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唯美“世界梦”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中国故事”

2023-01-07 01:15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开幕式冰雪

钱 凯

(南京传媒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000)

全球重大体育赛事是展示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为盛大的体育盛会,其对国家形象的展示和传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奥运会的主办方,其筹办、组织整个赛事的每一个环节的行为、理念都将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而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核心思想、精神主旨则是赛事主办方整体国家形象的集中呈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以后,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对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表现对象”做了这样的阐释:“这次不再像过去那样谈五千年,谈我们曾经璀璨的过去和历史传统文化,2008年还有非常强烈的这样的愿望,说我们有很多家底,我们要让你知道,要介绍自己,敞开大门。但是这次不一样,今天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在国际世界中,大家都懂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其实更要敞开我们博大的胸怀,表现的是‘我们’。所以整个开幕式,角度从‘我’转向‘我们’,我认为是一个飞跃,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1]。

正如奥林匹克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帕潘德里欧在谈到近几年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与奥运精神的理想和核心价值观时,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和平,而奥运会的核心价值也是和平……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对“我们”的表达,正是对超越边界、公正团结、共创美好未来的奥运精神的表达,更是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中国对人类社会未来美好愿景的表达。今天的中国不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博大开放的胸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而且心怀天下,期望与全球人类为实现美丽“世界梦”合作共赢。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所讲述的,正是“我”眼中的“我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构建“美丽”世界新格局的理想的传神写照。

1 和谐共生之美

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同意在百余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是对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团结共进的时代精神的凝聚。北京冬奥会经过反复征询意见,将大会的主题口号设定为“一起向未来”。“一起”和“未来”的主题词向备受疫情肆虐折磨的全球人类传达出团结奋斗、重建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整个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洋溢着一种“和谐共生之美”。这一“和谐共生之美”既是尊天敬时、绿色生态的天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又是尊差重异、公正平等的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

开幕式开始之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令全球观众耳目一新、倍感惊喜,受到观众的一致赞叹。这一创意在总导演张艺谋知道冬奥会开幕式恰好定在中国壬寅年“立春”这一天时就有了设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先辈在长期的文明实践中的观察和智慧的结晶。在西汉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不仅作为中国人掌握的气候规律,指导着人们的农事、生活等实践活动,而且凝聚了中国人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休戚与共的天地万物之互动关系的精微观察和细腻体验,成为中国人表达对生命律动的认知的载体。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倒计时巧妙地从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开始,次第经过“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然后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迎来冬奥会的开启。虽然只有短短的24s钟,但是伴随着与每一个节气相呼应的自然画卷,观众却好似被奇妙地带领着走过了一年四季。人与自然、人与时空的亲密关系,在短短的24s得到透彻的揭示。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时空整体观,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即以得到唯美、简约而又清晰的体现。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从自古就充满辩证和哲思。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事物,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从来都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历经各个节气之后“立春”的到来,既提示着全新的开始,又表征着四季流转的永不停歇。这一设计,渗透着中国人自古至今对天地与生命的尊敬,对天人和谐、绿色生态的追求。正如张艺谋所说,“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3]。整个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都弥漫着自然、绿色、生态的气息。其实,这也是一次现代的盛会、科技的盛会。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和云端技等新科技成果都在国家体育场得到巧妙运用,但是呈现的却是如原野一般的空灵生机之境。摇曳的青青碧草、吹拂的缕缕微风、纷扬的片片飞雪,与来自全球的参赛人员的热情、笑颜、活力相交融,天与人和谐共生。

奥运会寄寓着全人类对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把最多的时间、最大的展示空间留给了来自各国的参赛人员。“我们简约的是流程,但是我们突出的是运动员。这是昨天开幕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呈现的是一个真正公正平等、奋斗拼搏、团结友爱的平台。象征世界五大洲团结的冰雪五环破冰而出之后,现场的大屏幕上展示出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发出的“欢迎”之词。每一个参赛国、每一个参赛地区、每一名参赛人员,都犹如一片自天飘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他们在以“中国结”纹样呈现的雪花图案的引导牌引领下入场。“中国结”的内涵即为团结吉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一向秉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此次作为东道主更是在每一位参赛选手经过的路边,夹道热烈欢迎。当所有的雪花汇聚在一起,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将所有汇聚的小雪花(每一片雪花上面都有一个参赛国或者参赛地区的名字)凝聚成一朵大雪花。而大雪花就是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两位年轻的火炬手将传递到他们手中的火炬在大雪花中安插,就完成了本届冬奥会的点火仪式。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主火炬。这一其他被传递的奥运火炬毫无差异的“星星之火”,在所有参赛国和地区名字的簇拥环抱之下,具有了“可以燎原”的内涵。它似乎是每一个国家、地区和运动员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火的象征。当全球的观众看到被所有参赛国和地区的名字环绕的火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单独的“星星之火”或许微弱,但是如果所有的“星星之火”都汇聚在一起,那就一定能够照亮人类的未来!这无疑是对在全球一直致力于倡导和谐世界、共赢发展的中国的全球价值理念的绝佳讲述。

2 生机勃发之美

美学家刘纲纪在其倾注了饱满的学术激情的著作《周易美学》中曾分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而这一伟大精神既是天地万物运行不息的、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亦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格的体现[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自始至终都焕发着一种生机勃发之美,这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乐观坚强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未来的鼓舞和期许。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适逢中国的“立春”节气或许并不是国际奥委会有意的安排,但是这一巧合却为中国表达其全球发展观提供了文化契机。“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自先秦时期,“立春”就被视为春天的到来。“立”是开始,“春”是生长。所谓“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是生命再次萌发的宣告。“立春”标志着万物开始生长,世界即将欣欣向荣。北京冬奥会即以尚未展开绿叶、状如草芽的小草的形象开启盛典。在明亮的光辉的拂照下,那一抹初生新绿的既柔软又欢乐的生命舞蹈,点亮了全世界的眼光,柔软了全世界的心灵。小草,或许是大自然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生命,却也是最早感知春季到来的生命。在柔和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翠色欲滴的草芽迎风舒展,条畅顺达,正是生命初始之时,最富有生机、最悠游自然的模样。在中国文化中,这一质朴平凡而又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形象被寄寓了最能体现生命力之顽强和勃勃生机的内涵。特别是在早春时节,那遥看盈盈、近看却无的草色,备受对生命感受敏锐的诗人的赞美。所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轼《立春偶成》),所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唐·李白《春思》),所谓“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所谓“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宋·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一直到当代诗人骆一禾的小诗《美丽》中的词句:“阳光晒暖后背/飘着春雪/一种早早的感觉/使我期待你/你是才惠的青草/初通人性。”初生的春草,是大地回春的象征,也是最纯真、最蓬勃的生命状态的象征。北京冬奥会以“初生的春草”开端,那一抹“嫩绿柔香”无疑正是寄寓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质朴、顽强而又生机勃勃的表达和赞美。

对未来的期许,对成长的呵护,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表达之一。与初萌的春草一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的小号手、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乡村儿童、与和平鸽戏嬉的孩子们,他们无不暗示着清新、成长和未来。奥运火炬的传递和主会场的点火仪式,是传达奥运精神的重要符号。在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上,当冬奥会火炬依次由生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运动员在场内传递,最后,火炬传递到出生于“00后”、首次参加冬奥会的两位年轻运动员迪妮格尔依拉木江和赵嘉文手中,由两位小将把火炬安放在由所有参赛代表队队牌组成的大雪花中,成为奥运会的主火炬。传承必将开启未来,世界的明天依然充满生机。

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在中国奥委会经过多方、普遍的意见征询之后,最终确定为“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数百万人因之失去生命、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的大背景下,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基础上,北京冬奥会更凸显了“在一起”和“未来”这一精神主旨。如果说,在春风中欢乐舞蹈的初生的春草寄寓着中国对未来、对生命的美好的期待和祝愿,那么在小朋友带着无限期望的吹拂下,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种子这一意象则被寄寓了这样的内涵:希望和未来将如蒲公英的种子,遍撒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最简约的线条勾勒出的儿童侧脸和蒲公英的形象,令人想起1959年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之后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的版画《蒲公英》。同样简洁的构图,同样的儿童侧脸和一朵蒲公英的形象,版画家吴凡的这件作品本来也是应世界和平委员会的要求,以“给世界以和平”为题创作的。这一清新、优美、抒情而又简约、质朴、温暖的形象,犹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新中国,充满希望的种子即将洒满春回的中华大地。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了,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但她内在的那一份诗意抒情、生机盎然的气质却依然如故。在今天全球人类遭遇重大疫情危机的至为艰难的时刻,现代而又古老的中华文明以自己曾经走过无数次艰辛历程、但却始终未曾失掉希望的信心,向动荡和分歧加剧的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呼吁。

3 晶莹澄澈之美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文章中,对“意境”之美曾有这样的表达:“表里澄澈,一片空明,……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5]。在宗白华先生看来,“意境”之美的极致无疑具有“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和“最高的晶莹”之特征。而意境营造根源则在人的心灵,因为意境是“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5]。唯有最坦荡、澄澈和美的心灵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具有“最高的晶莹”的境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可避免的以“冰雪”作为贯穿始终的最突出的元素。但是,这些以高新科技手段呈现出来的、具有最透彻的纯净度和无瑕特质的唯美的冰雪形象,显然是对自古以来就对晶莹、澄澈、光辉的事物格外喜爱的中国文化特质的传达。在中国文化中,冰雪一向以其洁白、晶莹的特质受到秉具“审美心胸”的中国人的赞美。中国人以“珠玉”来形容雪音,所谓“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宋·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以最美好的意象来形容雪花片片飞舞的姿态,所谓“凤林千树梨花老。剩喜漫天飞玉蝶”(元·华幼武《春雪》);人们赞叹雪中的风景,所谓“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唐·元稹《使东川·南秦雪》)。中国人通常以冰雪来形容美之极致。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即以冰雪来描摹“神人”形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庄子·逍遥游》)。魏晋时期,曹植亦以冰雪为喻,极力形容洛神姿态之美:“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梅兰竹菊以其品格高洁、不惧西风被誉为四君子,深受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喜爱。然而,当它们与冰雪相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其风姿品性才更加彰显,所谓“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宋·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所以,历代文人、艺术家以冰雪中之梅兰竹菊为其审美理想的极致表达。他们认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其二》);他们期待“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他们欣赏“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明·王守仁《元夕二首》)。当他们要形容兰、菊之美,反复思量,再三比对,最终却发现唯有“冰雪”才能拟其仙姿。就如李清照在《多丽·咏白菊》中欲形容“清芬酝藉,不减酴醾”的白菊之美,发现她“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那么,白菊的美丽,如何才能形容呢?“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唯有以这“冷处偏佳。别有根芽”的六出之花才能比拟其清姿。南宋词人赵以夫因家中“兰开双花”而欣喜异常,连续写两首词来竭力描摹兰花之美,最终也词穷于以“冰雪”做比:“帝子双双来洞户,炯肌肤,冰雪颜如玉”(宋·赵以夫《贺新郎·碾破长空绿》)。现代国画大家潘天寿在其为《兰石图》所作的题画诗中亦以“冰雪”来形容兰花仙姿:“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被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高居翰称为“最能代表宋画精神的完璧之作”的《雪竹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院)以及杨无咎的《雪梅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都堪称中国古典绘画经典的代表之作。

中国人对冰雪的这份别具深情,归根结底在于冰雪之晶莹剔透、无瑕澄澈之美契合了中国人对这样一种人格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追求。王昌龄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起历朝历代无数中国人的共鸣。辛弃疾渴望“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水调歌头·和马叔度》),张孝祥心醉于“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洞庭湖,在“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境界中,感受到自我“肝肺皆冰雪”(《念奴娇·过洞庭》)。王夫之以“莲子”自喻,形容“自抱冰魄,海枯石烂,千年不坏”(《水龙吟·莲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凝聚了作者曹雪芹的审美理想的人物形象,也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美,除了以“风露清愁”的芙蓉花来形容其外在的风姿之外,曹雪芹尤其以冰雪之莹洁清透来刻画其内在的品质。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林黛玉以“碾冰为土玉为盆”之诗句来形容海棠花,其实亦是其自身品格的写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玲珑剔透、纯净无瑕之冰雪的形象,营造了一个晶莹澄澈、唯美超尘的美的意境。以清澈的蓝和圣洁的白为主色调,自“天上来”的奔腾黄河之水在大屏幕上的身姿犹如一幅巨幅立轴国画,又如青花瓷之洗尽铅华、纤尘不染。当纯净无瑕的冰雪五环从由黄河水凝结而成的巨大冰块中“破冰”而出,那飞落的冰花如溅玉一般琳琅璀璨,这是怎样唯美的一个世界!各国参赛运动员入场时,他们如同从以晶莹剔透雕的冰雪雕刻的门窗中走出,透过门窗,观众可以尽览运动员身后是中国的一年四季、大好山河。与这玲珑剔透的画面相呼应,从稚嫩的喉咙流淌出的小号声优美清冽如山泉,天籁一般的童声吟唱着“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最澄澈的画卷与最清澈的声音,呈现了一个冰雪的襟怀、琉璃的世界。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在分析唐代中国文化时,曾谈到“中国文化的终极趋向”,他认为乃是“富有哲理的’人生体味’”[6]。诚然,自古至今始终充满生命哲思的中华民族,以生命为本位,无论是对个体人格的追求还是对社会理想的向往,都以光风霁月、晶莹澄澈之境界为极致。张艺谋说“这次开幕式整体呈现的就是这种空灵和浪漫”[7]。而这一“空灵和浪漫”的根源无疑是中华民族如冰雪一般澄澈的襟怀、肝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这一凝聚了中华文明最美理想的境界,表达对全球人类未来的最美寄托。

4 结 语

中国人历来心怀天下。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天下梦”就以“大同”为至高境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今天,传承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人文精神,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气度,不再张扬形式,不再铺排元素,直接以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粹凝结和呈现了这样一个和谐共生、生机勃勃而又晶莹澄澈的唯美世界。这正是复兴的中华民族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命运未来的美好期许。

猜你喜欢
开幕式冰雪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冰雪“十八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冰雪奇旅
习近平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致辞十大金句
运动会开幕式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