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荣
(绥化学院 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绥化 152061)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1-2]学术期刊自诞生以来就与学术研究相依相存,作为高校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建设相依而生,协同发展。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学术界和期刊界也达成共识:部分高校学术期刊能够引领、推动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则为高校学术期刊提供了突破困局的机会。[3]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和评价方面的作用也越发凸显。回顾近几十年高校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关系不难发现,无论是学术传播,还是学术研究,抑或学术评价和学术话语权构建,都与学术期刊密切相关。[4]目前,一些重点高校已经将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中。高校学术期刊也应该成为学术创新的“引擎”,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以及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一流学科建设起引领作用。此外,学术期刊往往与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息息相关,对提高学校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建设与高校学术期刊互融共生,协同发展,引领和助推学科建设是高校学术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任务之一。
目前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吸纳不到本校教师的优质稿件,能收到的稿件往往是投了一圈被淘汰的稿件,这一方面说明学术期刊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联动少,内生关系欠缺;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落后于学科发展,期刊的影响力有待提升。其一,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同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其二,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没有正视学术期刊的发展,没有认识到学科建设和学术期刊发展间的内生关系。事实上,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术期刊发展,均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联系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纽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产生的优质研究成果不仅是决定学科建设和学术期刊发展的必要要素,还能反映二者内生关系。
学术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本质上并不矛盾。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有责任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其实,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特别是专业期刊能够为相应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学科建设则为高校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突破瓶颈的机会。[3]一些重点大学依托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已经将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纳入一流学科建设之中。但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并没有涉及高校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尚未被正视。以2016年年末各高校门户网站发布的学校工作报告为例,这些高校的工作重点并不在学术期刊建设,其中部分报告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其期刊建设,其余仅在说明年度工作内容中一笔带过。[5]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际上在规划时就把学术期刊这一不可或缺的平台有意无意地遗忘甚至放弃了。由此可见,高校缺乏对学术期刊建设的充分认识和应有定位,学术期刊在高校的地位早已被边缘化,其交流与传播功能也越来越弱化。
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作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而存在,无形中弱化了其作为学术共同体开放平台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以致整体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质量偏低、全散小弱、同质化严重,有的综合性学报甚至放弃了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平台的社会作用,不加限制地扩充期刊页码和载文量,完全扭曲了办刊宗旨,追逐经济效益,陷入学术影响力低迷-无视期刊评价-学术影响力更低的恶性循环,主动服务学科建设的意识极弱,等靠的思想严重。高校一些优质学科所产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大量外流,而本校学术期刊或综合性学报很难吸引到优质稿源。高校学术期刊应努力并主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努力提升其内容质量和期刊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吸引本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引领并服务学科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新中国第一家高校主办的文科学报——山东大学《文史哲》,其坚持引领重大学术争论,打造特色栏目品牌,以“期刊品牌”促进山东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学科的品牌代言人。
了解了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二者联动关系的实际状况、高校学术期刊的尴尬定位和淡漠的服务意识之后,寻找全新的互促发展模式成为当前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高校学术期刊应围绕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积极调整期刊栏目,围绕学科建设侧重点来策划选题并及时更新,增强主动服务学科建设的意识。[6]如《S高校学报(特殊教育版)》围绕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科和聋人大学生特色培养模式建设,结合国内外特殊教育研究前沿和趋势设置若干栏目,实践证明,这些栏目增强了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联性,对学科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高校学术期刊在开设新栏目时应积极配合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任务和学科团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包括热点和难点。学科长久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其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既要立足于既有研究基础与特色,又要紧跟研究领域的前沿。《S高校学报(特殊教育版)》不定期地召开编委会,还先后建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和作者的QQ群和微信群,相应学科的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均被纳入相应的群,总能第一时间对特殊教育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热点与重点以及实际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及时把握新的选题方向,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参考。《S高校学报(特殊教育版)》还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学科负责人召开学术研讨会,利用学科平台的人才资源优势,聚焦前沿的关键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具体任务,据此组约和安排稿件,第一时间刊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既提升了学报的影响力,又促进了特殊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此外,《S高校学报(特殊教育版)》编辑部还积极创造条件邀请特殊教育研究方向的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担任编委,并选派有实际贡献的编委和专业编辑跟踪重大特殊教育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组约优质稿件,提升专刊的内容质量,主动服务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实现共建共荣,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学术期刊顺应高校发展趋势,与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息息相关,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传统高校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学科建设,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稿件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分散等问题。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率先突破学科力量限制,通过建设发展优质学科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为学术期刊输送了大量优质学术成果。一流学科建设旨在打造特色学科及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譬如S高校着力打造残疾人高等教育、教育康复、特殊教育等特色学科和聋人大学生“专业+特技+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残健融合的教育环境等,与之相适应,该校学报也锐意改革,打破以往“随大流”的成果发表模式,集中服务于适应本校学科建设要求的特色栏目和特殊教育专业期刊建设,学报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取得极大改善。同时,高校可通过培养教师的学术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质量,进而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为学术期刊提供优质稿源。S高校通过对特殊教育学科大师的培育挖掘和对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提升,为该校学报特殊教育版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著名出版社的经验,安排学科优秀人才参与到期刊的实际工作中去,学科专家办刊,学科编辑确定稿件的去留,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学科建设给高校学术期刊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学科建设不仅引领高校创新发展模式,为学术期刊提供全新的办刊机制,同时也为学术期刊带来优质丰富的稿源和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进一步拉近其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双方共建共荣。
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不仅是高校学科竞争力的“晴雨表”,也是学科建设评价的“指示器”。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评价的一级指标包括科研能力、声誉影响力等,二级指标包括高被引科学家数、发表论文数、篇均被引频次、国际合作论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等。[7]作为高校学术资源载体的学术期刊,对服务和保障科研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学术声誉的一道屏障,也是评价高校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重要观测点。[8]如果将高校学术期刊建设水平纳入大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高校必将重视学术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并着力加强本校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这样就更有利于发挥学科建设和期刊建设联动效应,对学科与期刊互促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价值。[6]学科建设若缺少与学科体系配套的专业期刊,就很难拥有公认的一流地位。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看,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应该是互促共生、有效互动、同向同行的。建设一流学科离不开优质的学术期刊;优质学术期刊必将助推和引领学科建设有序发展。学科建设要实现快速发展,高校就有必要正视其学术期刊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努力实现其体制结构和自身逻辑的良性互动,创设良好的学术运行机制;学术期刊反哺学科建设,才能实现二者的共建共荣,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当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