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宏,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个”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量词,原有“个”“個”“箇”三种写法,个是古字,唐宋多作“箇”,元以后多写作“個”,今简化为“个”。《说文》:“箇,竹枚也。或作个,半竹也。”[1]《方言》:“箇,枚也。”[1]1408“箇”,专门指称竹子。“个”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吕叔湘较早研究量词“个”的用法[2];刘世儒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个”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3];王绍新考察了通用量词“个”在唐代可称量的事物以及“个”的结构用法[4];刘文正研究了南宋时期朱熹的语录专著《朱子语类》中的量词[5];米建霞研究了唐代和宋元明清两个时期近代汉语中的“个”[6]。
“动词+个+NP”的情况在唐代就已出现,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多有动词后省略数量词“一”而直接跟量词“个”再加上名词的结构。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加常用的格式,并且表示数量很少的意义更加弱化。
《朱子语类》中“动词+个”结构出现了3000多次。
(1)尊者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盖才见个尊长底人,便自不用问其年;不待更计其年,然后方称量合问与不合问。①
如果上下文中没有特别强调“个”后名词数量的多少,“个”可以是称量词,省略前面的“一”;也可以是语气词,表示某种情绪或者态度。由于宋代语言口语化的影响,这类“个”字偏向于语气词的用法,但其性质也可以是称量词。《朱子语类》中约有1500处“普通动词+个+NP”结构。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系统逐渐简化,其在句法上的位置没有消失,只是语义虚化,“个”成为填充句法位置的角色。
《朱子语类》中“动词+个+NP”中“动词”众多,筛选CCL语料库发现,其中包含了几个以往不常用的结构,并且占据了“个”字句法结构的1/5,共有约1580个,分别是“有+个+NP”“无/没+个+NP”“是+个+NP”“动词+得+个+NP”。
“有”作为一个存现动词,表示事物存在,是一种状态,其后加上“个+名词”即为该名词所称事物存在,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名词,《朱子语类》中出现733次,此结构中的“个”为称量词。
(2)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3)若是新民而未止于至善,亦是自家有所未到。若使圣人在上,便自有个处置。
例(2)中“有个人”即“有一个人”。例(3)“有个处置”即“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
“无/没+个+NP”这一结构意为不存在某事物,大都省略“个”前面的“一”,不省略“一”时,以“一”这个极少的数词来表示十分惋惜和失望的心情。在《朱子语类》中共出现38次,以“无”字结构为主,“没”字结构只出现3次。
(4)譬如人居家熟了,便是出外,到家便安。如茫茫在外,不曾下工夫,便要收敛向里面,也无个着落处。
(5)胡氏谓善不与恶对。恶是反善,如仁与不仁,如何不可对?若不相对,觉说得天下事都尖斜了,没个是处。
“无/没+个+NP”中“个”的量词性质发生转变,不称量物体的多寡,更多的是一种助词的作用,理解为语气助词,表达某种情况出现时人的心境如何。例(4)中“无个着落处”就是没有一个落实的地方。例(5)中胡氏认为善的对立面是不知善,而不是恶;但反对者认为,如果善的对立面不是恶,那天下事都黑白颠倒,就没有一个正确的事了。
“是”作为判断动词,后面跟的“个”实质上虚化为词缀,其表语气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如果将“个”去掉,语句的整体意思不发生改变,该结构共出现540次。另外应将“是+个”和“是+数+个”区分开来。
(6)包裹底是心,发出不同底是性。心是个没思量底,只会生。
“是+个”结构的意义中心在判断义上,不强调“个”的量词性质,例(6)中在解释了“心”和“性”的作用之后,再次说明“心”与“性”不同,“心”有“没思量底”这个性质。而“是+数+个”不仅有判断,还确定了数量的多少。
(7)只是一个人君要杀一臣,最易为力。
例(7)判断出对象是“人君”,“人君”有一个。假设将“一”删去,句子整体意思不发生改变,但是当数词为其他数量时就不能删去了。
(8)若穷不至,则所见不真,外面虽为善,而内实为恶,是两个人做事了!外面为善是一个人,里面又有一个人说道:我不好。
例(8)中的“两个人”一个是内心深处的恶人,一个是外在的好人,是不能省去数量的。
这一结构始于唐代,“个”后面通常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朱子语类》中出现277次。
(9)识得个仁义礼乐都有用处。
李小军提出“个”的结构助词用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修饰/领属类,一类是补语标记[7]。宋玉柱认为承认“个”可以用在补语前,就不应该再说“个”是量词性质,而动词和该动词的补语之间出现的虚词,只有在看作助词时才最合理[8]。因此例(9)中“识得个仁义礼乐都有用处”,表示人知道仁义礼乐是有用处的。
在《朱子语类》中,“得”字后跟不跟数词又将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当没有数词时,“个”作称量词或助词都可以说得通,只是在句法分析上更倾向于助词的用法;当有具体的数词时,则需将“个”理解为量词性质。
(10)若如禅者所见,只看得个主人翁便了,其动而不中理者,都不管矣。
(11)钻来钻去,语脉却是如此,方见得两个未见字不相碍。
“个”前没有数词出现,为量词或者助词。例(10)中“个”理解为量词时,意为“看得一个主人翁”;“个”理解为助词时看的结果是“主人翁”。例(11)中“两个未见字”,“个”前有数词出现,为量词性质。
唐代的量词“个”能称量的事物很多,既可以是具体的名词,也可以是抽象名词,还可以是名词性短语。但NP为同一事物时,数词发生改变,“个”作为称量词,表事物的多寡;当NP为不同事物时,数词发生改变,“个”作为类别量词,用以区分事物性质。《朱子语类》中表称量意义的结构主要有“数词+个+NP”和“NP+数词+个”,后者是前一种结构的倒用。
“数词+个+NP”这一结构在《朱子语类》中共出现1430余次,是典型的“个”的称量词用法。加上具体的数量词表示出现事物量的多寡,有的是模糊的数词+个,表示极少或者极多的情况,比如“一个”“万个”;有的是具体的数目,确定了的数量,比如“便有十个”等。
(12)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
(13)洪范说得十数住。五行五个,便有十个:甲乙便是两个木,丙丁便是两个火,戊己便是两个土,金、水亦然。
米建霞在描述唐代“数词+个+NP”这一结构时,其语料来源为《祖堂集》,主要的内容是佛教的悟道、说理[6],而《朱子语类》中涉及的事物更加丰富,所包括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的范围非常广泛。
(14)王质不敬其父母,曰:自有物无始以来,自家是换了几个父母了。其不孝莫大于是!
白冰认为“个”作为量词其使用范围日渐扩大,宋元承唐五代,可量人、量物[9]。王志芳认为“量词+名词”结构里的个体量词,有的是可以随意用“个”代替的,而有的不能随意用“个”代替[10]。能否用“个”代替的关键并不在于量词本身,而在于与之结合的“中心词”的类别,另外还受到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或焦点的限制。
该结构将行为动词后的名词作为想要强调的重点,用以突出前面行为动词的结果,在名词后再附上“数词+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15)要作地理图三个样子:一写州名,一写县名,一写山川名。仍作图时,须用逐州正斜。
例(15)中“作”这一行为的结果是地理图,数量是三个,“样子”缀在“三个”后面是“地理图”的补充解释,包含了三个意义,即“州地理图”“县地理图”“山川地理图”。
在《朱子语类》中该结构里的指示代词主要包括“这”和“那”,共出现1357次。“这”字结构占大部分,共1131个,其作用主要强调事物是什么,为定义性的回答,而不是事物具体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和数量之类。武文翔认为“指示代词+个”这一结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指称一类事物,并不具有称量的作用[11]。
(16)这个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
此外,在“指示代词+个+动词+NP”这一结构中,还有判断动词“是”,意在更为具体说明该名词为何物,起到解释的作用,在《朱子语类》中有120处。
(17)且如今日一个人来相见,便就那相见底时节,算得这个是好人。
例(17)意为只有在见到那个人之后才知道他是好是坏,需要细细观察,当有所行动时可以观察得到,没有行动时便不好判断。
刘世儒指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形容词+量词”的结构,一直发展到唐代,形容词出现在量词前的情况就比较多见了,但是具体的形容词还是以“好”居多[3],多用来表示夸张的语气,以表说话人的惊叹,此时的“个”更多地可以看作是语气助词,而作为量词的作用逐渐弱化,但是它的性质还是量词。《朱子语类》中共发现3处。
(18)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
例(18)表达此处风水非常好。米建霞认为作为一个表达特殊语义的固定结构,该结构中量词的分类和修饰功能较弱,所以在一般情况是不具备事物分类功能的通用量词[6]。
“真个”在《朱子语类》中出现191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看,“真个”是在十分确信的情况下使用的加强语气的词,“个”在其中的特征属性要从其前后所跟随的成分来分析。“真”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任淑宁认为经过词义引申,“真”出现了副词用法,表示强调或者确认,此用法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沿用到现代[12]。当“个”后为动词、名词时,“个”为词缀,没有实际意义,不影响句子的理解。
(19)只此乃是个未饱,若真个饱者,却未必说也。
例(19)意为没有吃饱的人手捂着腹部对别人说已经吃饱了,这人要是确定真的饱了,才不会这么说。
“他个”结构在《朱子语类》中共出现18次,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他个”位于句子中间,后跟动词,这一类“他个”作代词使用,处于主语位置。
(20)疑孟辨别自做出一样文字,温公疑得固自不是,但他个更无理会。
“他个”后跟形容词,省略后不影响句子结构完整性,作为语气词附着在前面的谓语动词后,表示程度或主观上带有某种情绪。
(21)就里面方可看他个深浅过不及。
还有“他个”后面跟名词,这一类将“他个”拆分,“他”为代词,代指前面的中心词,“个”为结构助词“的”。
(22)缘他都不曾将心子细去读圣人之书,只是要依他个模子。
李小军指出唐宋之际“个”的结构助词用法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与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没有什么区别[7]。
其二,“他个”位于句子末尾,表示行为者进行的动作将要达到何种程度,视为语气词。
(23)只今易传一书散满天下,家置而人有之,且道谁曾看得他个!
例(23)中,将书散布天下,有的人家都闲置在家,根本就没有人看,带有一些不在意的感情,现代汉语中或许有这样的表达“书买太多了,看都不看”。
《朱子语类》中“个”的用法总结如下。首先,含动词的结构有3000多处,包括“有”“无/没”“是”“得”字结构,共有1580余处,在这些结构中“个”作为量词的性质逐渐弱化。其次,包含“数词+个”的结构共出现1430余次,此结构中的“个”为量词性质。再次,包含指示代词“这”“那”的结构,“这个”“那个”作为整体指代事物,“个”不具有称量作用。又次,包含“形容词+个”的结构,“个”作为量词的作用逐渐弱化。最后,在“真个”结构中,“个”为词缀,无实际意义;在“他个”结构中的“个”因在句子中所处位置不同以及“个”后词语词性不同,或整体作代词,或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或整体作语气助词。
注释:
①本文例子引自古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