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与体系重塑

2023-01-06 15:40孙晓敏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孙晓敏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确立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开展劳动教育明确了方向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要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构建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课程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一门传统学科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如,李大钊提出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提出的工读并行设想,邓中夏等创立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等。一系列设想和举措,为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百年征程,我国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是1921—1948年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曾具有同生产生活实际、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如,1934年4月,苏区制定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规定:“小学一切科目,都应当使学习与生产劳动及政治斗争密切联系。”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修订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提出:“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亦列入正式课程中,并应与其他科目取得密切联系。”

二是1949—1977年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明确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课程体系。如,1954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配合着课堂教学,适当组织有教育意义的体力劳动”。1955年9月,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说明》,规定小学阶段设立手工劳动课,每周1课时。

三是1978—2000年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劳动课被列入必修科目。这一时期,国家从政策层面对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日渐完善。如,198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劳动教学大纲中提出:“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首个劳动课程指导性文件,对后期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发挥了基础性作用。1990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手段。”自此,劳动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2001—2011年的改革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持续深化,逐渐由学科课程转变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必修课,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和实践并列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板块之一。”2004年,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均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五是2012年至今的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高度,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观点,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从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出台了系列制度文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得以进一步健全完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段要求以及途径环节、实施要点等。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義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素养要求、实施建议等,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的方向。

综上可见,我国的劳动课程一直都存在,只是不同时期的存在形态、功能价值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劳动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被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应运而生。

劳动课程不是一门孤立学科,而是一门综合学科

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延伸长、学科互相融合的特点。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职业志向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一是课程内容要紧密围绕生产生活构建。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内容结构,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其中,日常生活劳动设置4个任务群、生产劳动设置4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设置2个任务群。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课标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5~6年级)增设了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内容,如三维立体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除了学生入学必备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基本技能外,烹饪营养、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等课程内容,更是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同时,新课标也明确要求,要结合产业新形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课程内容。

二是课程设置要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需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融合,以实现“五育”并举,协同并进。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因此,要加强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根据内容特点选择不同融合方式。如,理工类课程要强化其实践性特征,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加强实习实训考核,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式、主题式教学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渗透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教育。对于一些与劳动教育关联性较弱的学科,可以进行相应的校本课程改造,拓展劳动情景等内容,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三是课程目标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劳动观念的养成、劳动能力的培养锻炼入手,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和品格特征,进而形成持久的劳动信仰和人格特质。如,小学低年级可以侧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高年级可以围绕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初中年级可以通过设计劳动项目,提升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人的道理,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劳动课程不仅要学校开设,更应该各方协同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还明确学校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担负起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一方面,学校应丰富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公益宣传、卫生值日、校园种植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活动,还可通过劳动过程展示、劳动体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各环节;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先进事迹宣传、成果交流体会等方式,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领会劳动精神。同时,学校要组织各学科组研讨、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积累典型应用案例,形成较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要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劳动教育素材,渗透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教育。

二是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亲历情境、亲手操作、获得真感悟。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机会,通过日常家务劳动、生活技能展示、社区志愿服务等渠道,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承担一定的劳动实践。同时,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沟通对接,结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协同指导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成长。

三是社会要积极广泛参与。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保障。全社会要肩负起促进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重任,开发利用社会教育实践资源,形成学校劳动课程社会资源库。社区、超市、福利院、科技馆、工厂等场域可纳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社会场所,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涵养道德品质。要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获取最直觀的劳动体验,从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

四是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是劳动教育的关键,要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协调和沟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工厂、农场等开展校外劳动活动。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劳动教育师范类专业,培养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要探索建立学校劳动课程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拥有平等的职称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劳动课程规划,加强对各地各学校劳动课程开设情况的督导。要加强劳动教育教研力量,以研促教、以研促学,积累一批典型教学经验,遴选一批优秀教学课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为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程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当前,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已经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劳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也已正式纳入学校必修课。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推动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体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