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乡村旧建筑改造基于使用人群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基于对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记忆不同,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营造手法;根据建设现状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改建手法[1]。归根结底,乡村建筑改造要充分考虑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贵州省依托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将古村落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鼓励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旧建筑具有较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居住和使用中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旧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存在漏雨等问题,严重降低了乡村居民的居住质量。基于此,加强乡村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可以加固建筑,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的舒适。建筑质量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内容,在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筑不完善,做好旧建筑改造更加重要,所以我国必须重视乡村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给乡村地区的人口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国各个地区加强乡村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能够保留地方的特色文化,通过对这些建筑进行修缮和利用,可以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旧改不仅优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改善了乡村的消费预期、提升了消费意愿。乡村建筑改建的经费基本都是政府拨付,村民出很少的费用或不出钱就能解决改善居住条件,节省大量的改造。改造还提升了村庄的商业价值,满足城市人群的乡村体验需求。
回顾几十年前原有村庄面貌,农村村落基本是依山傍水而建,房屋基本是统一的传统民居,而后期的村落基本是沿路而建,路到哪里房子建到哪里,大有抢占优势地盘态势。在乡村民居建筑风貌管控方面,村民建房选址基本上局限于自己的承包土地,无图施工、重视个体、不顾群体、弃旧建新、好大喜高、不土不洋是后期建房的特点,整个村落建筑风貌比较杂乱,新兴建筑风貌正在吞噬传统建筑风貌。原有的石木结构建筑,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村民更愿意接受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外出务工导致原有房屋闲置,管理不善,损毁严重。部分老屋年久失修,质量堪忧。
基于建筑不同的破旧程度、不同的文化价值,根据项目定位及功能需求,会通过侧重于保护、新旧共生的改造手法或者是建筑再生的改造手法对建筑进行总体改造。
(1)保护为主。以保护为主的乡村建筑改造,重点是对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2]。由于它的建筑形式和外观质量优良,因此,要尽可能地恢复它的原有特征或者增强它的原有特征,从而保持它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应当突出其历史价值,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化石,因此采取了以保存为主的措施。同时,对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也希望能用一些新的思想来融入它,让它重新焕发生机。而对那些既无任何历史意义又不合现代美学的旧建筑物,则更多地采用原有的结构,并采用当地的材料改造其外观。
(2)新旧共生。对部分功能、材料等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民居进行选择性的改建,以达到更好的功能需求。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复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以当地毛石、玻璃、钢结构等材料构建相融合的新空间,形成新老材料的对话。以此唤醒时空记忆,保留原有文化价值。新老共存,既有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也有内部与外部的延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历史与当下的共存,科技与人类的和谐,异质文化的共存。
(3)建筑再生。乡村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地域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乡村资源等因素结合起来,使乡村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好的农村房屋再造,可以作为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景,给已经失去了区域魅力的村庄带来生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健康发展。在不破坏原有村落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地方材料、以新工艺新技术打造新空间与乡村旧建筑形态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乡土文化,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公共空间。
从空间的文化性思考,生活在某个地域的人对使用环境的一种偏爱,它以共同的理想、爱好、信仰等为基础,并通过建成空间的特质表达出来。例如传统村落宗祠前的风水塘,符合风水学观念中“背山面水”的选址要求,是一个村落中“风气”的聚散;但如今在一些乡村中,有也将风水塘填埋的现象,这可以说是使用者观念与文化的改变。在乡村建筑改造过程中,通过乡村建筑功能重组以及空间结构设计等方式,刺激乡村经济的发展[3]。
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动和形式思考,传统时期的乡村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同质的社区,万户的生活环境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村民相互了解熟悉。而村民获得外部资讯和娱乐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公共空间来实现的。例如,以供村民们休闲、文化、娱乐的风雨桥、集会广场、老榕树下,通过互相帮助、聊天等互动,进行交流,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社交场所。因而,传统的村庄公共空间包含着公共性和交往性,它满足了村民的使用功能需要,并在村民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完善。彼此共生。
空间组合是指乡村中人们活动集散、交流和休憩,具有领域感和标示性的场所,与村落中的街巷、村民广场融合共生。对乡村旧建筑进行改造时,必须重视村庄规划肌理,从空间环境的统一和建筑使用的完善来保证建筑的整体风貌。对历史街巷的保护利用,既要满足现代功能的承载,又要实现村民的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以传统的空间组织方式、运用当地材料结合新工艺实现现代生活的生产功能,创造出一个自然质朴、富有地域特色、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的乡村社区公共空间。
在传统的村落中,节点空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村民生产、生活、娱乐和休闲活动的场所。如传统村落中保护性建筑,通过空间利用形成一个全新的节点空间。在节点空间的营造中,第一要对节点空间环境、道路进行梳理,利用已有的街巷空间或开敞空间做扩展延续,保护原有村落肌理的同时,创造更好的聚居环境。第二在既有建筑修缮改建的工程中,要充分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特征,结合环境空间,营造供村民交流活动的服务性场所,增加乡村活力。
为了加强乡村建筑的功能,并适应村民对建筑的更新需求,必须在保留原有空间结构的同时,增设室外的公共空间。建筑物间的退让间距必须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木结构规范相适应。有别于建筑空间,在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树木、水系等条件的使用同样重要,它们可以作为空间的限定和构成的基础元素,也可以作为各种活动和民间的载体,如村口、水口、水口、水寨的水网、桥梁等,其空间构成和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
黔西南州兴义市是中国红军“西出贵州、北上抗日”革命和战斗遗址的代表性纪念地,是红军“离黔入滇”革命征程的标志性节点。发哈村位于红军长征贵州境内的最西侧,是红军离境贵州前最后宿营修整的一战。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军长征过威舍,使得地处贵阳、昆明中间部位的兴义市威舍镇,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兵临贵阳逼昆明”这一长征重要事件的标志性地域。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保护村庄红色资源,突出乡村整体、综合性发展,推动实现乡村面貌全面改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特提出本次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
地域文化元素是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与表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情感。通过对乡村建筑空间的改造,使乡土文化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发掘乡村发展中的历史和文化资源[4]。
经过对发哈村历史的梳理,凝练村落文化,设计提出发哈村红色美丽村庄以红色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空房、空地存量,带动历史寨区18个传统院落的更新再造,形成完整的红色教育、红色体验区的同时,形成村庄文化公共空间。保护发展村庄文化风貌,形成乡村文化魅力,形成红色遗产保护利用带动历史村落保护示范。以红色教育拓展带动村庄能力培训和基础教育,提升打造田园特色幼儿园与小学,以教育发展保护村庄的家园特性,形成红色教育拓展示范。根据现状条件和居住特征,完成具有宜居社区特性的农房及环境示范性建设,形成宜居农村与乡村社区建设示范。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区,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园与生态双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特色田园示范区。
乡村作为当下最后的传统文化保留地,其建筑形式可以有效引导乡村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故乡村建设应充分遵循其文化性、地域性与符号性,其中传统技术的延续对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结构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承载了村民对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主要由建造的功能要求、审美要求、施工要求、经济要求、生态要求以及乡村特性条件所制约,材料对于周边的建设环境是至关重要。
位于村头建设红色综合中心,主要功能为红色文化展示,研培教育、绿色产品展销等功能。是发哈村的一个重要节点空间,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集体的叙事空间,形成村路的标志性建筑形象,使得村落更有一定的识别性特征。建筑以小体量融合自然环境,高低错落布局,留出广场,提供村民室外活动交流的空间。由于村民对于自身文化需求有自主参与的可能,故建筑空间构想中对于空间内容存在着一种变量性空间,可灵活多变。空间中的交通依据功能、目的与作用采用了导向共享的流线组织。建筑外墙均采用当地料石直接垒砌的设计手法,通过石材的质感、肌理、色彩和厚重感,将其与红色综合体功能空间进行一一对应,营造适应发哈村特定环境中的空间氛围。
根据发哈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利用已有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根据村民的需要,愿望和喜好,对村子的主要节点进行改造。旨在进一步丰富发哈村的公共空间,激活乡村的生机。将现状村委楼及入口标识进行改造,对周边13栋民居进行风貌提升与功能更新,形成入口形象与商业服务区。以红军洞、红军电台遗址、贺子珍负伤处为核心,联动18栋老旧建筑更新的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讲习所,形成红色村寨与村公共活动空间的二元叠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村寨。北部主体村寨主要为原住居民区域,主要对其进行风貌提升及庭院整治,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乡村旧建筑改造不能千篇一律,它是时代的缩影,是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要结合乡村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深入调查分析,根据对旧建筑的评估分类和村民对建筑功能新的使用需求,加以修缮、改造更新,让旧建筑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真正地使建筑再生。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方式为目标,通过与环境的结合,对场地进行延伸扩展营造新的乡村公共空间,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备,使村民有归属感,获得感,打造具有现代生活内涵的乡村聚落性建筑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