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继伟
(甘肃善诚致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地质灾害本身具有危险性、复杂性及特殊性,这是因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自身特点决定的,体现如下。
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山区,工程治理区域需要布置在坡体上,实际建设时交通条件不理想,工程建设时用水与用电不方便,各项工程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的约束,施工场地面积有限,而且地质结构呈现出不稳定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使得施工环境较为恶劣[1]。
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一定不可预测性,会对民众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与周边环境,其危险性特点决定治理工程的紧迫性。同时,工程建设期间还面临着各种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风险,时间紧、危险性高,都使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需要保质保量的高速完成。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时存在勘查、施工等变化情况,具体工程建设时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要与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调整设计方案,顺利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目标。此外,工程建设专业性强,要求施工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涵养,能根据工程建设做好施工建设。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时部分单位中标后,还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检查、监理单位现场监督、甲方检查及满足资料要求,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停留在纸面,出现踏勘不认真或没有踏勘情况下就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此外,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也没有考虑现场具体情况,最终造成设计方案可操作性极差,不能起到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质量[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企业以地勘单位为主,实际中部分地勘单位缺少专业的土建人员,使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相关工作由勘察技术人员完成,这些技术人员本身缺少土建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造成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的缺少可操作性。编制方案设计时没有考虑具体情况,本身可操作性差,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质量[3]。
即式(5)表明了位置d与位置c之间的位置姿态关系。即原本是由图1(a)中物体从a运动到b位置c位置固定,转换成了如图1(b)中摄像机从位置d移动到c而物体固定在b位置。通过上面的推导可以得知,原本摄像机固定,而物体在运动的情况,可以转换成摄像机运动而物体固定的情况。从固定相机所拍得的多幅视图依据极线约束求得虚拟的相机移动位置姿态,从而接下来的三维重构工作。
少数地勘企业自身不明白施工组织设计的必要性,错误认为施工组织设计就是平面设计图、工程进度及施工工艺,并没有具体的施工操作步骤,缺少完善的保障措施,也没有考虑经济是否合理性,工程建设期间是否需要采取新技术与方法等,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无法保障到工期进度,无形中提高投资额度。
利用三维模型生成相应地图,显示出原本二维条件下无法显示的土质条件,将地质情况具象出来。同时,通过呈现出三维设计方案,可以让三方参与其中,找寻出最为合适的工程方法,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效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时需要得到完整地形图支持。随着BIM技术进步,可以呈现出第一时间中得到的地图图像,还可以集合、交互及换算相应的数据,确保数据计算的及时性与真实性。此外,还要展示出细节性内容,类似地形变化、地表因素等,通过汇总后展示,让设计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各类细节,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4]。
BIM协同设计不用于传统设计,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设计模式与流程的转变,传统设计属于典型的串联,专业之间以协调为主而不是协同,也不能按照专业时间顺序进行,条件为设计文件与文本模式之间的信息传递,影响到设计成果,出现设计效率偏低的情况。BIM协同设计时通过云端共享各专业设计文件,达成协同设计,设计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修改措施。协同设计平台可以共享其他专业的设计信息,及时查看与修改,解决专业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协商得到最优化的方案,减少衔接错误,提高信息沟通的质量与效率,促进项目质量的提升[5]。
通过可视化三维模型可以将任意构件的几何特征与空间位置直观清楚地编导出来,降低识图难度,切实发挥其辅助施工的作用。三维模型中包括工程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比施工现场与模型的实时情况,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错误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实现持续优化施工的目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传统二维设计时,无法考虑相关三维空间因素,造成无法精细化设计主梁拉索锚固面,经常性需要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部分细部尺寸。进入BIM技术后,实现精细化设计,还可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效率。利用BIM技术还可以从模型中读取相应的工程量,建立在三维模型基础上的工程量统计更为准确。
3.2.1 采取保证工期的组织措施
在施工组织结构方面,施工单位应采取保证工期的组织措施。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将工程项目作为对象,同时采取合适的核算方法,以实现工程建设目标为导向来保证工期。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从而有效把控工程进度,具体方法如下。
(1)施工各方应积极配合项目经理的工作,并且相互协作,从而为工程进度提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理应根据进度来分解计划和实施方法,并且对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动态管理。一旦出现特殊情况,项目经理应及时调整计划。此外,项目经理应根据施工进度,做好人、财、物调度,从而实现动态平衡。
(2)施工单位应建立定期会议制度。项目部应组织相关负责人开会,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并且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3)施工单位应每半个月召开一次项目协调会。项目建设各方(如甲方单位、设计院、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等)都必须参与。施工单位可以通过项目协调会来掌握各方情况,协调各方工作,做好内部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划目标。另外,施工单位还必须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各方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工期。
(4)施工单位应做好工程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单位不仅需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紧密衔接、密切配合,还需要保证各个相关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另外,施工单位还应优化工作方法,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3.2.2 做好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施工技术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对各项技术活动过程和技术工作的各种制度进行科学管理的总称。各项技术活动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等,技术工作的各种制度包括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等。在管理架构上,技术管理总负责人是项目总工程师,实施部门是技术部,他们与工程部、质量部、安全部紧密配合。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工程图纸说明、工程技术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持续优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规划、施工组织、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工程施工设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包括以下4点。
(1)设计图纸管理。管理人员应严格把控设计图纸的质量,做好出图进度控制工作、设计交底工作、图纸会审工作。
(2)设计进度管理。在审核阶段,管理人员应积极把握工作进度,并且按时间节点来合理管控。
(3)设计协调管理。在工程施工设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重视设计协调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协调组织,从而实现各专业设计一体化。
(4)设计问题处理。当出现设计问题时,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排查和定位问题,并且采取协调措施加以解决。
工区项目部是现场安全管控的末端,一方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公司、总包总的管控制度。项目部在结合各级管理制度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末端管控措施。
(1)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上下班打卡制度,配发带二维码专属安全帽,真实记录农民工的入场三级教育、培训、班前教育、现场安全交底以及考勤管理。
(2)现场管理人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网格化管理公示牌,将每日现场负责人、安全人员、测量人员、技术人员、质量人员等信息进行公示,落实管理人员深入施工一线,方便巡查和督促现场管控。
(3)严格落实超规模、特别危大工程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实行现场负责人带班制度。
(4)设备管理实行“三把钥匙”的管理制度,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范围内管线种类多、走向复杂的特点,为防止机械作业破坏市政管网,机械作业前必须通过“三把钥匙”审批。即涉及管线作业范围内的机械作业,机械设备钥匙必须由专员保管,动土作业前,由现场管理员申请,管线专员审查,安全总监审批后方可领用施工机械钥匙,动土作业,防止机械操作手不清楚管线分布,盲目施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5)项目严格落实开工、停工、复工安全条件验收制度,项目开始前五方建设责任主体确认具备施工条件后方可组织施工。同样,对于重大节日停工、复工均须再次进行安全条件验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常态化。
(6)严格落实质量首件验收制度,每道工序第一段施工均进行样板段的验收,对底板钢筋、顶板钢筋、顶板防水等关键工序,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申请质监站及上级单位联合验收,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培训、观摩、考核、调整岗位等手段,认真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达到稳定工艺标准,提高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1)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安排一些维修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现场维修人员,全方位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同时,根据进度计划安排,灵活考虑增加施工设备措施。原材料正常供应是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项目部应做好原材料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做好原材料的计划,确保原材料供应满足施工需求。同时做好原材料的储备,减少意外事件和天气对工程的影响。项目经理部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作出有效的物资采购实施计划,保证施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
(2)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材料选择时,因其种类繁多的原因,在制定采购决策中,除了考虑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外,还要综合考虑材料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以及资金支持,制定多种可能的采购方案,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材料及其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权衡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全面评估,购买最合适的地质灾害治理材料。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主要渠道,就是对发料方式进行优化,但实际中现场经常存在材料领用缺少预见性的特点,材料领用人员和使用人员沟通不畅造成的消耗无法及时补充。
(3)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与发放的主要人员就是材料员,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与落实施工材料限额领料制度,同时对发放区域进行制定。利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开展材料管理,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分包队伍展开材料管理,要求其负责人定期签字核算,有助于提高统计的准确性,降低材料耗损。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工程情况发挥其在材料管理方面的作用,详细记录材料方法与数据,避免出现信息遗漏情况,进一步优化材料管理,增加材料管理的实效性。做好收尾材料管理,实现发料工作与收尾材料处理的衔接。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需要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最大程度不免出现材料浪费情况,有效控制材料成本,避免出现贪腐情况。同时,做好材料盘点与回收,对发料数量进行进一步核算。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通过归纳地理灾害治理工程呈现的出施工环境恶劣、建设周期紧张及设计变更较多的特点,总结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问题,结合工程特点给出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