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菊
监利市玉沙小学以“玉”文化为文化内核,以“办儿童最喜欢的学校,许孩子最美好的未来”为办学愿景,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校之路。
“玉”文化的理念内涵
玉沙小学在传承自身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原有办学理念进行了创新与丰富,衍生出顺应新时代要求的“玉”文化办学理念。
学校以“创造适合的教育,追求高尚的幸福”为教育理念,以“办儿童最喜欢的学校,许孩子最美好的未来”为办学愿景,以“习礼养正,培养如玉少年”为育人目标,以“玉琢成器,沙炼为芯”为校训,倡导“精益求精,各扬其美”的校风、“精雕细琢,匠心独运”的教风、“切磋琢磨,悦美怡情”的学风。
“玉”是“玉”文化的理念内涵。在古代,玉不仅是饰品,更是理想人格的象征。玉有“五德”——一仁,即仁慈,修己达人,永葆仁心;二义,即义气,善养浩然之气,长存浩然之气;三智,即智慧,知人自知;四勇,即勇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五洁,即洁净,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学校以“玉”为喻,培养具有如“玉”一般品格高洁的学生,这既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也是新时代赋予玉沙小学的责任与担当。
“玉”文化的体系建构
当“玉”文化成为玉沙小学新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之后,传统与现实需要相融共通,守正与创新也面临着取舍。为了让“玉”文化真正在玉小土地上生根发芽,学校经历了“触探外延—提炼核心—渐成体系”这三个饱含思与行、成与败的体系建构过程。
触探外延。“玉”文化提出之初,只是一个很宽泛、很抽象的概念。学校从研究“玉”的古典寓意入手,提出“如玉校园”“如玉教师”“如玉少年”的培养目标;从“仁、义、智、勇、洁”的“玉之五德”开始,发出“习礼养正,做如玉少年”的动员呼号;号召全体教师创新追梦,育人如玉;通过“少年如玉尤可期”“争做玉之少年”“如玉少年,心向祖国”的典礼仪式,教育学生明心性,笃道德;告四方,孝父母;行正道,报家国……
提炼核心。不断触探外延,才能无限逼近核心。“玉”文化的核心要义到底是什么呢?学校站在“玉沙”二字的历史与情感传承的高度,进行了深度审视、研读和破解,最终提炼出“玉琢成器,沙炼为芯”八个大字。
玉,石之美者,犹如人之初者。
琢,雕刻和打磨。
器,古代指钟鼎等宝物,比喻有很高才能、能干大事业的人。
沙,细小的石粒,每一个平凡的个体。
炼,让品格、美德、精神等更纯净、更坚韧。
芯,本指大自然中草木的中心部分,也泛指物质的核心。现代的芯片就源自一粒粒不起眼的平凡的沙砾。
学校确立“玉琢成器,沙炼为芯”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经得起打磨与淬炼,能勇挑重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渐成体系。在“玉”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学校从理念文化、育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入手,认真进行资源分析,科学设定系统目标,逐步构建了“玉之五德”育人体系、“琢玉”校本课程体系、“如玉校园”形象体系等文化体系,让“玉”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的特点。
“玉”文化的文化塑形
文化塑形,是以外在的表达形式丰富学校文化。“玉”文化塑形的过程,就是践行“玉”文化、浸润“玉”文化、让“玉”文化赢得更多认同的过程。
塑校之形——打造“如玉校园”。塑校之形,首先要打造环境文化。学校的塑校目标为校园 “六显”:雕塑显文化内核,道路显文化品位,诗词显文化底蕴,楼道显文化指向,绿化显文化风景,宣传显文化魅力。
比如学校的金钥匙雕塑。这座雕塑的基座是墨绿色大理石,南北向四格,东西向五格,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四书五经”。一把大理石钥匙象征着“琢玉之器”——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切磋琢磨,掌握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再如学校的楼道文化。“五德”文化走廊是校园里一道别样的景致。在教学楼一至五层的楼道两端,铸造着10个一米见方的汉字,分别是“仁、义、智、勇、洁”。在这里,“玉之五德”以“核心文化字+走廊文化素养”的结构进行展示,五个楼层,一层一个字,一层一主题。行走在“五德”文化走廊,学生在积累经典文化素养的同时,感受独特的“玉”文化,养正身心,入脑入心。
塑师之形——争做“如玉教师”。2014年9月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师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校“好老师”的标准是:专业发展“三正”——正德、正知、正行;职业理想“三爱”——爱岗、爱校、爱生;个人修为“三气”——才气、雅气、和气;育人如玉“三心”——匠心、童心、恒心。
塑师之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道。胡娜丽,玉沙小学语文教师,已从教22年。2013年,胡娜丽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发现,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分享。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又怎样借助阅读的力量铸班级管理之魂呢?思考良久,她决定以“圆梦”这个中队名为目标,带领全班同学开展“漂书”系列阅读课程。而这一“漂”,就是整整9年。9年里,她和她的学生以书为媒,走进柘木乡聂河小学,走进红城乡刘铺村小学,走进弘源学校,走进书香社区……行程近万里,为近5000名学生带去10000多册好书。小小“圆梦”中队的“漂书”故事,被《荆州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以人为本,以书为媒,胡娜丽9年如一日地执着于“漂书”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折射出的却是玉小教师身上所共有的坚忍执着、爱岗敬业的教育情怀。
塑生之形——培养“如玉少年”。塑校、塑师,最终为的就是塑生,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如玉少年”。
我是班级文化课程的设计者。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各中队分头行动,设计新学期的班级文化主题课程。班级文化设计哪些内容,主题板报谁来承办,教室布置谁来完成,这些元素的构建不在班主任心中,而在学生的脑海里。班会课上,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定下所有班级文化的设计思路与个性化展现方式,再制定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这方天地就是学生各展其才、各扬其美的欢乐场。
我是小组文化课程的管理者。2013年,学校课堂改革启动,创建“合作·分享”课堂成为主流。小组文化怎么建,每一个学生说了算。小组组名、小组名片、小组公约、小组分工、组徽、口号、分享方式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现阶段的玉沙小学,每个班的小组文化已经融入教学日常,每节课上的小组展示与交流的管理者就是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小组文化是他们展示才华与能力的天地。
我是校园农场课程的实践者。学生升到四年级后,就会有一个劳动实践课程——管理校园农场(同耕园)。学生在农场里春天点豆,夏天种瓜,秋天挖红薯,冬天种蒜苗。在每周五的“活力60分”校本课程时间段,各班就分小组来到农场劳动,有的浇水,有的拔草,有的翻土……学生在校园农场的管理之中亲近土地、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也感受着劳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玉”文化作为学校的基因、血脉和密码,玉小人将继续破译、继续传承、继续创造。
責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