
3.推进便民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推进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服务,全力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大厅实体端、智能手机端、自助服务端”三端融合,实现由“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服务群众,帮助其解决实际难题。
深化如东县的基层治理,必须统筹乡村、社区、校园、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抓住自治的切入点,深化法治的着力点,选准德治的创新点,夯实智治的支撑点,汇聚形成“五治”融合的聚集力,进一步推动建设美丽新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