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张治远,朱亚成
(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经济互助、政治沟通提供了绝佳平台,是促进国际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是为人们谋求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体育对外开放水平、扩大体育朋友圈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强调民族自治区应当自主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挖掘与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去”。这充分证明民族传统体育无论是对体育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的领会,还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融合,甚至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行,学术界开始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浓厚的氛围里,围绕“一带一路”与“民族传统体育”议题,引发国内体育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潮,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相关研究文献逐渐丰富。但是目前学术界鲜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有鉴于此,本研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行回顾,对其贡献、不足、展望进行综述,以期全面梳理“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为后续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今后的研究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
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一带一路”和“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重点对27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进行综述。就研究结果来看,研究“一带一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度、广度以及效度都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提高。2016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韦晓康[1]在《体育学刊》发表论文,为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开辟先河,后有学者妥培兴、闫艺、薛宏波、张晓东、黄振鹏等纷纷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声。迄今为止,学界以“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为中心,以文化、经济、政治为切入点,围绕文化、产业、赛事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为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目标,西藏自治区卓舞(热振曲卓)、那曲赛马节、新疆锡伯族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被收录为第五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基于“一带一路”与非遗保护以及国际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大背景,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进行探索。第一,主要从传承方式与监管行为着手。研究表明,现阶段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现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手艺失传,“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等屡见不鲜。因此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给予了政策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树立了文化自信,“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契机(闫艺[2]等,2021)。第二,基于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视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经济互助、政治互信、文化互融原则的大背景大使命下,在文创经济、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背景下,未来需要做到基础设施供给足、制度规则规范好以及话语体系构建当,讲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故事,把握文化精髓,传承文化价值,与各国体育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薛宏波[3],2019)。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迎来了春天。“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交流与传播带来了契机,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新市场,基于此,研究将探讨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第一,借助传播模型。学者解乒乒[4]将5W线性传播模型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实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现代化、“传播内容”丰富化以及“传播对象”广泛化,提出中国武术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柔”的代表,也是华夏文明“刚”的代表,兼具国粹代表之文以及血气方刚之武,是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华夏文明的刚柔之剂。第二,构建传播模式。纵观当下实况,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需要落实高屋建瓴,“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指导;精兵简政,整合沿线国家武术格斗资源建立具有标识性的华夏文明形象;教育优先,利用华人华侨现有资源搭建武术文化传播的教育基础平台。因此,确立科学的传播价值坐标、促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以及构建立体化传播模式,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合作“最大公约数”,才能画出体育共赢“最大同心圆”(武旭[5]等,2020)。
产业融合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全新发展模式,体育产业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兴发展模式,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为社会、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民族传统体育“体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也将成为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向。第一,探索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如何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相融合,陈亚金博士[6]认为体育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全新发展模式,凭借经济、文化效应,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质增效。因此,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基于健全的法制系统保障体育产业高效发展,其次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村,最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去”发展。第二,开发产业化发展新市场。如何更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契机,需要结合西藏发展实际,拓宽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为中心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契机,以《“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导向,凭借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强劲的发展势头,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打造成为西藏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和亮点(陈波[7],2019)。
国外学者对品牌塑造有较深刻的研究与解读,借鉴国外品牌塑造经验,根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体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民族传统体育体旅融合与体旅品牌塑造进行探讨与解读。第一,探究文旅体品牌塑造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是地方居民千百年来传承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群众参与性以及文化开放性,在文化互融的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开放彰显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文旅产业的天然耦合性契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属性。面对“一带一路”大发展时期的机遇,“民心融通”为塑造旅游品牌提供了政策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文旅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第二,打造文旅体精品品牌。如何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品牌独特、主动与开放的一面,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从战略、政府、民众、法律、文化以及现代体育等层面出发,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为塑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提出策略,旨在实现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要素的融通,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品牌的资源配置共商机理、协同效应共建机理、发展成果共享机理进行探索,总结出各要素禀赋各异,相互融合与互补,推动体旅融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包希哲[8],2019)。
“文化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是沿线国家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魅力,传承、保护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黄振鹏[9],2021),不仅延续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加强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往来。主要呈现以下热点:一是设施联通赓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得出:随着现代通讯传媒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也趋于接受富含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向沿线国家与地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名片,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互联网衍生的新事物,对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却逐渐淡薄。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断承的现象,以呼吁社会群体的关注与重视,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利用新时代网络传播媒介与“一带一路”国际线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度开发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商业化以拓宽宣传渠道等,拓宽“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阳光大道(张晓东[10],2020)。二是民心相通增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经济互利的前提基础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破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障碍需要建立民族信任的共识,构建高效的文化交流,搭建民心之桥,拓宽民心纽带,达成民心认同。具体需要做到:关注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物态文化,构建与完善“民心之桥”这一文化载体的基础设施;明晰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巩固与扩展“民心纽带”这一制度准则的规范作用;建构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尊重与优化“民心认同”这一精神寄托的情感共鸣。
“产业创新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念,也是沿线国家经济效益递增的重要途径,它不啻筑牢了地方经济水平的基础,打造了产业结构的强劲引擎,而且写下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动注脚。主要呈现以下热点:一是贸易畅通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创新。作为一项集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农业等多元属性为一体的综合经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无疑是一座潜在的“金矿”,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中国西南部西藏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沿线发展带来契机(陈波[7],2019),形成如赛马等特色体育品牌,赛马节的盛大开展吸引沿线国家与地区群众慕名前往,沿线地区生活质量的改善激活了大众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为西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二是政策沟通保障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体育产业化发展不啻取决于经济体制条件的支撑,也离不开平等民主的制度环境,因而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理论,通过打造体旅合作平台,激活政策沟通的光明渠道,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关数据指数进行分析,沿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成为了“一带一路”沟通的枢纽,通过体旅文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拉紧了国与国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纽带。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逐渐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其紧密相连的民俗节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产品开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宽了“一带一路”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阳光大道,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
体育赛事的组织与举办对沿线国家的体育发展起着纽带作用,资金融通能有效确保沿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宣传,体育赛事的开展与举办也能为沿线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热点:一是资金融通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组织。利用沿线国家城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举办系列特色的体育赛事,对沿线国家的体育合作与往来注入了新鲜血液。利用沿线国家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分析举办场地的交通设施、科技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剖解后勤服务与管理、赛事组织与运行、赛事宣传与影响等支撑条件,力图通过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打造精品体育赛事品牌,将沿线国家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公共体育赛事,促进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政策沟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有效利用地区与学校的体育资源,融会贯通“一带一路”倡议主旨思想,建立与沿线国家体育赛事的合作与交流,如北京体育大学、长安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秉承《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思想,与沿线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国际视野后备人才,旨在为沿线国家举办体育赛事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撑。2021年“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学术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顺利召开,大会以多元互动的视角重新审视“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凝聚了国内外学者对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的智慧。发展沿线国家与体育营销相结合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引导多元化、轻松、有趣、健康的举办方式,形成趣味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交流、文化国际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涉猎较广但是深度把握不够。诸多研究基于不同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层面进行解读,但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不是单指交流传播、保护传承等个别方面,限定范围造成学界对整体研究认识不足,宏观概括不全,微观概念模糊。应该把握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基于“一带一路”大背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目前关于深度探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除了坚持特性与部分,也应该把握共性与整体,为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度研究贡献学术智慧。
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进行高度分析,从研究成果来看,发现对于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目前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研究,都没有凸显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没有将“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多学科、多领域、多视野完全贴合。就整体上来看,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广度研究还是相对局限,基于当下多学科多领域发展的新时代,单一研究略显脱离时政,未来学者应该加强与完善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跨学科、宽领域、新视野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效度进行客观分析,从文献研究成果来看,沿线国家经典合作赛事少,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品牌尚未建立;从赛事举办成果来看,沿线国家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不高,没有带动沿线国家积极有效参与,打造体育赛事的强劲引擎。主要呈现出概念内聚性较低的趋势,未来研究要抓住“一带一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做到低耦合、高内聚,现阶段更多研究仅仅围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进行阐论,“一带一路”成了随时脱戴的“帽子”,并未将“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思想融汇贯通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
加快民心相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多种学科,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体育社交时,把握民心相通的契机,借助我国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将集多学科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化作中国体育文化的身影,呈现于国际体育大舞台。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积极寻求以体育旅游为结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耦合点,发挥赛马、响箭、锅庄等传统体育项目鲜明的民族性和参与性,借助民族节庆,利用雄浑的歌舞演出、精彩的跑马表演、特色的民族盛装、刺激的赛马比赛,满足沿线国家以及本土广大游客的个性化体育旅游需求,促进西藏与沿线国家的体育友好交流与往来。2021年6月,“唐竺古道号”串联陕西、甘肃、青海、西藏,连接西安、兰州、西宁、拉萨以及日喀则,延续唐朝时期唐蕃、蕃尼、尼竺古廊道,顺应新时代“一带一路”新线路,受到了沿线国家、地区居民的青睐。10月,中老铁路万象火车站建成,国旗色“澜沧号”动车组打破了大山禁锢,圆了老挝民众长久的梦,凸显了中国和老挝的友好情谊。在研究内容方面,需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搭建的沟通桥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跨学科研究,加快民心相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动力。
推进贸易畅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动力。甘肃河西走廊凭借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打造体育旅游产业,借助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为河西走廊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体育作为动态的肢体符号相较于政治、经济的静态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民族性、大众化、竞技性、娱乐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将更好地促进与沿线国家的沟通,同时也能通过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予以高度评价,由“一带一路”牵线,借助体育盛会将进一步促进彼此经贸合作,而中国也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的主要经贸伙伴之一。根据海上丝路贸易指数,重在衡量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经贸水平以及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合作发展变化趋势。目前,中欧班列运输的货品保障了国际产业链的稳定畅通,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效益。2015-2018年,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出炉,力争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国际市场,也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经济基础得以保障,因此持续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赛事的顺利开展以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在研究对象方面,需要保障“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发展提供的硬件支撑,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性研究,把握以经济贸易为重点。
保障政策沟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政治动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期而至,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冬奥会的举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因此印发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系列文件、颁布系列政策,东北满洲传统冰蹴球将借助政策东风,搭乘“一带一路”便车打造东北西亚合作“高低”,与时俱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oliteia”,意为政府,体育政策的原则即指导法律的制定、体育的行政和行政管理以及国际和国内事务的治理行为。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提出的政策,为促进与沿线国家、地区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在沿线国家的顺利进行,鼓励政府部门通过社会、学校教育,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继承人,通过积极开展全民参与的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渗入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树立了文化自信,体育产业在政策的保障下发展得如火如荼。2019年4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提出保障政策沟通也是重点之一,在研究背景方面,需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政治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时政性研究,与时俱进,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政治动力。
研究重点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与经验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研究不足,是未来学者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目前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要呈现文化深度不够、产业广度局限、赛事效度不足的趋势,如何打破“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阈限,立足实际发展,从激活文化伟力、拓宽经济视野、浇筑政治基础三个向度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盛行,国际交流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民心相通,经济贸易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贸易畅通,时事政策有益于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政策沟通,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迎来了又一高潮。因此,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需要把握多形式、多渠道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重点性研究,全方位、广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跨学科研究,系统性、信息化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时政性研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紧密相连,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